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社会阶层分化背景下,收入代际良性流动能缩小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采用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探讨子代教育和社会网络对收入代际流动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子代教育和社会网络均能促进收入代际向上流动,前者作用较后者更大,二者交互变量的影响显著为正。进一步研究发现:提升子代受教育水平是城乡居民、东西部地区及中低收入家庭实现收入代际向上流动的主要途径,而社会网络对农村、中部地区及中等收入家庭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面向教育和社会网络,城乡居民应结合地域及自身资源,充分借力教育促进子女实现收入代际向上流动;中部地区和高收入群体要提升子代教育质量,提高教育促进收入代际流动性的彰显度;低收入家庭亟需迈向中等收入群体,继而融合教育和社会网络力量以达到收入代际跃迁。  相似文献   

2.
收入流动反映长期收入差距变迁,代际收入流动更是关乎普通民众阶层跃迁,这是关系经济长期发展与社会长治久安的重要问题。以农业农村部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和全国1%人口抽样数据为基础,研究市场化进程对于代际收入流动的影响。研究发现:(1)长期数据显示,我国收入流动性一直在下降,根据不同指标,下降幅度约14%~21%;截面数据研究表明,全国层面的代际收入弹性为0.66~0.69,流动性较低,子代收入水平与父代收入水平高度相关。(2)市场化程度对代际收入流动有显著影响,代际流动性的区域差异非常大,市场化程度越高的地区,代际收入流动性越强,阶层固化现象越弱。(3)机制讨论初步表明,市场化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活跃市场主体增加就业流动性等渠道提高了代际收入流动性。研究对于全面理解我国跨地区代际收入流动性、社会阶层流动等重要问题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良好的代际流动可以缩小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家庭成员的教育和社会资本是中国农村家庭代际流动的重要通道。文章基于2013年中国家庭收入调查(CHIP)数据,从教育和社会资本的角度出发,探讨两者对中国农村家庭代际流动的影响机理及区域差异。研究发现:男性子代的受教育水平对农村家庭代际流动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女性子代的受教育水平并未显著影响代际流动;尽管父代受教育水平并不直接影响家庭代际流动,但它在男性子代的代际流动中发挥了完全中介作用;社会资本在农村家庭代际流动中的作用也存在性别差异,男性子代通过社会资本路径求职能够促进其向上的代际流动,而社会资本在女性子代的代际流动中并未发挥显著作用;进一步的区域比较研究发现,农村地区整体上的代际流动不明显,且一级地区、二级地区均呈现微弱向下的流动趋势,三级地区呈现微弱向上的流动趋势。由此提出提升农村教育质量;维护农村家庭的社会网络和加强农村乡风文明建设;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为农民提供更多非农就业信息等建议。  相似文献   

4.
中国农村居民代际收入流动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收入均值法和百分位转换矩阵法,对中国农村居民的代际收入流动性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现阶段,中国农村居民的代际收入流动性较差,存在较明显的收入代际传递现象;东部和中部地区农村居民的代际收入弹性显著高于西部地区;(2)对于各地区内部而言,处于收入分配两端的农村居民的代际收入流动都较为封闭;高收入组群子辈收入向下流动的趋势逐渐增强,低收入组群子辈收入向上流动的趋势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5.
健康是增加收入、提高代际收入流动性的重要途径。本文基于2010—202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采用3SLS法构建联立方程组估计健康与收入间的相互关系和循环效应,并进一步通过Blanden法对健康在代际收入传递中的贡献率进行分解和测度。结果表明:健康与收入之间呈现相互作用的双向因果关系,即“收入—健康”具有循环效应。我国存在代际收入固化现象,健康人力资本对子代收入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进一步对健康贡献率进行异质性分析可知,农村、母亲、低收入阶层、子代16~25岁和初中阶段的健康贡献率更大。因此,应构建阻隔代际收入固化的循环传递效应机制,重视健康人力资本在打破收入固化中的积极作用,完善公共卫生和健康政策以提高居民健康水平,增强代际流动性。  相似文献   

6.
目前我国部分贫困人群正从暂时性贫困转向长期贫困和跨代贫困,这将影响社会公平、稳定和发展。提升贫困家庭的发展能力,是有效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方式。基于CFPS数据库,构建了父代和子代成人数据库,分析了父代家庭发展能力对子代经济收入的影响。文中将家庭发展能力分为家庭策略、家庭功能和家庭禀赋三个维度。发现全国家庭的发展能力存在区域性差异,经济收入也仍然是当前代际传递的重要路径;子代的经济收入从依赖父代家庭的强关系网络转向依赖家庭外社会网络,从依赖家庭代际财富转移到依赖社会就业实现发展;父代家庭从业的多元化和公共服务的更易获得也会提高子代的经济收入。应发展农村小额信贷、减少人力资本流动的障碍、指导建立和睦的亲邻关系,从各方面积极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相似文献   

7.
教育作为促进个人社会经济地位获得和代际流动的重要因素,受到学界广泛关注。功能主义认为教育是提高个人社会经济地位和实现代际阶层流动的重要因素,而冲突主义认为教育是优势阶层社会地位再生产的工具。教育代际流动的内在逻辑表明,先赋性因素、自致性因素和社会性因素不仅为个人代际流动奠定了基础条件,而且为社会的群体流动提供了可能的实现路径。通过发挥教育的育人功能、选拨功能和社会功能,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向上流动和实现自身价值的机会,推动形成群体流动的美好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8.
从规范和实证的角度,证明了赛尔第二测度是比基尼系数和赛尔测度等其他测度更优良的不平等测度。理论分析和模拟实验均表明,赛尔第二测度对贫困人口的收入变动有恰当的敏感性。相对于基尼系数等其他测度,赛尔第二测度能更准确地反映社会保障制度和扶贫政策在缓解贫困问题和社会不公平中的作用,能更好地评估不同群体、不同地区之间的收入差别及其变化趋势。结论表明赛尔第二测度是一个比较理想的收入不平等测度和政策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9.
居民收入分配是社会科学研究中长期关注的一大主题。在经济学中,收入分配持续动态表现为子代收入在多大程度上由父代收入决定,也就是代际收入弹性。运用CHNS1989—2011年九轮调查数据,进行适当的样本归并、测量误差修正和可比性调整等处理,可从纵向变动和横向异质性两个层面定量刻画中国居民收入代际弹性的变异特征,并估计分析了代际收入弹性变异对收入不平等变动的影响。研究发现:(1)中国居民代际收入弹性的纵向变动大体呈现出"M型"态势;(2)代际收入弹性在不同收入分布上存在异质性,低收入阶层的代际收入弹性显著高于高收入阶层;(3)代际收入弹性异质性对以方差表示的不平等解释力在波动中有轻微上升的趋势,2010年前后的解释程度已接近40%。  相似文献   

10.
基于具有分层结构的中国健康和营养调查(CHNS)数据,运用两水平统计模型重点考察了农村公共支出对9省(区)农村家庭代际收入流动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控制子女的属性变量后,代际收入流动在一定程度上受省(区)间公共支出水平的影响;结果同时表明,代际间收入流动性较弱。建议在增加公共支出的同时,应进一步考虑优化公共支出结构,从而为农村子女的发展创造更多的平等机会。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河南省蔡寨村改革开放以来就业的240位村民的调查研究发现,改革开放以来该村居民的代际职业流动总体水平比较高。个人文化程度、个人初次就业时的年龄和父亲的职业、母亲的干部身份对代际职业流动(与父亲相比)存在着影响;个人的文化程度及父、母亲的职业和家庭的经济水平对代际职业流动(与母亲相比)存在着影响。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个人文化程度在较大程度上直接影响了个人的代际职业流动水平,而父亲的文化程度、家庭的经济水平和母亲的职业则通过子女受教育程度来间接影响个人的代际职业流动。总的来看,农村居民要想获得农民以外的职业,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提高自己的受教育水平。  相似文献   

12.
代际社会流动率是衡量社会公平的一个重要指标,而教育在现代社会的代际流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简称"扩招")通常被认为可增加农村地区或社会下层子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增强代际社会流动,从而促进社会的机会平等。但是,本文通过对全国综合调查(CGSS)数据的综合分析,研究发现高校扩招后代际间社会流动尤其是农村以及处于社会下层子弟的向上流动并未发生明显改善。高校扩招后的社会绝对流动率有所上升,但相对流动率仍保持不变。这表明,高校扩招虽然促进了整体国民教育水平的提高,但并未有效提升代际间社会流动。换言之,父代阶层地位对子代阶层地位获得仍然具有强有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依据CGSS2011调查数据,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考察父辈社会经济地位对个人社会经济地位的影响,分析当今中国社会中的社会经济地位的代际传递效应及其再生产,研究发现:性别、户籍和教育程度是影响个人社会经济地位的重要因素。我国公民的社会经济地位存在代际传递现象,父辈的社会经济地位可以通过家庭背景等因素来影响个人人力资本的获取,进而影响个人的社会经济地位。尤其是拥有党员父亲和高教育程度的父亲可以显著提高个人的社会经济地位。代际传递效应代表着一种深刻的社会不平等,要削弱代际传递效应对个人的影响、营造一个更公平的社会,需要改变不合理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4.
文章根据“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数据库2015年、2017年、2019年的数据,通过客观指标、主观指标分析了养老保险制度调节代内和代际间的收入差距的效果。结论表明:从客观指标来看,社会转移收入是城镇职工第二收入来源;低收入组获得的养老保险转移收入要显著高于高收入组,部分中、高收入组呈现不同程度的负向收入再分配效应;老年群体获得的养老保险转移收入显著高于青壮年群体;代内、代际间基尼系数呈现下降趋势,但代际间基尼系数仍然在0.4警戒线左右。从主观指标来看,大部分职工对于养老保障满意度、公平性评价较高;对其发挥正向收入调节作用评价相对较低。不管客观还是主观指标都表明,养老保险制度发挥了基本保障功能,在缩小贫富差距方面,显现出了正向的收入再分配效应,但在加快全国统筹的步伐,以及落实废除养老保险制度“双轨制”等方面仍需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5.
收入流动是衡量收入分配的重要动态指标,绝对收入流动在反映收入分布变化的同时还包含了经济增长及收入序位的变化。本文利用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固定观察点1995年至2013年的调查数据,对农村人均纯收入及四项结构性收入的流动性进行了测度和分解。结果显示,各收入流动性分解后占比最大的均为交换流动性,而此类收入序位的变化是基尼系数所难以捕捉的,故而单纯以基尼系数为参考可能会对收入分配的不均等程度产生高估;除财产收入和补贴收入之外,各收入流动性均以下降为主,农村劳动力质量趋同背景下,工资收入的流动性下降幅度最大,加强教育及职业培训是提高农村收入流动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6.
主观幸福感是个体对自身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价,受多种因素影响。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7年数据,研究教育代际流动对子代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结果表明: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子女实现教育向上流动的可能性越大,子代主观幸福感越高;教育代际向上流动的子代主观幸福感显著高于教育代际向下流动的子代。据此,从政府、社会和个体层面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7.
文章基于转型社会视角,利用2014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数据,探讨中国老年人家庭代际经济关系的现实状况,并从微观机制和宏观结构两方面进一步分析其影响机制。研究发现,中国老年人家庭代际经济支持模式仍以供养型为主,但随着现代化进程,互惠型将逐渐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在微观层面,老年人个体禀赋越低、文化观念越传统、健在子女数越多,则更可能身处传统的供养型的代际经济关系之中;家庭网络得分越高,代际关系越紧密,互惠型的可能性更大,游离型的可能性更小;同时,与子女同住的老年人更倾向于对子女的向下经济支持,呈现出抚养型或互惠型的关系。在宏观层面,社会保障的获得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代际经济资源的双向互惠流动。研究结果对于在转型社会背景下前瞻性应对中国家庭养老风险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收入代际转移衡量的是个人收入在多大程度上由其父辈的收入决定,它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机会平等程度。本文应用中国营养与健康调查的代际数据计算了教育、健康投资和职业对代际收入相关性的贡献率。比较一致的结果是:职业的贡献率最高,教育次之,健康再次之。进一步的组群分析表明:三条可观测传递路径对低收入家庭的解释力度更强,教育的重要性在加强,父子收入相关性的分析更具典型性。其政策含义是劳动力市场的公平进入和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有利于促进代际流动性。  相似文献   

19.
基于CGSS(2017)数据,以比较流动的方法描述教育、职业和阶层这三个指标的代际流动水平,并揭示各关键变量对代际阶层流动的影响路径。研究表明,我国整体的代际流动现状以短距离向上流动为主;教育规模扩张未能有效提升代际流动水平,但能促进代际流动的内部均衡化,缩小内部差距;代际流动现状中仍存在显著的城乡差异和区域差异。表现为:农村地区、西部和中部区域的子代更容易实现较长距离的代际向上流动,但流动的内部不均衡性也更为突出;城市地区和东部区域的子代较难实现代际向上流动,但流动的内部差距较小、分布较为均衡。我国当前的社会结构是开放性的,教育这一自致性因素仍是底层群体实现代际向上流动的最重要通道,但高校和社会也需要有所行动。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南方多种植水稻(南稻)而北方多种植麦子(北麦),这种由于农作物种植禀赋不同而导致的社会网络关系的地区差异,成为影响收入代际流动的重要文化因素。基于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和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数据,研究发现不同作物种植区域之间的收入代际流动性存在显著差异,水稻种植适宜区域的收入代际弹性更高、代际流动性更低。结论有助于理解我国收入差距及其动态变化的深层次制约因素,并为收入均等化公共政策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