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一) 在当今商品经济时代,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都成了商品。文学当然也不例外。其实,早在古代,文学便已逐步走上了商品化的道路。 当文学在原始社会诞生的时候,主要是为了群体的抒情和自娱。《礼记·乐记》云:“故歌之为言也,长言之也。说(悦)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毛诗大序》也有类似的话:“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相似文献   

2.
《尚书·尧典》中“诗言志,歌永言”的“永”,就笔者所见,有两种注释:(一)永,长,“歌永言”,“谓歌是延长诗的语言,徐徐詠唱,以突出诗的意义”(郭绍虞主编、王文生副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第1册第1页);(二)永,通“咏”(新版《辞海》上册第209页),声调抑扬地念诵,歌唱。《尚书·舜典》“诗言志,歌永言。”这个意义后来写作“咏”(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301页)。我认为,“歌永言”的“永”应作第二种解释,根据如下: (一) 《礼记·乐记》:“诗,言其志也;歌,詠其声也”。本书与《尧典》同是战国时代的著作,它把“永”引作“詠”,可见当时的人是把“永”解作“詠”。  相似文献   

3.
作为抒情诗的大国,我们的古人很早就意识到了情与表达的某种矛盾关系,《乐记·师乙》写道:故歌之为言也,长言之也,说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到了现代社会,这种矛盾激化为对立。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我们知道,《野草》既不空虚,也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死亡。抒情诗是个体性的,它的“不朽”却证明着它的普遍传达性和社会性。抒情诗是凝固的音乐,它用普普通通的文字,传达出“墨气所射,四表无穷”的气韵。在商品化大潮的汹涌情趋势中,这种微弱的气韵能够保证我们获得拯救吗?自从马克思提出诗歌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敌对的著名命题以来,诗歌的美学特征和审美价值问题就成为现代美学研究的一个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4.
宋严羽《沧浪诗话》提出诗歌创作“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这种理论历来备受责难批评,冯班《严氏纠谬》驳他说:“诗者言也,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咏歌之;但其言微,不与常言同耳,安得有不落言筌乎?”何焯也说:“刘后村有云,‘诗人以少陵为祖,其说曰,语不惊人死不休。诗家以达摩为祖,其说曰,不立文字。诗之不可为禅,犹禅之不可为诗。’此论足使羽辈结舌。”(《严氏纠谬评语》)他们都误解不落言筌为不用文字语言。这种看法在文学批评史上殆成定论。  相似文献   

5.
翻开中国诗歌理论史,自《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以降,《左传·襄公二十七年》有“诗以言志”之说,《礼记·乐记》亦称“诗言其志也”。最透辟的是《毛诗序》中的一段话:“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将诗定在“言志”这根标尺上,说明我国诗歌自《诗经》伊始,就十分注重强调诗人情  相似文献   

6.
《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瑰宝,也是最早集中反映我国古代美学思想的经典。它和古希腊罗马神话一样,因其展示出古代人类的社会生活画图而具有永久的审美价值,被历代盛传不衰。作为使《诗经》光彩夺目的表现手法之一的“兴”,具有十分重要的美学意义。一、“兴”是中国传统审美方式的发轫,或曰“源泉”中国传统的审美方式是“物感说”。一般的研究认为,“物感说”是《礼记·乐记》提出的观点,其中有言:“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又说:“凡音者,生人心者也,其本在于人心之感于物也。”很显然,这是对古代音乐诗歌创作的理论总结。如果要溯源的  相似文献   

7.
《文心雕龙》创作论新探(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客观的“物”主观的“情”,和抒情状物的“辞”,是文学创作的三个基本要素。文学创作论所要研究的,主要就是如何处理这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物怎样制约情,情怎样来自物,情与物怎样结合而构成艺术形象,如何用语言文辞来抒情状物,以及如何处理文与质的关系等。这些问题在我国古代最早出现的一些有关文艺理论中就接触到了。如《尚书·尧典》中的“诗言志,歌永言”;《论语》中的“文质彬彬”;《乐记》中的“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相似文献   

8.
一、舞雩《九招》又称《九韶》、《韶》,招,韶古字相通,是古代的乐舞名;《九歌》则是古代的乐曲名。《礼记·乐记》云:“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在原始人的生活中。歌舞是一种很重要的艺术形式,尤其是舞蹈,从马格德林期的绘画中我们可以知道,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人们就已经会跳舞了。  相似文献   

9.
我国古代文艺理论中言意境,是一个具有鲜明传统文艺特色的美学命题。但意境究竟指的是什么,必须首先弄清楚。我曾在《认识意境,创造意境》一文中,根据我国古代文艺理论和创作实践指出过,古代文论家言“境生于象外”,言“文外之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超以象外”等,是说意境;言“滋味”、“趣味”,言“别趣”、“兴趣”,言“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等,也大多是说意境。它们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着眼于艺术的欣赏范畴,把意境看作是欣赏者在审美过程中发挥想象和联想,从而获得的一种美感境界。意境从作品中艺术形象的基础上产生,但不等同于这个形象本身,而是融彻了欣赏者的意兴情思的。这正如欧阳修在《六一诗话》中引梅圣俞说的,“作者得于心,览者会以意”;欣赏者的这种以意会境,才是意境的独具特征。李泽厚先生谓“意境,有如典型一样,如加以剖析,就包含着两个方面:生活形象的客观反映方面和艺术家情感理想的主观创造方面”。这种说法,探本溯源,来自王国维论意境──所谓“能写真景物、真感情  相似文献   

10.
《韶》乐考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虁制《韶》乐:华夏第一乐章关于《韶》乐的制作,古文献有较明确的记载.《尚书·舜典》引帝舜曰:“虁!命汝典乐,教胄子”《孔丛子 ·嘉言》引孔子曰:“虁为帝舜乐正.”《史记·五帝本纪》亦引舜曰:“以夔为典乐,教(?)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毋虐,简而毋傲;诗言意;歌长言,声依永,律和  相似文献   

11.
古无四声说     
一有观感而后有语言,有语言而后有文字,文字者语言之符号,语言者观成之麦现。先民见物象起心象,欲表而出之,以唇舌齿颚喉颊之比拟,眉目手足昔声之辅助,使闻者见者揣而识其所指。相沿即久,皆以一定之容仪,一定之音声,拟一定之象,所谓「语言」者于是乎形成而为一民族一社会之公器。乐记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聋,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又云: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此可明声音之所以生,语言之所以成矣。语言之成及其固定之程度视其声与象切合之程度。声与象合众所易晓,不期其  相似文献   

12.
(一)阙是什么? 关于阙字的解释,古籍中有各种的说法。尔雅释宫:“观谓之阙”。说文:“阙,门观也”。释名:“观,观也,于上观望也;阙在门两旁,中央阙然为道也”。这类解释诚然尽都不錯,不过还须得说明一下。今按“阙”字有两种不同的含义,一是“阙口”的意思,一是建筑物的名称。如象释名所说的在门两旁的“阙”是指的在门两旁的建筑物。中间阙然为道的“阙”,是指的城墙的阙口处。诗子矜“在城阙今”,古时城与阙并称,就是因为原始的城墙是没有城门的。何以知道是这样的呢?说文(?)部  相似文献   

13.
马磊 《河北学刊》2002,22(3):33
音乐与文学,自古以来就有着特殊的亲密关系。我国古代的音乐论著《乐师·师乙篇》中说:“故歌为言也,长言之也。”认为歌声对于要表达的内容来说,只是把说话的声音拖长些罢了。汉代的《毛诗序》对音乐与文学的关系有着更为精辟的论述:“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不  相似文献   

14.
《论语·卫灵公》有言:“子曰:‘有教无类’”。历来对此“类”字之义约有两解,实皆于理不合。一曰类即种类,即今日所谓民族。《荀子·礼论》:“先祖者,类之本也。”郑玄《周礼》注:“族,犹类也”。明人高拱《问辨录》谓“类,是族类,言教之所施,不分族。”这种说法在先秦典籍中亦可找出不少根据,如《诗·大雅·既醉》:“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左传·僖公十年》:狐突言“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僖公三十  相似文献   

15.
先秦名实之辩与“不可说”论的起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代思想中始终回荡着一个声音:“不可说”。“无名”、“不可言传”、“言不尽意”、“不立文字,以心传心”……所有这些说法都表达了一个意思:有……是不可说的。这一思想以各种各样的面貌出现在诗学中,有时对语言作为传达意义的工具表示怀疑,如“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有时甚至把语言视为意义的障碍,似乎恰好在语言不在场的时候,有意味的东西才露面,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最习见的说法是“言有尽,意无穷”之类,认为意义有可能在语言已打住之处继续伸展。中国诗学中的许多概念都与“不可说”有着内在的联系,比如“静观”、“意象”、“意境”、“隐秀”、“神韵”、“形神”、“含蓄”、“妙悟”、“平淡”、“浑然天成”、“象外之象”等等。  相似文献   

16.
“情”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基本范畴之一。公孙尼子《乐记》说:“情动于中,故形于声。这是最早以“情”解释文艺的本原的说法,《诗大序》表述为“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情”又是文艺批评的尺度之一: “丽靡过美,则于情相悖。”(挚虞《文章流别论》)“情”也用来概括文学的基本内容,《文心雕龙》“情采”篇就以“情”指内容,“采”指形式。由“情”,还生发出“情性”、“情志”、“情兴”,“情致”、“情趣”、“情境”等一系列概念。  相似文献   

17.
目前,对企业素质这个概念的理解,有“因素论”和“活力论”两类说法。所谓“因素论”,就是把企业分解为若干部分,认为企业素质是这些组成部分的素质的总和。这种说法,只讲了企业素质包括些什么,却没有回答企业素质是什么的问题。同时,对工业企业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划分为不同的部分,因而也可以把企业素质说成是各种各样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8.
《乐记》的艺术观基本上是实用的和功利主义的。比如《乐记》中有这样一般文字: ‘乐者,非谓黄钟大吕弦歌干扬也,乐之末节也,故童者舞之。铺筵席,陈尊俎,列笾豆,以升降为礼者,礼之末节也。故有司掌之。乐师辨乎声诗,故北面而弦;宗祝辨乎宗庙之礼,故后尸;商祝辨乎丧礼,故后主人。是故德成而上,艺成而下,行成而先,事成而后。” 这一段文字,是从“艺术不是什么”的角度来界定艺术的。首先,“乐者,非谓黄钟大吕弦歌干扬也”,也就是说,乐不是黄钟大吕等音律,也不只是弹琴、唱歌,手执干扬舞蹈;其次,“乐师辩乎声诗,故北面而弦”,这句话表面是说,乐师只懂得乐的技艺,只能坐在堂下演奏,骨子里是说,象乐师、歌者、舞者诸人,也还算不上真正的艺术家,他们充其量只是艺术匠人,只不过是用来敷衍故事的活动道具而已。正如《乐论篇》所说:“(故)钟鼓管磬羽龠干戚,乐之器也,屈伸俯仰缀兆舒疾,乐之文也。”也说是说,钟鼓管磬这些乐器,只不过是乐  相似文献   

19.
“乐象”一语,出自《乐记》,“乐者,心之动也;声者,乐之象也”。(《乐象》广乐象”的渊源出于《周易》的易象理论。《乐记·乐礼》曾剿袭《系辞·上》关于“天高地卑”的议论,《系辞·上》以天地喻乾坤,以尊卑论贵贱,以人事的同和异,聚和分来说明吉凶,以天地、动静、刚柔的对立统一作用来解决万物的生成和变化,而《乐记》把“乾坤”改为“君臣”,以“天地之别”来解释“礼,以“天地之和”来说明“乐”。之所以提出“天尊地卑”是为了论证君臣贵贱的等级地位,《乐记》正是沿袭“易象”的功能而生发“乐象”的功能,论证“乐者…  相似文献   

20.
五千言《老子》是一个内容丰富而完整的哲学体系。所谓哲学体系所应有的主要内容:宇宙论、社会政治论、人生论、认识论等等。老子都以极其精辟的诗体语言作了独到的探讨。那么,老子哲学的宗旨是什么呢?古往今来,有多种看法。古代有人说是“君人南面之术”、是“阴谋诈术”;现代有人说是谈“天道”,也有人反对之,认为应是谈“人道”。徐复观在《中国人性论史》中指出,老子哲学的动机与目的,“并不在于宇宙论的建立,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