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民俗学将国家文化建设纳入研究对象时应讨论一些基本问题,如从国家文化建设的含义,民俗学问题的再分类,近年引进的"文化空间"和"遗产文化"概念对民俗学理论格局的走势的影响。还应将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必要的工作概念,包括"口头传统与书的未来""、民族民俗与地方民俗"和"特有文化与跨文化研究"等。明确理论方向,并开展进行积极的探索实践,可以提升民俗学的理论活力和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2.
20世纪70年代韩国民俗学开始探索从"过去学"向"现在学"的转型。20年后,随着城市化进入尾声,城市与农村的地位在社会结构中发生根本性逆转,城市民俗学成为韩国民俗学界的焦点。林在海的城市民众主义与南根佑的FOLKLORISM研究的学术争论奠定了韩国城市民俗学的理论基石。韩国民俗学的转型实践对于中国城市民俗学的探索、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钟敬文与中山大学民俗学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 1 92 7年始 ,钟敬文与顾颉刚等一批早期民俗学者在中山大学发起成立了中国第一个民俗学会。他们大量印行书刊 ,进行民俗调查 ,设立风俗博物馆 ,开设民俗学传习班 ,广造声势 ,使民俗学作为一门学科得以确立。本文力求通过对钟敬文当时的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复述 ,重现一个执着于民俗学事业的青年学者的形象 相似文献
4.
作者认为二十世纪以来,特别是近二十多年以来,中外学术界民俗学研究的范围和对象的日益扩大,拓宽了研究的领域,开阔了研究的视野,把民俗学研究推向了新的阶段。但在这一过程中,也出现了研究对象不够明确的倾向,这对于学科建设不利,进一步明确研究对象,是民俗学界目前的重要任务。民俗学学者对于研究对象有三种态度,研究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有三种境界。 相似文献
5.
6.
7.
本文以西部一所民族高校民俗学/民间文学教学与教学体制改革的实践为例,结合西部地区大开发阐述了目前民俗学/民间文学在我国某些高校中文系的教学现状与我国民俗学学科建设的迫切性。 相似文献
8.
张昀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4(1):41-43
在新世纪之初的"中国民俗学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专题学术研讨会上,钟敬文先生作了《对中国当代民俗学一些问题的意见》的书面讲话,就中国当代民俗学的现状及发展做了高屋建瓴的论述,使与会者澄清了在民俗学学科理论方面的模糊认识,明确了学科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10.
我国的人类学与民俗学既各自独立发展又相互渗透 ,并在异文化、本文化的学术取向上有所交叉。民俗学以人类学为背景学科 ,人类学亦借鉴民俗学方法、材料与调查手段以把握研究对象。本文通过研究主体透视人类学的民俗学取向 ,并从学术史的视角描述两个相关学科的互动过程 :渗透、交叉、融合 相似文献
11.
12.
民俗变异与民俗学者的立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现今中国的经济变革正在引起包括物质、精神、社会等层面上的民俗的复杂变化。作者认为民俗学者应当站在学术、社会和人文的立场上来对待、研究这一现象。 相似文献
13.
日本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的历史和今天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亚洲来看 ,日本在传统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处于领先地位。文章综述了日本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的历史过程和诸多立法及对人类文化遗产保护的特殊贡献。 相似文献
14.
15.
本文详细阐述了顾颉刚先生对我国历史学、民俗学学科创立和发展做出的杰出贡献及其中国古史和民俗学研究的突出特点,即以民俗学研究中国古史,以中国古史研究民俗学,二者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16.
17.
民国的风俗变革与变革风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国时期是时代大发展、社会大变革的时期 ,风俗的演进也进入到转型的阶段。风俗的全面变革促使了一系列变革风俗的产生。文章论述了当时风俗文化演进的三种趋势———对人的尊重、对迷信的涤荡以及政治因素的渗入 ,是民国风俗步入现代化进程的显著标志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梳理钟敬文先生著述中有关民族民俗文化研究的观点入手 ,并联系自己的亲身经历 ,概述了钟先生在我国民族民俗文化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认为 ,当代的中国民俗文化学有许多特点和不可取代的学科优势 ,但在本学科领域内有许多人都处于知之不清、似知非知或只知其昔而不知其今的状态 ,其他社会各界更是如此 ,再加上追求“大、洋、玄、奇”的社会心态 ,使这一学科受到有意无意的排斥。因而提出要从学界自身开始从实求知 ,对中国民俗文化学再认识。 相似文献
20.
本文结合相关史料,拟测了撒拉族传统戏剧"骆驼戏"产生、发展乃至消逝的历史,并以田野访谈材料为基础,试图获得有关民俗事象或民俗符号存在、传承的一种法则.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