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神奇且有点荒诞的"魔法世界"是<哈利·波特>获得读者喜爱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对它的构建和维护营造了一种游戏情境,使读者被压抑的幻想得以释放."魔法世界"具体表现为"神奇的妖精和精灵"、"神奇的生物"、"神秘的魔法文化"等;主要通过"从真实的世界中变通获取"和"从其他‘故事锅'中直接拿来"两种方式来构建.同时,作者为了预防"二律悖反",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维护措施,为读者建构了通往虚构世界的心灵桥梁.  相似文献   

2.
我们生活在一个大变革的时代:全球通讯,“信息爆炸”,微电脑,机器人,,“无人工厂”,这些令人眼花瞭乱的东西,仿佛是用魔法从地下唤出了神奇的力量,使社会生产力出现了飞跃发展。人类社会的这一巨大进步表明:知识、智力已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生产力。科学技术和科学管理已成为决定生产发展  相似文献   

3.
在讨论"网络媒介与文学发展"的一系列论文中,人们一再重复着这样一种观点:互联网这个最富有活力的新媒介的横空出世,标志着人类社会迈进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都将随之发生革命性改变,神奇的网络媒介,似乎在弹指一挥间就已对整个世界实施了魔法,对整个社会系统和文化机制进行了颠覆与重构.  相似文献   

4.
《重庆社会科学》2006,(7):F0003-F0003
由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主编的《理论龙门阵&#183;2006 构建和谐重庆》,以巴渝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摆龙门阵”的形式,深入浅出地回答了广大干部群众所关心的构建和谐重庆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该书一经推出,就深受基层干部群众的欢迎,也由此创造了一种被称为“理论龙门阵”的通俗理论读物的编写形式。  相似文献   

5.
沈从文构筑的“湘西世界”在建国后长期被主流话语忽略和批判,后来随着“沈从文热”在海内外升温,“湘西世界”逐渐成为瞩目和神往的对象。这个世界是否“桃源”的争论经历了一个由否定到肯定的过程。“桃源”情结是沈从文和读者共有的,是人类对理想家园的追寻和期待。审美经验沟通了作者和读者,“湘西世界”成了沈从文和读者自我救赎和抵抗异化的虚拟天地。   相似文献   

6.
活水源头立说真─—读《易文化传统与民族思维方式》陈会林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寻绎其源头,刚可溯至先民们在世界的东方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在认识周围世界的文化活动中形成的“易”文化,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从这里衍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源一流分”的否定之否定...  相似文献   

7.
魔法变形是神话及童话文学中最常见的主题,起源于世界各地普遍流行的神话及民间传说,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也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叙事功能。本文以当代女性童话重写潮流中具有代表性的文本为例,讨论女性作家偏爱的魔法变形范式及其叙事伦理,分析“魔法变形”在心理外化、多重叙述及角色功能转变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并通过分析安吉拉·卡特的“不可靠叙述”,指出多重叙述中的魔法变形体现竞争性伦理相互转化的可能性,在促发广泛的社会互动和文化变革中发挥着有益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列奥.施特劳斯视古典意义上的政治哲学为真正的第一哲学,认为哲学与政治、哲人与民众之间的冲突具有永恒的性质,因而终其一生始终专注于上帝和政治问题,或者说神学-政治问题。这种关注,源自于施特劳斯对自身历史处境的领会,如果说“政治哲学的转向”、“解释学上的坦诚”与“隐微和显白的写作技巧”一同构成了施特劳斯对以实证主义和生存主义(激进历史主义)为代表的现代性“智识力量”最深刻的回应的话,那么“两层洞穴说”则鲜明地代表着施特劳斯的“政治哲学”与整个现代传统背道而驰的深刻意图:现代启蒙理性的传统试图将人从偏见、迷信和宗教引导到“哲学”的“真理或光明世界”,而施特劳斯的首要目标则在于重新把人由所谓的“真理和光明世界”引回到“意见和偏见”的世界,引回到源初性的现实的政治世界。由此而形成的是一种融“什么是正当”和“为什么要哲学”为一体的哲学观念和哲学史视域。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发展日益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长期追踪分析中国问题的英国人马丁·雅克富有远见地预判中国将迎来“习近平时代”,并论证了“习近平时代”概念的内涵、特点和发展趋势。马丁·雅克从中国与全球发展关系的视角强调了“习近平时代”的重要性,认为“习近平时代”的中国,将对中国和世界产生双向且巨大的影响。此论在国际社会获得较为广泛的响应,有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习近平阐释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能够实现,这在一定程度上呼应了马丁·雅克的观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定将担负起时代赋予的责任,为世界做出符合社会主义大国地位的国际贡献。  相似文献   

10.
过渡论     
仿佛受到了魔法的驱使,“过渡”范畴在消沉了多年之后,一下子苏醒过来,并且迅速地占有了自己广阔的领地。人们发现,在有关改革的文件、报告、论文、调查、文学作品以及人们的交谈中,到处都遇到了“过渡”,“过渡”,“过渡”!不是魔法的灵验,而是因为改革本身正是一种过渡。过渡论是改革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1.
沈广斌 《兰州学刊》2008,(4):179-182
从“闲”入手,考察苏轼“性命自得”的运思、创获。认为闲字具有防闲去蔽和闲适闲静两种指向,两者构戍了苏轼作品中多维的“闲”世界。在生存维度上,闲是安身之策,包括对政治的疏离和对生存状态的关照;在价值维度上,闲是立命之本,包括对社会、伦理、历史、文化“习规”的疏离和对斯文、价值的承担与构建,二者统一于审美的“为文”实践。苏轼之“闲”具有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福柯后期思想发生了“伦理转向”,即从知识考古学和权力谱系学转向了以自我风格化为旨趣的主体诗学。他从“性经验史”中去发掘古希腊的“自我文化”,由此来思考主体如何构建自身的自我伦理学问题。结合古希腊人的“自我技术”和他投入同性恋的性试验,福柯企图把人的生命存在转变成一种审美化的自我塑造活动,因而提出了一种别具一格的促成新型主体转变的生存美学。在他的后期著述中,其不遗余力探讨的主体诗学是以维护身体快感的自由为目标的,是以主体审美化的自我创生为前提的。福柯的主体诗学,无疑是在诉诸一种“伦理政治”的抵抗策略。这种伦理政治以其局部的和分散的斗争方式,体现了一种多形态实践的和审美主义的后现代政治取向。  相似文献   

13.
(二)“10·26会诊”的真实意图何在?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疑点越来越多。“10·26”这一天巧合的事情不少,就在“会诊”这一天,中央电视台午间节目“新闻30分”中播发了一条新闻:“中学历史教材错误百出出版社自有说法不以为然。”①就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前后,人民教育出版社主持的“人教网《人教论坛》”中,就出现了这样一些非同一般的帖子:“最近,有关质疑中学历史教材问题屡见媒体,在教育部直接领导下、在教材审查委员会督导下工作的人教社及其历史编辑室,应对该问题有正面阐述和学术论证,以正视听,以维护在党的领导下健康…  相似文献   

14.
在毛泽东同志诞辰113周年之际,“网易”邀请到中国人民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专门从事毛泽东研究的萧延中教授,请他从世界革命、西方历史学界和中国当代毛泽东研究三方面对毛泽东进行了政治学的解析。其中穿插了萧教授本人的研究心得和独特见解。  相似文献   

15.
薄荷片推荐:梵净山自然保护区被认定为世界上同纬度保护最完好的原始森林,10-14亿年前的古老地层,繁衍着2600多种生物,其中不乏7000万至200万年前第三纪,第四纪的古老动植物种类,成为人类难得的生态王国高山杜鹃,美丽非凡:珙桐花开,迎风飞舞;“天降”紫薇,挺拔神奇。而以”世界独生子—“黔金丝猴为代表的珍稀动物更是不计其数。  相似文献   

16.
胡庚中教授选取“译者为中心”的基本视角,提出了“翻译即适应与选择”的基本理念,为我们考查译者主体性提供了一个框架。考查林语堂翻译《浮生六记》前后的各种宏观因素,即“生态环境”,从原作、原语世界到译语世界及读者,可以看出,在这些客观的翻译环境中,林语堂在文本选择和文本生成过程中都体现了译者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7.
凡以最精炼的形式,表现作者心灵感受,蕴含深厚,能弓发读者想象或能拔动读者心弦者,其语言即诗的语言。它与散文语言是有区别的。诗和其他文学体裁(抒情散文除外)内容之不同,在于它的心灵性,因而诗的语言是心灵的声音;诗人反映的世界是浸润了感情、“形质俱变”的意象,反映这些意象就不能不悖于表述实在事物常理的畸言规律,因而诗的语言不受语法约束,比较自由,“非规范性”;诗中的字、词组合为诗后,能创造神奇的氛围和境界,具有超越自身意义的功能,另外诗的语言还有一定程度的独立的审美价值,这是诗的语言功能的双重性。  相似文献   

18.
日前,广州市社科联、广东省伦理学会和广州日报联合召开“倡导学术道德、维护学术尊严”学术沙龙,来自广州地区的20多名专家学者与会,从不同角度表达了对学术腐败的看法,现将专家学者发言内容发表于此,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9.
当启蒙思想家们力图把理性当作救世之主时,歌德却致力于在理性之外去寻求人类进展的真理。他从欲望出发.以一种非暴力的态度,让人欲在浮士德身上作无障碍的流动。结果,他从欲望的层阶性中看到其自生秩序的功能,从欲望的制衡原则中找到了美德的潜存在.论证了欲望是一种比道德说教和罚入地狱更有效的规范人类行为的方法,是社会道德生成的一只“看不见的手”。于是,歌德便有了亚当&#183;斯密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对于高校图书馆来说,“一切为了读者”,就是一切为教学科研服务,并把这一条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为教学科研服务工作的好坏是衡量一所高校图书馆工作的唯一标准。在这个问题上,不能喧宾夺主,不能本末倒置,不可有丝毫的动摇。高校图书馆工作者怎样在工作中牢固树立起“一切为了读者”的观念呢?笔者就以下几个问题谈点粗浅的看法。一、要牢固地树立起“读者第一”的观点。世界著名图书馆学家麦维尔·杜威于1876年美国图书馆学会在费赞成立时宣布了“用最低的成本,以最好的书刊,为最好的读者服务”的“三最原则”。还提出了“在适当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