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关于《吕氏春秋·高义》所记楚子囊避敌全楚之事,其原文如下: 荆人与吴人将战。荆师寡,吴师众。荆将军子囊曰:“我与吴人战,必败。败主师,辱王名,亏壤土,忠臣不忍为也”。不复于王而遁。至于郊,使人复于王曰:“臣请死。”王曰:“将军之遁也,以其为利也;今诚利,将军何死”?子囊曰:“遁者无罪,则后世之为王臣者,皆将依不利之名,而效臣遁。若是,则荆国终为天下挠。”遂  相似文献   

2.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主张推销自己。有文记载:一次,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子罕篇第九》)子贡问话的意思是说,先生你有美德是隐藏起来呢?还是推向社会经世致用呢?孔子接过话头,爽快答道:“快卖掉吧!卖了它吧!我就是在待价而沽呢!”  相似文献   

3.
元杂剧开场,往往首先跑出一个“冲末”。这“冲末”有时扮演番王,有时扮演书生,有时还扮演老太太。在元杂剧里,要算它的活动面最广,也最灵活。到底它是什么样的玩意呢? 王国維在《古剧角色考》中认为:末之“曰冲、曰外、曰贴,均系一义,  相似文献   

4.
释“江东”     
“江东”一词,屡见之于古籍记载。虽然作为历史地理的称谓概念出现,但其由来、沿革和地望却很少见诸详述,本文试图作一浅显诠释,以求教正。最早出现江东说法见之于《史记·项羽本纪》:广陵(今扬州)人召平拜项羽叔父项梁为楚王上柱国,曰:“江东已定,急引兵西击秦。”项羽乃以八千人渡江而西,后至项羽终因汉楚纷争败北,乌江自刎时叹曰:“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江东此说多被提及,此处所说的“江”当指长江。我国很早就有古四渎的说法:“(长)江、(黄)河淮(水)、济(水)为古渎,四渎者,发源、注海者也。”目前史地学界对先秦时期的“江”当否指古四渎之江持有不同看法。至汉时文献中“江”已被确视为长江的专称,则是肯定无疑的了。这在《汉书·郊祀志下》所载在宣帝神爵元年以后,于江都(今江苏扬州市  相似文献   

5.
如果我们提出一个问题:“秦始皇的姓名是什么?”也许不少人的答案会是“赢政”,而且许多书上也是这么写的。然而,如果我们打开《史记》,就会看到司马迁的记载却并非如此。虽然《史记·秦本纪》里说:“秦之先为赢姓”,可是在《秦始皇本纪》中却说:“秦始皇帝者,秦庄襄王子也。……以秦昭王四十八年生于邯郸。及生。名为政,姓赵氏”;在《楚世家》中说:“秦庄襄王卒,秦王赵政立”;《秦始皇本纪》的末尾还有一段评论说“吕政残虐”。这样一来,在记述秦始皇的史迹最详备的文献《史记》之中,不但有关于其祖先为“赢姓”的记载,而且还有他本人“姓赵氏”,叫“赵政”或“吕政”的说法。那么,这位始皇帝究竟应该姓什么呢?  相似文献   

6.
“王顾左右而言他”出于《孟子·梁惠王下》。此句中的“他”字是代词,作动词“言”的宾语,当“别的”讲。为什么“他”字在古代是旁指代词,而不是第三人称代词?在什么时期才变为第三人称代词,?今天“他”字还有什么用场……本文分九个小题进行研讨,先看——一、语场析义见旁指①“王顾左右而言他”出现的语场(语言环境或所在的前后文句)是: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曰:“四境之内不冶,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  相似文献   

7.
(一) 晋国为什么作爰田作州兵? 《春秋左传》卷第十四曰:“晋饥,秦输之粟。秦饥,晋闭之籴,故秦伯伐晋。”晋侯“遂使请战曰:寡人不佞,能合其众而不能离也。君若不还,无所逃命。”僖公十五年十一月“壬戌,战于韩原”。“秦获晋侯以归。晋大夫反首拔舍从之。”俘虏“晋侯使(大夫)郤乞告瑕吕饴甥,且召之。”(原  相似文献   

8.
商君列传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②,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③。鞅少好刑名之学④,事魏相公叔座为中庶子⑤。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⑥。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曰:“公叔病有如不可讳⑦,将奈社稷何?”公叔曰:“座之中庶子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嘿然⑧。王且去⑨,座屏人⑩言曰:“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王许诺而去。公叔座召鞅谢曰:“今者王问可以为相者,我言若(11),王色(12)不  相似文献   

9.
《庄子·天下篇》为历代学人所重视.清王闿运《庄子注》刊落外、杂诸篇而独存《天下篇》,以为“盖庄子自叙”.梁启超更推此篇为“研究先秦诸子学之向导.”可见此篇在《庄子》一书中地位之重要.《天下篇》首段曰:天下之治方术者多矣,皆以其有为不可加矣.古之所谓道术者,果恶乎在?曰:“无乎不在”.曰:“神何由降,明何由出?”“圣有所成,王有所  相似文献   

10.
曾子不受赐     
曾子衣敞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焉,曰:“请以此脩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不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相似文献   

11.
<正> 《公孙龙子》的《通变论》,素称难读。关于“二无一”、“变非不变”、“与马以鸡宁马”、“与其碧宁黄”以及“黄其正矣”、“木贼金者碧”、“君臣争而两明”等等,几乎是通篇内容,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现在就上述诸问题,发表一些个人管见。一、关于“二无一”对于“二无一”、“二无右”、“二无左”的解释,几乎是人与人异。如果舍其小异而观其大同,可别为三。(一)无,训为没有;释“二无一”为“二”没有它的组成部分,即不可划分(陈澧:《公孙龙子注》;《杜国庠文集》,第110页;庞朴:《公孙龙子译注》)。这种解释,孤立地去看,可能不会觉得有什么问题。但是,看一看《通变论》紧接着的下文及后文,问题就暴露了。下文云:“曰:右可谓二乎?曰:不可。曰:左可谓二乎?曰:不可。曰:左与右可谓二乎?曰:可。”后文云:“羊不二,牛不二,而羊  相似文献   

12.
一据《水衡记》中记载,南梁时期有位画家张僧繇“于金陵安乐寺,画四龙于壁,久不点睛。每曰:点之即飞去。人以为诞,因点其一,须臾雷电破壁,一龙乘云上天,不点者皆在。”这个故事是否真实,姑且不说,但它所给人们的艺术启示却是很值得玩味的。画龙,为什么点睛即飞呢?顾恺之说得好:“四体妍媸,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  相似文献   

13.
扬州大明寺的泉水,在唐朝就出了名,晚唐人冯翊子子休所撰的《桂苑丛谈》里有一段记载: 太保令狐相綯出镇淮海日,支使班蒙与从事俱游大明寺之西廊。忽睹前壁题云:“一人堂堂,二曜重光,泉深尺一,点去冰旁,二人相连,不欠一边,三梁四柱烈火燃,添却双勾两日全。”诸宾至而顾之,皆莫能辨。独班支使曰:“一人非大字乎?二曜者日月,非  相似文献   

14.
(一)古神话里描写的“共工” 古神话描写“共工”故事的主要有下列两条:《楚辞·天问》:康回凭怒,地何以东南倾?” 《淮南子、天文训》:“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颂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二)史书记载的“共工” 史载“共工”的事最早见于:《尚书、尧典》:“帝曰:畴咨若于采。騹兜曰:  相似文献   

15.
谶纬是历史上久已有之的古老迷信,是一种“诡为隐语,预决吉凶”的隐言,主要是政治性的内容,以预示国家兴亡和君主祸福为主旨。《史记·赵世家》记曰:“在昔秦穆公尝如此,七日而寤。寤之日,告公孙支与子与曰:我之帝所甚乐。吾所以久者,适有学也。帝告我:‘晋国将大乱,五世不安;其后将霸,未老而死;霸者之子且令而国男女无别。’公孙支书而藏之,秦谶于是出矣。”秦以降,谶语大量出现。在反秦的浪潮中,谶语成为重要的精神武器。《史记·秦始皇末记》中所录有数条,诸如“亡秦者胡也”、“始皇帝死而地分”、“今年祖龙死”等,都是预言秦的灭亡的;而反秦首事的陈胜吴广起义更是借助了谶语的力量以威  相似文献   

16.
原简威王问(一背) 齐威王问用兵孙子,曰:“两军相当,两将相望,皆坚而固,莫敢先举,为之奈何?”孙子合曰:“以轻卒尝之,贱而勇者将之,期于北,毋期于得。为之微阵以触其厕,是胃谓大得。”威王曰:“用众用寡,有道乎?”孙子曰:“有。”威王曰:“我强适(敌)弱,我众适(敌)寡,用之奈何?”孙子再拜曰:“明王之问!夫众且  相似文献   

17.
《史记.秦本纪》中有两处关于秦先祖“在西戎,保西垂”的记载,关于“西垂”所指,学界主要有三种不同的认识,对于秦人活动于甘肃东部地区的时间及原因的认识也不相同。通过文献分析和考古工作证实,秦先祖是商代晚期归周后,随先周文化向外扩张,与周人一道进入甘肃东部地区,为周人“保西垂”。  相似文献   

18.
《论语.先进.侍坐》章有一段意味深长的话:“‘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相似文献   

19.
今开封禹王台,古称吹台,故又名古吹台。五代梁高祖常阅武于此,将吹台改为讲武台;其后因繁(音婆)氏居其侧,里人俗称繁台;明人在吹台之上建禹王庙,又将吹台改为禹王台。关于吹台之肇建,前人记载大体有三说:一曰师旷筑;二曰梁惠王筑;三曰梁孝王筑。吹台究竟建于何时?由何人所筑?笔者寻检有关史料略作辨析,以求教于方家。 关于师旷与吹台的关系,汉人圈称《陈留风俗传》曰:“浚仪(即今开封市)有师旷苍颉城,城上有列仙吹台”。把吹台与苍颉、师旷相联系。《续汉书·郡国志》则提出吹台,  相似文献   

20.
“信、诚、实、果”是古汉语中表示“确实、的确”之义的情态副词.例如:《左传·宣公十一年》:“牵牛以蹊者,信有罪矣.”《孟子·梁惠王上》:“王曰:‘然.诚有百姓者.’”《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小人实不才.”《孟子·离娄下》:“王使人瞷夫子果有以异于人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