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伦理学研究迫切需要扩大研究领域,调整研究方法,摆脱只停留在外显的道德行为层次上的研究,把握道德发展的更深层次的尺度,开拓新的研究领域,进入新的境界.有五个问题是值得注意的. 第一,道德发展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同步性问题.现在,从一般意义上去讨论同步性和不同步性已经远远不够了.一定要放到历史发展参照系当中来探讨道德的进步和退步.历史发展和道德进步,确实存在“二律背反”现象,问题是评价道德的标准到底是什么?就以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2.
儒道两学派道德观的分歧,关键在于要不要人类社会已有的道德文明这个问题上。儒家认为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离不开人伦道德。老子一派因有见于文明社会道德的一些弊端,就主张放弃人抢道德。儒家所肯定的社会道德文明亦有其弊端,这是应该承认的事实,但他们肯定应维护人类历史长期发展而形成的道德文明,这一点从大方向上看是正确的。在中国后来两千多年的社会历史发展中,儒家的道德观成为指导人们社会生活的观念,正表明儒家的道德观在很大程度上是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的。  相似文献   

3.
伦理学史不仅仅是伦理学的学说史。它是人类自我道德确证的历史,是人类追寻现实世界中完满和谐关系的历史,是人权发展的历史,同时也是人类道德意识内在逻辑发展的历史。从上述四个方面追寻伦理学的发展以及这种发展所标示出的人类道德意识的进步,将使我们对伦理学史的研究有一个新的理论视角和对伦理学史本身有一个更全面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许惠芬 《浙江社会科学》2012,(8):105-110,158,159
依据马克思人类历史发展三个阶段的论述,人的伦理主体的历史发展相应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作为群体的伦理主体、作为个体的伦理主体和作为"类"的伦理主体。"类伦理"概念的提出,是从唯物史观的伦理学视野出发,对人类道德发展规律进行探索的一种尝试。从这一意义上,类伦理是人类道德发展的必然选择,它作为一种理想模型构成了马克思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的道德逻辑之始点。当今人类社会正经历着全球发展面临的前所未有的诸多困境,需要类伦理作为一种普遍伦理所展现的实践智慧来应对重重危机。  相似文献   

5.
历史学和社会学是认识人类社会的两大武器,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当代的社会.历史学的研究对象是古代的社会、历史专业的特殊性决定了高校历史教学的特殊性,历史本质上是一部繁复的因果关系的历史、社会现象的历史、地理空间的历史一历史是思辨的学科,高校历史专业的教学应该突破微观视角的局限,坚持宏观视角.立足世界史,高屋建瓴的讲授国别史和专门史,纵向上注重因果关系分析,横向上注重历史事件比较.坚持立体的历史观念,全方位的讲解历史.教学内容注重人类学、宗教学、地理学等等相关学科知识的讲授。  相似文献   

6.
郑伟 《兰州学刊》2005,(6):47-49
卢梭认为,人的自由包括自然自由、社会自由和道德自由三种形态.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就表现为由自然自由到社会自由再到道德自由的历史发展过程.在这三种自由中,他更强调个人的道德自由,这使得他的政治哲学最终走向了道德理想主义和政治乌托邦.  相似文献   

7.
论考察底线道德的基本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的本质含义是指人们善的社会行为,底线道德是人们善的社会行为的最低层次。“不损人”并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底线道德。考察底线道德应坚持“宏观层次”、“中观层次”和“微观层次”的有机统一,做到放眼宏观层次,牢记中观层次,注重微观层次。这三个层次是人们考察底线道德的基本视角。  相似文献   

8.
正确评价我国的道德现实,对于深入贯彻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加快培育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新型道德体系,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从方法论的角度论述了新形势下的道德评价问题。认为:一,道德植根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必须把道德的善恶标准和道德的社会历史标准结合起来评判;二,道德在实践中发展变化,评判新时期的道德不能固守传统观念,而必须有新的视角和观念;三,道德发展是一个渐进过程,对社会转型期的道德“失衡”现象的评判不能走极端,而要作具体的分析。  相似文献   

9.
<正> 一在道德伦常的起源问题上,王夫之提出“无其器则无其道”的命题,从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的角度进行了论述。他把人类社会历史了解为一个不断进化的过程,认为道德伦常是人类进化到一定阶段上的产物。在《思问录》、《读通鉴论》等著作中,他指出人类的祖先并非神,而是“植立之兽而已”。人类从野兽进化而来,以后经过茹毛饮血,人兽不分的野蛮时代,才初步进化到明伦、礼定、法正的文明时代。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相似文献   

10.
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与人类的道德紧密相联。历史与道德的悲剧矛盾冲突,贯穿于整个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之中,尤其是在社会变革时期,社会的每一次进步,都表现为对习惯所崇奉的事物和秩序的亵读,似乎历史的进步与发展本然是以道德的沦丧和退步为代价的,而要保持纯朴高尚的道德水准,似乎就应阻滞历史的进步,甚至倒退到往昔的社会环境中去。可以说,这种二律背反式的理论与现实问题,构成了人类历史与道德的冲突,成为许多人痛苦不安的悲剧情结。那么,如何透过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过程、特别是当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的历史进步与道德伦理的…  相似文献   

11.
道德是在人类整个生活活动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统一体。从人类历史上的道德发展状况和共产主义道德实践看来,我认为,道德本身包含三个要素:生活原则、调节准则、价值观念。关于调节准则,人们论述较多,本文不再赘述。这里只就生活原则和价值观念这两个要素略抒己见,求教于伦理学界的同志们。  相似文献   

12.
人类社会的历史演进与观念递嬗总是呈现出惊人的反复;每当社会处于重大转型时刻,社会文化价值观念便面临一次新的嬗变,因之产生类似的两种社会评价尺度之间的磨擦乃至抵牾,这就是我们将要论及的所谓道德主义与历史主义的二律背反问题.该命题是这样被表述的:在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在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处于重大转型关头,道德的发展总是落后于时代经济生活的发展,因而不可避免地会发生道德观念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冲突。同时,人们在对社会现实生活(尤其是经济生活)的变化作出总体评价时,必然呈现出道德评价与历史评价的背离,历史尺度觇标为善的东西,道德尺度却觇标为恶。于是,社会历史的进步必然以一定的道德牺牲为代价便成为不言而喻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道德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很早以前就已成为思想家们所关注和思考的问题。道德决定论和道德虚无论便是一些思想家从两个极端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在以理性、技术和法治为特征的现代社会,虽然用极端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仍不乏人在,但总的来说道德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是更为突出、更为重要,而不是逐渐削弱。 一 英国学者B·威尔逊把社会发展分为三个主要阶段。他认为:在包括工业社会在内的第一、二阶段,道德的作用是提供社会内聚力,  相似文献   

14.
历史学和社会学是认识人类社会的两大武器,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当代的社会,历史学的研究对象是古代的社会.历史专业的特殊性决定了高校历史教学的特殊性.历史本质上是一部繁复的因果关系的历史、社会现象的历史、地理空间的历史.历史是思辨的学科.高校历史专业的教学应该突破微观视角的局限,坚持宏观视角,立足世界史,高屋建瓴的讲授国别史和专门史.纵向上注重因果关系分析,横向上注重历史事件比较.坚持立体的历史观念,全方位的讲解历史.教学内容注重人类学、宗教学、地理学等等相关学科知识的讲授.  相似文献   

15.
徐国利 《江淮论坛》2012,(2):97-104
孙中山的历史观实为民本史观,具有浓厚和鲜明的道德价值取向。在他看来,人类进化史应当是互助的道德文明进化史;道德理性的不断提升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和目标;历史发展就是道德文明不断提升的过程;人类历史发展的终极目标是要建立道德完善的大同世界;中西文化的差别就在于中国文化是道德文明和王道文化,西方文化是物质文明和霸道文化,中国文化代表了人类历史发展的终极方向。  相似文献   

16.
一般说来,分析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关系大体包括纵向、横向和内部三个层次的内容。从纵向看,是指一个国家内部由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或者由社会主义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演变。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全部关系以及每一社会形态在自身发展中出现的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关系。从横向来看,是指历史发展在某一时期、某一阶段上形成的社会主义国家同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外交等方面的关系。从内部来看,可以指国家内部、还可以指社会内部。在国家内部存在着社会主义制度同资本主义制度之间  相似文献   

17.
人是社会组织的基本单元,认清人性的本质是组织管理的前提条件。既有的人性假设都是在横断面上探讨人性,存在着"盲人摸象"般的片面性。转换一个角度,从人类演化进程的纵剖面视角,可以揭示沉淀在人类基因上的不同属性,进而提出"层次人"假设:人性是一个综合体——在漫长的蛮荒时代,生活资料匮乏,在生存需要的驱动下派生了自利性;人类进入商品社会以后,交换需要派生了利他性;进入文明时代后,人们追求自身价值的实现,于是派生了第三种属性——道德性。自利是人性的主要成分,道德是人性中最稀缺的属性,利他性介于两者之间。通过在大学生、一线工人和火车站流动人口中的经济学实验,较好地验证了"层次人"假设。  相似文献   

18.
<正> 共产主义道德,是人类道德发展史上最崇高、最纯洁的美德。要把共产主义道德原则和规范变为人们的内心信念和良好习惯,必须通过共产主义道德的宣传教育和自我修养。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发挥道德榜样的示范教育作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一) 道德榜样,就是一定社会一定阶级的理想人格(或道德理想)的典范、楷模,是一定阶级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在具体人物身上的集中反映。道德榜样也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的产物,它在一定历史条件和社会  相似文献   

19.
原始人是指从生理学上已成为现代人,而从社会学上仍未能进入氏族社会的人类,是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上的最低阶段。原始人的生产力水平较低,采用的是一夫一妻制的稳定的家庭结构,道德品质虽然简单但却高尚。本文运用系统科学理论,分析说明原始人的生产力水平、社会结构及道德是彼此适应的,其社会结构也是十分稳定的。  相似文献   

20.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曾表述过三个极为重要的命题。命题一,“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命题二,“社会活动本质上是实践的”;命题三,“环境改变和人的活动的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并被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考虑到“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同得到充分发展的新世界观的系统化理论形态的逻辑的和历史的联系,我们可以把马克思的上述命题看作是历史唯物主义把握社会运动的三个基本视角,这就是:1、空间结构的视觉,以揭示各国历史的不平衡发展中存在着的重复性和常规性,阐明社会系统诸要素之间的矛盾关系和相互作用;2、时间历史的视角,以揭示社会发展的时间方向和不可逆性,阐明社会结构的历史变形和更迭交替;3,主客体关系视角,以揭示人在历史过程中的能动作用和积极影响,阐明人类生活之区别于自然现象的丰富内容和多样的特点。这三个视角彼此区别又相互关联,它们的有机统一构成了历史唯物主义对社会运动的全方位的总体性把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