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这里所要讨论的"直"是指在《论语》中出现的表示坦白直率的意义的词,在以前的学者中都从《论语》中发现这一个词是孔子哲学思想当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并以此为突破口解释孔子的哲学思想,学界曾一度讨论过此问题,而本文是从直入手分析直的理论依据——传统性的学说,并结合孔子后学孟子的性善论论证所谓的传统中国人究竟是以什么精神面貌出现于历史的舞台的。  相似文献   

2.
一、忠恕之道的内容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是核心。在《论语》里,仁字共出现了109次,是《论语》中使用最多的概念。从中可以看出仁在孔学中的地位。 在孔子对仁的多种解释中,“爱人”最能代表孔子论仁的中心含义。那么如何爱人或者说行仁呢?孔子认为行仁的途径就是忠恕。 什么是忠?在相当多的人的脑海里,所谓忠就是忠君,也就是愚忠。如果孔子所讲的忠恕的忠是这个意思,那么,忠在今天就毫无现实意义,而是应当抛弃。然而,忠的原来含义并不是忠君,孔子所说的忠也不是这个意思。 忠的概念,在春秋时期广泛流行。由于忠所施予的…  相似文献   

3.
天命思想是孔子世界观的基础,而仁与礼都是由天命思想派生的;因此,根据这个基础来研究孔子思想,就能一以贯之。当代多数学者认为孔子的天命思想属于唯心论,例如任继愈、侯外庐、冯友兰、肖萐父等先生;只有极少数学者认为它属于唯物论,例如金景芳、杨伯峻先生。争论的焦点在于:  相似文献   

4.
一、论孔子的仁与为“仁之方”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和仁相为表里的是礼。从《论语》中所显示的孔子思想,仁确是孔子的思想核心。《论语·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大戴记·王言篇》:“孔子曰:‘仁者莫大于爱人’。”从孔子全部思想来看,“爱人”,确是仁的最根本的意义。 孔子在答子贡和仲弓的问仁时,曾说到仁以及达到仁的“仁之方”,《论语·雍也》篇:  相似文献   

5.
仁一直被大多数学者认为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以仁为孔子思想核心,论述《论语》中关于仁的条目所体现出的爱人、克己复礼、孝悌三方面内容之间的关系,意在说明仁的核心是克己复礼。  相似文献   

6.
孔子的仁学基本思想,是要通过道德教化来培育出有道德理想和人文教养的君子,从而实现安定和谐的社会文明秩序。孔子不仅将追求理想的和谐社会作为其外王的目标,更是把塑造内在完美人格之内圣作为更崇高的追求。结合《论语》中孔子关于仁的具体解释,可以认识孔子关于仁的概念的内涵。  相似文献   

7.
据郭沫若同志说,“仁”是春秋时代的新名词。在孔子以前,没有“仁”这个字。孔子多次论述“仁”,光在《论语》一书中,涉及到“仁”的就有58条,共用“仁”109次。我们同意前人的这一观点:“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虽然在西周时期就已实现"人文转向",但真正揭明"性与天道"而确立儒家哲学基础的则是孔子,孔子对于儒家思想的建立具有根源性的意义。儒家的"轴心突破"即是孔子思想的"哲学突破",这个"突破"不是此前的"人文转向",而是从生命精神的根源上建立人文根基的"哲学突破"。此"哲学突破"在孔子自己称为"道",亦称为"仁",深层内涵为《论语》中的"性与天道"问题,其内容包含有形上学本体意义,由此开出了融合生命、家庭、社会和天道的儒家之道。孔子之前的儒家文化特质以"礼乐"为核心,孔子之后的儒家文化特质则转为以"仁义"为核心。  相似文献   

9.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后学者对孔子言行思想的辑录,是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论语》内容深仁厚泽、博大精湛,是人类遗产中极其珍贵的精神财富。“仁”是儒家政治伦理思想、具有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相似文献   

10.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其伦理思想的根本原则和最高道德规范。对孔子《论语》中仁学思想的剖析主要是探索孔子仁学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仁学思想的内涵及其主要内容。孔子从"孝悌"的自然亲情出发,以推己及人为方法,进而把对人类的道德关怀推及到自然万物,突出强调了仁的爱人精神。  相似文献   

11.
<论语·学而>:"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无友不如己者",<十三经注疏>解为:"言无得以忠信不如己者为友也."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亦日:"无、毋通,禁止词也.友所以辅仁,不如己,则无益而有损.,,据此,学人多解为"不结交不如自己的朋友".如杨伯峻<论语译注>、许嘉璐<文白对照十三经>等皆持此说.笔者以为这样解释不够妥当,试加以辩说.首先,这种解释与孔子的思想体系不和.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仁者爱人","仁"就是"爱".  相似文献   

12.
从《论语》看仁学梁银林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孔学即仁学,这是今天人们所达成的共识。但是,仁的含义究竟是什么?仁学到底是一门什么学问?却众说不一。《韩非子·显学篇》说,孔子之后“儒分为八”。这种“分”固然有继承发展的一面,但也有打孔子旗号而另作文章的一面...  相似文献   

13.
《论语.颜渊》篇的"颜渊问仁"章所提出的"克己复礼为仁"命题,是孔子论"仁"的总纲。古今学者多通过对其中"克己"、"复礼"、"为仁"三个思想要素的诠释,阐述孔子的思想。但是,从该章所包含的"仁—礼"、"人—己"这两层关系入手探究孔子的"仁学"思想以及他所追求的"仁"与"礼"、"人"与"己"相统一的理论目标,可以更清楚地看到,在周礼已经空洞化、形式化的情势下,孔子要"复"的"礼",是由他赋予了"仁"的内涵并以"仁"加以整合的"礼",而不是人们所说的"周礼";在"人—己"关系中,孔子强调"为仁由己",特别重视"己",凸显了对儒者"为仁"的自觉与自信的要求,表现了儒学重视人的主体性和实践理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对《论语》中“子罕言利与命与仁”的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见《子罕》篇)一句,到底应做如何解释,历来意见不一。最常见的解释是: 孔子偶尔(或很少)议论利、命和仁(的问题)——杨伯峻 从字面上看,如果不联系孔子的思想主张和全部言论,似乎如上做解,不无道理。但是,只要我们稍加分析,从孔子的思想主张及这句话的语言结构诸方面去考虑,就觉得如是解句很欠妥当。 我们知道:孔子是先秦儒家的代表,而儒家的主要思想倾向,就是提倡“仁”。此亦孔子一生为之奋斗的主张。在“论语”中,一个“仁”字贯于全册。如:  相似文献   

15.
《论语、子罕》:“子罕言利与命与仁”。《邢(?)疏》曰:“此章论孔子希言难考之事也。罕,希也。与,及也”。这就是说:孔子很少谈到利、命和仁。然而《论语》一书中所载孔子言仁处太多了。如按邢(?)解释,则与《论语》的实际产生了显著的矛盾。因此,历代很多学者试图重新解释,而以清人史绳祖说最有影响: “《论语》谓‘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古  相似文献   

16.
论文对以往学界以训诂方法考察《论语》中“仁”的意义提出了质疑。仁字应该是人与人关系,后来才有价值倾向。在此基础上,作者按逻辑层次,从《论语》文本出发,逐一解析“仁”的意义。论文认为孔子对“仁”的意义更强调外在对他者的影响,为达到“仁”的目的,孔子设计了很多规范。与时人观念不同,孔子认为“仁”不等同于才干,与职守不一致,它是一种大爱,事功成就施诸外界社会。孔子仁学体系可以概括为:孝—忠—仁—圣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7.
“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份,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对“仁”所反映的思想,历来为专家学者所注意,对它的论述可以说是汗牛充栋,似乎大可不必再论来论去了。但是,今天看来,过去对这一问题所持的某些观点,并非没有进一步探讨的余地;如何正确估价孔子这一思想的历史作用和历史地位,也并非没有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必要。所以本文想就《论语》所反映的“仁”的思想,提出一些初浅的看法,以就正于专家和读者。 要弄清楚“仁”所包含的思想及其意  相似文献   

18.
<正>“礼”与“仁”在孔子思想体系中都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探索它们的关系,弄清它们的主次地位,对于正确评价孔子有很重要的意义.研究者中有“礼”为核心和“仁”为核心的不同说法.笔者持“礼”为孔子思想的核心的观点并作简略论述,以就教于孔子研究的学者们.  相似文献   

19.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伦理学家和教育家。孔子学术思想的核心是仁。孔子曾对他的学生说:“吾道一以贯之。”但他并没有说明贯穿自己学术思想的核心是什么,他的许多学生也不明确,便请教曾参,曾子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其实曾参所说的忠恕,主要是从伦理道德方面去理解的,而孔子博大精深的学说,包括道德哲学、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显然用“忠恕”两字是无法贯穿的,只有用“仁”字,才能概括孔子的整个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20.
历来对孔子伦理思想的两个核心概念“仁”和“礼”有各种不同阐释。结合孔子的时代背景 ,可以从秩序和品德的角度解释“仁”和“礼”的内涵 ,以及它们之间不可分割的内在关系。联系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的现代中国 ,这种秩序和品德统一的思想具有极大的启示意义 ,它表明一个健全的社会是有序和有德的结合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