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国少数民族文艺理论概览》一文中,于乃昌先生从文化内涵、人性精神、文艺功能、文艺本体四个方面出发,比较了少数民族和汉族在文学理论与审美意识上的不同特色,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他的比较于有意无意中设定了少数民族文艺理论与汉民族文艺理论的二元对立,而这种二元对立在今日看来已经不合时宜,尤其是在人性精神和文艺功能两方面存在很多偏颇。随着少数民族文论被不断发掘整理,其呈现形态日趋复杂,大而化之的比较研究容易形成对少数民族文论的偏见,无法满足人们进一步了解、认识少数民族文论的要求。学界应借鉴并综合人类学、民俗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找到真正有成效的研究方式,以尽快走出当前简单的呼吁倡导期。  相似文献   

2.
少数民族与汉族新闻传播之比较研究白润生一、我国少数民族的新闻传播事业发展缓慢,对中国文化史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中国是世界上新闻和新闻传播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唐朝已有了原始状态的报纸——报状,到了1815年已有了近代化报刊——《察世俗每月统纪传》。进入1...  相似文献   

3.
4.
在时下热烈的“中国风”吹拂下,建立、发掘和研究西南少数民族文化元素在动画领域的发展、衍变和应用,对探索民族动画之道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西南地区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元素为我们提供了足够探索的素材,而上海美影厂拍摄的西南少数民族题材的动画片和目前我国游戏中西南少数民族人物、地域性场景设定的广泛应用,为我们提供了可供参考的依据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岐山完颜氏祖碑和泾川完颜氏祖先画像证实岐山王家村1200多口王姓村民和泾川老鸦窝500余口完颜姓村民是女真人后裔.凤翔重修存真碑、皋兰杨氏族谱和永登火氏族谱证实凤翔紫荆村2500多口屈姓村民,皋兰新湾村1000多口杨姓村民,以及永登、皋兰、白银、榆中、红古等地的火姓村民是蒙古人后裔.这五件实物证据极具史学价值.  相似文献   

6.
在各民族交往和接触的过程中 ,相互影响的文化在语言中留下沉淀的“化石”—借词。研究借词可以展现出一幅民族交往、文化交流的图景。  相似文献   

7.
自秦汉以来,伴随着中原汉人践迹新疆,汉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就以多种方式接触和碰撞,这种频繁的文化互动强化了少数民族与汉族(以下简称民汉)的文化认同,密切了民汉关系,促进了新疆经济文化的发展,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基于这样的历史事实,主要从语言的角度探讨民汉文化在物质和精神层面的历时互动,加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认同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探讨大学生在学习适应性方面是否存在民族差异,采用自编大学生学习适应性问卷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汉族与少数民族杂居学生的学习适应性显著地好于少数民族聚居学生;尤其在非认知因素上,汉族和少数民族杂居学生的适应能力显著高于少数民族聚居学生;而少数民族聚居的学生对学习方法的重视显著高于少数民族杂居的学生;分析和讨论其形成的原因,可以为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在高校的学习适应性提供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西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具有独特性,其保护及传承的意义重大。但现行的保护方式更多地强调了保存其外在形式,仍是一种静态保护,不能保存蕴藏在非物质文化之中的民族精神、民族心理等本质内容,不利于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从非物质文化传承的内在要求着手,探索西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传承与学校教育之间的关联性,并试图通过改革学校教育以培养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活的传人"。  相似文献   

10.
西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具有独特性,其保护及传承的意义重大.但现行的保护方式更多地强调了保存其外在形式,仍是一种静态保护,不能保存蕴藏在非物质文化之中的民族精神、民族心理等本质内容,不利于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从非物质文化传承的内在要求着手,探索西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传承与学校教育之间的关联性,并试图通过改革学校教育以培养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活的传人".  相似文献   

11.
探讨明清时期川西南地区的民族关系,一是孤岛汉族与后迁汉族的关系,二是汉族与周围少数民族的关系,归纳川西南民族关系的特征.孤岛汉族凭借其文化特质,保持着我族与他族的双重边界,显示出汉族和少数民族民族学境界的流动性,为如何处理民族关系、保护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提供新的案例.  相似文献   

12.
通过自我状态测验量表对300余名来自青海各地的藏、回、土、蒙古、撒拉等少数民族与汉族大学生进行测试的结果表明,少数民族与汉族大学生5种自我状态的表现虽然都属平坦型中的凡人型,但二者不仅在批判型、养育型两种自我状态中存在显著的差异(P<0.01),同时,在成人自我状态中亦存在很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3.
跣足与缠足着履可以说是西南少数民族与汉族迥然不同的文化习俗 ,但光脚反映了另外一种民族区域特征 ,而非野蛮与落后。西南少数民族悠久的“跣足”民俗传统折射了地理历史文化以及经济等诸多内涵。  相似文献   

14.
新疆高校少数民族与汉族知识女性发展状况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高校少数民族与汉族女性的受教育背景差异很小,其机会均等,但在科研能力上有明显差距;在参与社会方面,均表现为参预程度低,机会不均等;在家庭生活中,婚姻自主与男女平等已成为她们共同的婚姻家庭生活的主流。  相似文献   

15.
研究选取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州直部分县市汉语授课幼儿园各民族儿童691名,运用经过修订的“儿童入学准备状况教师等级评定表”对抽样儿童的发展水平进行团体等级评定,所有数据输入SPSS15.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发现,汉族与少数民族儿童在身体健康与运动技能、情绪与社会性上无显著差异,而在学习方式、认知和一般知识、言语发展等领域均有显著差异,各少数民族儿童之间发展水平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构筑和谐社会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要求,核心是符合和谐之道.和谐之道含义至深,它不是走向一统,不是追求显在问题的简单解决,而是以让各种多样性的事物以各自的特色融入一体为目的.据此,遵循和谐之道应理顺四大关系:人类社会与自然、文化与文化、人与人和人自身内部.西南地区的发展特点是多类型并存与发展水平的参差巨大,因此要使其得到和谐发展必须在西南的民族教育中遵循和谐之道,进行共生教育和共谐教育,以促进西南和谐的自然/文化生态的构筑,继而实现西南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中国西南少数民族与日本民间由于风土环境及生产、生活方式的相似,在植物崇拜神话的母题情节及文化内涵方面有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本文从民族文化学及文学人类学角度对中国西南少数民族与日本有关瓜、桃、竹等植物崇拜神话及始祖神话进行比较研究,并说明其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8.
[摘要]“共生教育”是西南民族传统教育的主要特征,它强调了个体生长过程中人在自然/人文关系结构中的共融、和谐,表现在三个维度: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互渗与共融,合一而不对立;在人与社会关系上的同一;在不同文化之间关系上的和而不同。“礼”连接了这三个维度的共生关系,始终居于核心地位。作为“共生教育”中的礼,其基本特征为:植根于西南民族的日常生活中(“礼源于俗”)、外显于礼俗社会中的器物(“礼形于器”)、操演于西南民族各种仪式性教育中(“礼融于仪”),并具有公共性特征。  相似文献   

19.
新中国成立以来,少数民族题材的美术创作得到了空前发展与繁荣,民族院校的美术院系作为培养少数民族高级美术人才的教育基地,培养学生继承弘扬少数民族民间美术,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民族院校的少数民族题材创作与教学问题上,课堂写生和实习采风是极为重要的环节,是学生深入民族地区体验生活、收集素材、锻炼专业技能和创作能力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20.
简论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与汉族政权的法制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北朝、南朝和明朝、元朝为例进行分析,比较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政权与汉族政权在法制上的区别与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