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一)家庭数量的变化及其原因家庭数量的变化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在家庭规模不变的条件下,家庭数量随着人口的增加而增多;在人口总量不变的条件下,家庭数量的变化既取决于家庭规模及其构成,又取决于现有家庭内部“合力”与“分力”的斗争,“分力”大于“合力”,家庭数量就会增多,否则就会相对减少。我国近七、八十年来,家庭户(不包括集体户)数量发生了很大变化。从1911年到1947年的36年中,家庭户数总的趋势是不断增长,但是增长速度很慢(见表1)。  相似文献   

2.
北京城市家庭生命周期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家庭生命周期与家庭成员特别是女性成员的生命周期紧密相联。本文根据1991年对北京城市婚姻家庭的调查,从妇女婚后的生命历程入手,探视北京现代城市家庭生命周期的变化趋势。 一、采用的方法 家庭生命周期有着明显的阶段性。在通常情况下家庭生命周期可划分为六个阶段。第一阶段(Ⅰ)为家庭形成阶段,即从妇女初婚到初育的时期:第二阶段(Ⅱ)为家庭扩展阶段,即从妇女初育到生育最后一个孩子的时间,这段时间也称平均生育期长度;第三阶段(Ⅲ)为扩展完成阶段(或称继续抚养期),即从母亲生最后一个孩子到第一个孩子因结婚或工作等原因离开家庭为止;第四阶段(Ⅳ)为家庭收缩阶段,即从第一个孩子离家到最后一个孩子离家;第五阶段(Ⅴ)为家庭“空巢”阶段,即从最后一个孩子离家到配偶一方死亡;第六阶段(Ⅵ)为家庭消亡阶段,即从配偶一方死亡到配偶双方死亡。  相似文献   

3.
所谓家庭进步就是人们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对富裕、文明、健康、幸福的现代家庭生活的不断追求和逐步实现。家庭进步的特征以及对计划生育的影响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家庭经济得到快速发展,逐步走向富裕。(2)家庭职能的社会化程度逐步提高。(3)家庭生活方式逐步转变,对文化生活的追求日益增强。(4)家庭观念不断更新。(5)妇女地位的不断提高。家庭进步的各个方面都和计划生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家庭进步是实行计划生育的必要条件,只有家庭的不断进步,才能使计划生育得到更好的实现,计划生育工作也只有与家庭的各个方面紧密结合,不断促进家庭进步,才能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效。把计划生育工作与家庭利益,即群众  相似文献   

4.
<正> 婚居模式与生育模式之间有着某种密切的联系。婚居模式一般是指婚姻当事者婚后的居住状况(从夫居、从妇居还是新户居)以及与其母家庭的关系(与男女各自母家庭的居住距离和往来状况)。建国40年来,虽然我国传统的宗族家庭制度已经崩溃,但不可否认在许多地方,宗族观念及其影响还有较大市场。尤其是在农村,人们大多还是沿袭从夫居。从夫居是我国农村人口婚居的基本模式。然而从夫居必然产生这样一个问题:青年人结婚都到男方居住,对那些没有儿子的家庭将产生较大冲击。是否有儿子,这不仅是儿女本身由于性别上的差异带来的体力、劳动收入等等方面的差异,而且更重要的是儿女婚后对母家庭的作用差异。有儿子的家庭儿子婚后不仅可以继续留在身边,  相似文献   

5.
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随着医疗和护理等服务成本不断攀升,加之家庭小型化、青年人口迁移等原因,老年护理成本带来的负担将不断加重,迫切需要对老年护理服务需求进行评估和预测。文章基于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纵贯数据,运用马尔科夫链方法估算老年健康状态转移概率;同时结合人口预测结果,估算和预测不同年份、不同失能状态老年人的数量;结合全国老年服务调查数据,估算和预测老年护理服务需求。预测结果显示,2014~2050年老年护理服务潜在需求可能从3 089.96亿元上升至4.27万亿元;有效需求可能从1 172.42亿元上升至1.60万亿元;重度失能老人护理服务有效需求可能从276亿元上升至4 944亿元,这是长期护理的重点人群。老年护理服务需求增速迅猛,服务供给体系和应对机制亟待建立。  相似文献   

6.
影响生育率的因素是很复杂的,有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和经济因素等等。但主要是社会因素和经济因素,其它很多因素,它们本身也是从社会、经济因素派生的。西方生育率经济分析简介生育率的经济分析,在西方曾经历了几十年的论战,著作相当浩繁。日本中央大学经济部大渊宽曾作过一篇综述(参见国外社会科学情报1981年第6期),把这方面的理论分为三派:一是以贝克尔(G·S·Becker)为首的芝加哥派(应用“消费者选择理论”)。认为子女有如耐用消费品或说是一种高级财富,所以一般趋势是家庭较富有或收入增加,人们就会希望多要子女。但子女有“质量”高低之别,较富有的家庭自然希望自己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2006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CGSS),对中国过去几十年婚姻市场的匹配情况进行了分析,并实证分析了年龄、 学历、 家庭背景三种婚姻匹配模式对我国居民婚后生活幸福感的影响.结果表明:(1)我国婚姻市场的婚配模式在年龄、 学历和家庭背景方面存在"男高女低"的婚姻梯度现象.但随着时间推移,男女之间的这种梯度差距在逐渐缩小,特别是在学历和家庭背景方面体现的十分明显;(2)在年龄、 学历和家庭背景三种婚配模式中,夫妻的年龄差异对男性和女性的婚后幸福感没有显著影响,学历差异会同时影响男性和女性的婚后幸福感,而家庭背景差异仅对女性的婚后幸福感有影响;(3)家庭背景方面,女性在嫁给一个家庭背景好于自己的丈夫时,其生活幸福感会明显提升,但这种效果更多地存在于农村.对城市女性而言,家庭背景的差异对她们的幸福感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8.
周林刚  陈璇 《中国人口科学》2015,(2):104-114,128
文章以中国中部劳务输出大县(江西省修水县)为个案,从身体暴力、精神暴力、性暴力3个维度就当前流动妇女遭受婚姻暴力的状况进行测量,并从个体家庭因素、社会资本、传统家庭文化和城市融入4个方面就影响该群体遭受婚姻暴力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流动增加妇女遭受婚姻暴力的风险;学历越高,遭受重度身体暴力的可能性越大;健康的身体状况有助于抑制婚姻暴力的发生;资金借贷和重大决定支持网规模、亲属支持密度是影响婚姻暴力的社会资本变量;流动妇女对传统家庭文化认知越高、迁移愿望越强,其遭受婚暴的可能性越大。因此,必须构建政府主导下的法制化、多元化、社会化和专业化的保护机制,充分激活多元主体在预防和控制婚姻暴力中的职能。  相似文献   

9.
家庭是指以婚姻和血缘关系为标志的初级社会群体。从结构上把家庭划分为主干家庭、联合家庭和核心家庭三种主要类型(如图1)。家庭结构的变化,一方面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伦理道德诸因素所制约;另一方面,它又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有举足轻重之作用。本文试根据广东省1987年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对家庭结构的变化特征做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0.
根据2014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CLASS)数据,从身体和心理健康、经济状况、社会参与、养老期望几个方面探讨我国老年人养老的突出需求和特点.对老年人家庭规模、成员构成、居住方式、子女状况等家庭养老资源和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服务、养老设施、社会服务等社会养老资源展开分析.研究发现:空巢家庭的老人已达47.53%;有12.54%的老年人需要不同程度的照料;失能老年人的孤独感问题和农村老年人的认知问题比较突出;老年人的经济独立程度提高,但城乡、地区之间的养老金差异较大;参与正式劳动就业的老年人比例下降而公益活动参与比例提升;我国老年人在享受老年优待、高龄津贴等福利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养老设施或机构的覆盖面存在明显的城乡差异.  相似文献   

11.
本文试图研究我国人口的婚姻、生育、死亡等要素的巨大变动如何影响妇女的家庭状态。这里所说的家庭状态是指妇女的婚姻、胎次、存活子女数,父母是否在世,一生中预期有多少时间处于“上有老”(父母大于65岁),“下有小”(子女小于18岁)的状态等等。我们先阐述家庭状态生命表的原理(计算方法在附录中给出),然后分别就我国妇女的婚姻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201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并从家庭决策角度分析家庭禀赋对农村劳动力流动微观决策的影响,进一步探讨农村劳动力省内与跨省流动微观内在形成机制。结果表明,家庭人力资本中的家庭规模每增加一个单位,家庭成员外出务工概率将增加3.5倍,而人均受教育水平较高的家庭外出务工概率较低;家庭社会资本对农村劳动力流动产生负向影响,但在有成员外出家庭中,拥有丰富社会资本家庭的劳动力跨省流动概率较大;家庭经济资本的收入效应将大于替代效应,家庭经济资本越丰富,劳动力外出打工概率越低;家庭自然资本的替代效应将大于收入效应,丰富的家庭自然资本对劳动力流动具有促进效应;此外,农村劳动力流动还存在明显的同群效应。  相似文献   

13.
一、家庭规模的定义 家庭规模(在实际研究中通常是指家庭户规模)的研究有很重要的经济意义。例如,家庭规模变小的趋势将对于家庭住房的单元规模、耐用消费品如电视机、电冰箱的型号尺寸有很大影响。另一方面,同一人口中家庭规模的缩小就意味着户数的增加,这些商品需求量也会因此而增长。家庭规模的变化不仅只限于消费方面,还会引起家庭内部环境的改变,进而影响到户内成员人际关系的变化。而且,它使得家庭的动能加大,迁移变得比过去更容易实现了。  相似文献   

14.
我国自70年代以来,计划生育政策通过对人口再生产的调整和控制,不仅对我国的生育水平,也对我国的家庭结构和家庭人口规模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拟利用重经计算机归类处理的1982年全国1‰人口生育率抽样调查中的有关资料,对我国的家庭结构及家庭平均人口规模,以及家庭成员对家庭生育的影响等问题作出分析。 一、家庭户的类型 重经处理的全国1‰人口生育率抽样调查把我国的家庭分为(一)单身户、(二)非家庭户、(三)简单家庭户、(四)扩展家庭户、(五)复合家庭户、(六)其它家庭户六大类型。从表1中提供的数据可以看出,在我国各类家庭中,简单家庭户(即核心家庭)所占的比重最高,为68%。这种通  相似文献   

15.
缭合研究对‘加速人口老龄化促进经济发展.一文的几 点看法乔晓春(2 .39)安徽人口性别结构研究成凤皋(3 .7)试论我国不发达地区劳动力的转移邓一鸣(3 .3幻兼业—农业人口转移的中介形式曹桂英(3 .43)答几点看法马潦通(3.48)马克思主义人口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李大钊、陈独秀对马克思主义人口思想 的宣传和研究刘永估王郁芬(4.38)中国家庭结构历史分析邵秦胡明霞(4.44)中国老年人口宏观—1987年全国60岁以上 老年人口抽样调查分析田雪原(5 .1)从水资源看新祖未来的人口胡焕庸(5 .10)上海市家庭结构与养老事业郑桂珍(5.45)清代江南人口增长探…  相似文献   

16.
文雯 《人口与经济》2015,(2):108-118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近十年来在发展中国家越来越受到重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设计也成为我国城市减贫的一个重要的手段,文章利用中国家庭收入调查(CHIP)2002和2007两次大型的微观调查数据,从家庭层面对我国城市低保的减贫效果进行了全面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02年我国有8.70%的城镇家庭在低保救助下摆脱了贫困,家庭的贫困深度和贫困强度分别下降了9.7%和11.5%;2007年我国有59%的城镇家庭在低保救助下摆脱了贫困,家庭的贫困深度和贫困强度降幅分别达到79.2%和87.8%。目前城市低保的重点救助对象是单人户、单亲家庭、老年人口比重高、失业率高的家庭,以及有重度残疾者和体质虚弱者的家庭,上述特征与我国家庭结构小型化、养老负担加重、持续性失业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不到位有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正> 一、引言家庭规模是指有血缘、婚姻或收养关系,居住生活在一起而形成的家庭中的人数。从7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家庭小型化趋势日趋增强。1982年平均每个家庭有4.41人,1987年为4.23人,1990年减小到3.96人,平均每年减小0.06人。从家庭规模的分布看,中国家庭以3—5人户为主;其中4人户最多,而且在不断增加;5人以上户所占比重则逐渐减少。  相似文献   

18.
王芳  周兴 《人口研究》2012,(2):50-59
利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2009年度数据,运用OLS及分位数回归计量方法,对1291名18周岁以下儿童的健康状况(HAZ)进行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后发现,在剔除了生理遗传因素的影响后,家庭所在的地理位置、家庭长期福利水平、父亲受教育水平、父母的职业类别以及儿童的年龄都与儿童的健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同时,孩子的性别及家庭中孩子的性别组成显著影响我国儿童的健康。具体而言,男孩的健康状况优于女孩,双子女的家庭规模最利于儿童的健康,且与家庭中只有同一性别的孩子相比,孩子性别比例更为均衡的家庭更利于儿童健康。  相似文献   

19.
欧盟的老龄人口养护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侯立平  孙颖 《西北人口》2010,31(5):15-18
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欧盟存在北欧模式、大陆欧洲模式、地中海模式和东欧模式等多种老龄人口养护模式。因为发放老年人口家庭养护补贴资金的方式不同,欧盟形成了不同的家庭养护劳动市场;欧盟各成员国的正规护理劳动力在技能、职业培训和职业资质等方面也存在着诸多差异。与此同时,欧盟的老龄人口养护出现了老龄人口养护从机构护理向家庭护理转移,老龄人口居家养护市场化和老年人口养护行业社会地位与收入均相对低下等态势。本文旨在论述、评估了这些模式的异同及演变趋势,以期为中国老龄人口的养护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家庭构成及其分布,是研究人口构成及其分布的一个方面,是人口地理学研究的内容之一。家庭是社会的最基本单位。从成员构成看,家庭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1)由夫妇及其未婚子女构成的小家庭;(2)由祖父母、夫妇及其子女构成的直系亲属家庭;(3)同居的除直系亲属外,还包括叔父母之类旁系亲属在内的、混合的大家庭。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导致传统的直系亲属家庭迅速解体,使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