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东北二人转     
<正>在东北,二人转可谓家喻户晓。同有些剧种相比,二人转可能没有那么高贵典雅,但却吸纳了很多艺术元素,比如秧歌、莲花落、东北大鼓、皮影戏、太平鼓、霸王鞭、子弟书、评剧、河北梆子、民间逗哏和杂耍,等等,流传了三百多年,它的唱本语言通俗易懂,生动地展现了日常生活的气息。  相似文献   

2.
昌黎民歌是冀东民歌,与乐亭皮影、乐亭大鼓、评剧、冀东喇叭曲,以及东北二人转等多种民间音乐形式相互借鉴、影响、交融、渗透,形成了独具魅力的唱腔特色。文章从润腔、声腔、衬腔三个方面分别论述了昌黎民歌的唱腔特色。  相似文献   

3.
麻雯 《北京纪事》2014,(5):44-49
评剧,是流传于中国北方的一个戏曲剧种,是广大人民喜闻乐见的剧种之一,位列中国五大戏曲剧种,曾有观点认为是中国第二大剧种。清末在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先是在河北农村流行,后进入唐山,称“唐山落子”。20世纪20年代左右流行于东北地区,出现了一批女演员。20世纪30年代以后,评剧表演在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影响下日趋成熟,出现了李金顺、刘翠霞、白玉霜、喜彩莲、爱莲君等流派。1950年以后,《小女婿》《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秦香莲》等剧目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出现新凤霞、小白玉霜、魏荣元等著名演员。现在评剧仍在华北、东北一带流行。  相似文献   

4.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起源,东北民间小戏——二人转它是怎样发展起来的,源头究竟在哪里呢? 东北二人转仅有二百来年的历史,算不上源远流长,但目前对它的起源问题其说不一,各执其理,争论不休,大体有以下五种说法:一是“周庄王留下二人转”、“范丹留下二人转”、“河间府李梦雄兄妹留下二人转”。二是二人转来源于皮黄调。三是二人转来源于莲花落。四是二人转来源于各种艺术的综合。五是二人转来源于东北大秧歌。这五种起源说互不相让,争执不下。下面我对这五种起源的说法逐一进行辩证,并阐述自己的观点。 对二人转起源持“周庄王留下二人转”、“范丹留下二人转”、“河间府李梦雄兄妹留  相似文献   

5.
麻雯 《北京纪事》2015,(10):58-62
评剧《张羽煮海》荣获1955年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导演奖;1956年,京剧《望江亭》,张君秋主演,并拍成了电影,成为张派代表剧目;1960年,京剧《赵氏孤儿》轰动全国,流传至今;执导京剧《海瑞罢官》,马连良主演;改编评剧《刘巧儿》,新凤霞主演,荣获1960年文化部剧本奖;1961年,创作《赤桑镇》,大受欢迎,成为裘派和李派的代表剧目……  相似文献   

6.
咪拉 《北京纪事》2013,(5):45-47
张派的代表剧目《状元媒》《望江亭》《西厢记》《秦香莲》《春秋配》“二进宫》《玉堂春》等,姜亦珊都跟随恩师薛亚萍学习过,说起这些剧目她如数家珍。“以《秦香莲》为例,它最早是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小白玉霜的代表剧目,后由张君秋、谭元寿、裘盛戎、马长礼、马连良、李多奎等几位大师移植成了京剧。用张君秋先生华丽的唱腔演绎,  相似文献   

7.
盛行于东北大地的“二人转”,是一种有说有唱、载歌载舞、生动活泼的走唱类曲艺形式,至今大约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它的唱本语言通俗易懂,幽默风趣,生活气息浓厚,富有地方特色。它的音乐唱腔是以东北民歌、大秧歌为基础,吸收了东北大鼓、莲花落、评戏、河北梆子等曲调而构成,高亢火爆,亲切动听。它的舞蹈是来自东北大秧歌,并吸收了民间舞蹈、武打成分,以及耍扇子、耍手绢等技巧。但是,这么个令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剧种却时运不济,由于跟“色”沾点边,难登大雅之堂。  相似文献   

8.
东北方言相对于正规、得体、精确的书面语及官方语而言是一种富于狂欢色彩的语体。东北民间笑谑艺术最流行的形式"二人转"即是以东北方言为载体的。"二人转"作为艺术更突出的是它的娱乐品格而非它对生活的反观性,所以很容易被大众文化所吸收。相比于那些提出了更高价值尺度、与人们日常生活经验迥然不同而引起震撼的艺术品,"二人转"的确是世俗的、"酒神式的"艺术,其中"宣泄"要远比"净化"的强度高。作为一种"尚未与日常思维分化的艺术形式","二人转"与生活的反思距离太有限,并始终面临着低俗化和异化的风险。  相似文献   

9.
淘淘 《新少年》2012,(Z2):76-77
二人转又叫东北地方戏,最早叫"蹦蹦"。它是在东北大秧歌的基础上,又吸收百戏杂艺,发展变化而来,有着近三百年历史。二人转是东北黑土地上的民间瑰宝,三百多年来,像山花像野草,带有土香野趣,充满乡音乡情,开遍村村寨寨。二人转已被推选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可称为东北民间语言、文学、表演、音乐、舞蹈、美术的宝库。是东北地理、历史、文化、风物、  相似文献   

10.
高闯:动情演绎任长霞 2004年秋天的一个夜晚,高闯在电视里第一次看到了任长霞的事迹.感动的泪水激发了她的创作激情,"试演"任长霞的想法就此深植在这位评剧艺术家的心底.没过几天,剧团团长刘胜利提出了<长霞>剧目的表演构思,高闯暗自庆幸和团长的心有灵犀.  相似文献   

11.
宁波走书艺术的起源、保护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宁波走书是宁波地区的一个重要曲艺艺术种类,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但是关于宁波走书这一曲艺艺术的理论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对它的研究基本是空白的。本文从宁波走书与莲花落的名称、伴奏乐器、演出方式、艺人传承、演出过程等方面的相似性进行分析研究,指出宁波走书起源于莲花落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并提出了保护和发展的几项意见。  相似文献   

12.
歌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音乐戏剧艺术 ,它融音乐、戏剧、舞蹈和舞台美术于一体。歌剧的主题思想、风格及其艺术魅力 ,都是通过演员 (包括乐队 )的舞、演、唱 (奏 )艺术所塑造的音乐戏剧形象而展示出来的。歌剧艺术具有高度综合美的戏剧性、音乐性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3.
中华各民族戏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真实形象的艺术写照。中国少数民族在缔造华夏乐舞戏剧文化、中外戏剧文学与表演艺术交流的过程中,曾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建立过非常卓越的功勋。对中国少数民族戏剧的研究,不能单纯套用西方戏剧与中国汉族戏曲研究固定模式,而应该以先进的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文化人类学与民族学的实证考察,即理论联系实际的田野调查法,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背景、研究意义与学术价值进行较为详细的实证以及全面、系统、科学、务实的研究。从民族文化、戏剧艺术的视角,以翔实可考的文献资料与理论知识,对中华文明史作出科学描述和总结。以国内外民族音乐、舞蹈、文学、戏剧的丰富资料、先进的科研方法,来佐证中国少数民族戏剧艺术在世界戏剧文化体系中所具有的学术地位与价值。  相似文献   

14.
宋"转踏"与"缠达"及二者之关系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转踏”与“缠达”是兴盛于北宋时期的两种重要曲艺形式。二者均对中国古代戏曲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二者各自的体式特点和渊源流变,并分析比较了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纠正了历来将二者视为一物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舞剧作为一种独立的表演艺术,是以舞蹈为主要表现手段,并综合了音乐、舞台美术等表现一定戏剧内容的舞蹈作品,其总体结构和表现手段都是共同的。但是审美特征却有着明显的差别,中国和西方的舞蹈都呈现出不同的美。这种差别是由于所置身的地域生态各异和不同的文化背景影响,故其形式和内容无疑会反映出各自的特质。而这种异同完美地体现了矛盾的特殊性,使人们对舞蹈与哲学这两个完全不相干的领域进行关联性思考,从而发现二者之间的联系,并达到契舍。  相似文献   

16.
论古代戏曲的形成与民族文化融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古代戏曲的形成与民族文化融合@田同旭$山西大学文学院!山西太原030006~~~~~~  相似文献   

17.
最早的“滑稽”职业演员可以追溯到古代俳优 ,而语言 (包括肢体语言 )就是艺术滑稽的主要存储体。在漫长的演进历史中 ,原始的艺术滑稽经历了它存储载体的频繁更迭 ,才在 2 0世纪前叶 ,成为了一种独立而独特的表演艺术样式———滑稽戏剧  相似文献   

18.
明代宫廷杂剧的上下场处理充分体现了宫廷杂剧程式化的典型特征,既继承了元杂剧的创作传统,又有自身的精炼和整饬,虽然不免有些千篇一律,但其在杂剧史上程式化、规范化方面的作用是不可小视的。可以说,元杂剧的创作规范在明宫廷杂剧这里更加提纯,形成更精炼整齐的创作样式。  相似文献   

19.
传统陕北秧歌作为一项民俗活动,在演出场面、表演队形、表演风格、采用音乐等方面具有独特的审美形式。传统陕北民间秧歌的现代转型使其同时为民间文化事象和民众活动方式而存在。转型后的现代陕北秧歌在对民众的审美教育和精神团结、行为范导和社会建设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社会作用。将陕北秧歌作为一种社会资源开发出来,将十分有利于现代和谐这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来,形式新颖的"中国风"音乐大行其道。从传统审美角度来看,这种音乐形式无论在歌词、编曲、演唱方法还是整体风格上都符合中国古典审美精神,与民族文化的心理积淀有密切关系。但在这种音乐形式广泛流行的同时,我们也应该认真反思,探索传播传统文化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