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传说宋代有个浅薄无知而又目中无人的纨绔子弟竟然以“诗才”自居。他听说了欧阳修的文名,竟不知天高地厚地要找欧阳修比个高低。他带着几卷自做的歪诗上路了。说来也巧,他在路上邂逅了出行的欧阳修,于是两人结伴而行。可这人并不认识欧阳修,一路上,他贬低欧阳修,大肆吹嘘自己的诗才。欧阳修也不点破,只是与他敷衍。走着走着,纨绔子弟见道边有一棵大梨树,便想以梨树为题显显自己的诗才。他张口吟道:“路旁一梨树,两个大丫杈。”无奈才疏学浅,吟出这两句后就没了下文。欧阳修心里暗暗发笑,如此浅薄之人竟自称“诗才”。他不动声…  相似文献   

2.
在一段时间里,社会上某些地方流传着一种骇人听闻的无稽之谈:“1999年8月18日出现十字连星,地球和人类将遭受灭顶之灾。”其实,这不过是危言耸听,扰乱人心。天文学家告诉我们,即便出现“十字连星”的天体现象,也不意味着有什么“凶兆”。那么,这种荒诞是怎么以似是而非的面貌出现的呢?400多年前,法国医生诺查丹玛斯在一部名为《诸世纪》的预言诗中写道:“1999年7月,恐怖大王从天而降……”这也许是“人类大劫难”流言的最初所本。本世纪70年代,日本人五岛勉仿照《诸世纪》又写了一本《大预言》。他推算,19…  相似文献   

3.
巧补错句     
《老年人》1994,(6)
巧补错句即席挥毫,难免有时错写字句,如能巧补趣填,却也可收奇妙之效。费新我先生有一次对客挥写孟浩然《过故人庄》诗,当写到“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时,不留神漏掉一个“话”字,旁观者都面呈惋惜之色。只见他略思片刻,便坦然自若地在诗后用小字补了“酒后失话...  相似文献   

4.
八大山人是明末清初画坛上的奇才,和渐江、石溪、石涛被称为"四僧"。他不但诗、书、印俱精,而且是继陈淳、徐渭之后又一座写意花鸟画的高峰,成为文人花鸟画发展线索中极其重要的环节。  相似文献   

5.
伍振戈 《老年人》2004,(9):46-47
“词家先要辨得情字”,“所贵于情者,为得其正也”(刘熙载)。当代诗词作者,也不可能无情而发,但叹老嗟卑者有之,沉溺昔日心灵创伤者有之。何则的《水调歌头·清风》,可谓“得其正也”。其诗日:“暖气绿江草,春意闹枝头。熏花梳柳烘月.芦荡起沙鸥。巧绘湖光烟屿,扫去  相似文献   

6.
马会东 《老年世界》2006,(10):13-13
南京市白下区宁中里有位远近闻名的健康老寿星,名叫钱道康,今年已105岁了。他不但能独自行走,而且头脑清晰,思维敏捷。先后有7家保健品厂想请他做广告,经济并不宽裕的老人从不动心,他说:“我从来没吃过保健品,不能说假话骗人。”  相似文献   

7.
寻开心     
暑假里,孙子读苏轼诗,至《睡起闻米元章到东园送麦门冬饮事》:“开心暖胃门冬饮,知是东坡手自煎”,不知“门冬”为何物问我。门东即麦冬,可以入药,开通心窍。翻开《植物图谱》给他看,开心一词有多解,其中一解是心情舒畅、快乐。尘务不经,烦恼远离。中国古今诗文多有反映。例如:  相似文献   

8.
一位著名作家,在一首小诗里把人生的三个时段作了形象的比喻:“少年是青草,在春风里快乐地歌唱;壮年是楠竹,冲霄凌云傲蓝天;老年是苍松,乱云飞渡仍从容。”从容、安详是老年人应有的精神境界。从容是一种成熟美、智慧美,安详是一种淡泊宁静。生命原似一条欢畅奔流的小溪,向往明天,向往未来。  相似文献   

9.
纯洁     
闻老师是一位长我近三十岁的老同事,由于对他特别敬重,他退休后,我常常去看望他。渐渐的,我们成了无话不谈的忘年交。不过他跟我谈起他与他妻子的故事,却是在他妻子去世之后。他妻子去世后那些天,他心里一直非常难受,在短短几天时间里,他就一连写了几十首怀念她的诗。他称小他10岁的妻子为"老杨"。说老杨虽然出身很苦,但天生一副好嗓子。而且天性活泼,人又特别聪明。家里供她读书,一直读到高小毕业,后被分配到一所街办小学教书。"那年头特别注重宣传,老杨能歌善舞,很快就引起了我们县文化馆的注意。1957年底,县文化馆要选拔一些业余文艺骨干,组建农村文艺宣  相似文献   

10.
“三”这个数字,与中国首批安全工学硕士之一、北京绿创环保集团总裁姜鹏明似乎特别有缘: 五十年来,从热衷文艺到钻研自然科学再到搏击商海,他走过了人生的三部曲:形象好、管理好、业绩好,是他给企业确定的“三好”目标;为了实现这些目标,他在企业里发起了不会结束的三大“战役”。 有趣的是,甚至在他的衬衣口袋上也经常是插着三支笔,仿佛是分别用来书写他钟爱的文艺、科学与商海这三个迥然不同的世界。 姜鹏明是善于并乐于演绎人生变奏的。  相似文献   

11.
寸心与寸金     
蒋平 《现代交际》2004,(5):41-41
在清代流传着一个“六尺巷”的故事:大学士张英在桐城的相府与姓吴的邻居之间有一空地,吴家修房砌墙越过了中界,张的家人写信报告,想请在朝廷做大官的张英出来制止。谁知,张英批诗一首寄归:“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谁见当年秦始  相似文献   

12.
黄牧甫在篆刻创作路上,承皖,浙两宗,力学赵之谦而印外求印。是清末中国印坛上的一位大家,不但做到印外求印,如三代吉金,两汉刻石,权量镜铭,泉布古陶,他都能吸取到自己的印上,而且他的印章法上也充满了变化。学篆刻者,皆知篆刻的三个要素,“刀法、篆法和章法”,而凡有所成就的大家,都是在章法上下过很大功夫。黄牧甫的印貌似平淡,但寓巧于拙,寓奇于平,充分认识平斜曲直、粗细欹正之间的矛盾规律.  相似文献   

13.
作为军事家,冯玉祥将军不但骁勇睿智,而且口才也为人称道。周恩来同志曾称赞他说:“先生长于演说,儿有集会,有先生到,必满座;有先生讲话,没有不终场而去的。”尤其在事关国家利益以及主权面前,将军总是能以寥寥数言,让洋人无话可说。  相似文献   

14.
文化宫     
《老年人》1994,(5)
文化宫却贼诗王光才华横溢的郑板桥,能诗善画,诙谐成趣。冬天的一个夜晚,朔风呼呼,细雨。睡在床上的郑板桥,偶然想起一首诗来。但当他才吟成头一句:“细雨夜沉沉”,便听到墙外有贼子在偷门。他也不作打惊,任他进了房,才又吟下第二句,表示恭恭敬敬迎接之意:“梁...  相似文献   

15.
我国现代名人多受盛名之累,苦于应酬客人的拜访,影响学习与写作。为此,他们想出种种避客之法,颇为有趣。1942年春,作家端木效良居住桂林时,写作任务很重,可是每天都有许多文学青年慕名来访,为了潜心创作,他在居室门前贴一首诗:“女儿心上想情郎,日写花笺十万行;月上枝头方得息,梦魂又欲到西厢。”初读时,好象是一首感情缠绵的情诗,细品之下,方知是一首“杜门谢客”的妙诗。诗中的“女儿”指诈者自己,“情郎”则指读书与写作.作者连诈梦也想到写作,当然无暇同别人应酬。上海著名老作家舒群,在他生命最后十年里,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16.
2007年6月8日的《人民法院报》报,道了题为《一个决定与众多少年犯的命运》的文章,一名从小酷爱枪支、抱有“军人梦”的17岁少年,自己改造出两支具有杀伤力的火药枪,因为犯非法制造枪支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一年。尽管他还是青春少年,但是按照我国相关制度,曾受刑事处罚的“污点”将伴随他的一生。  相似文献   

17.
老韦子 《老年世界》2014,(21):45-45
诗人陶渊明内心的压抑更深,在他虽然也有“猛志溢四海,骞翮思远翥”之少年宏志,但到底“淹留遂无成”而不得不“终死归田里”。他所要求的只能是“复归返自然”,然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为什么采菊?他道:“秋菊有佳色,裹露掇其英。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是用菊酿酒,过着远离尘世、忘情脱俗的返璞归真生活。  相似文献   

18.
三天与三年     
积雪草 《女性天地》2011,(12):38-39
叫我"老女人"的小妖精 电话里,谭飞常跟我提起江小狼,他说此人不但有趣,就连做的菜都好吃得让人受不了。我对着话筒酸溜溜地嚷:"江小狼是谁,你该不会喜欢上人家了吧?"  相似文献   

19.
东伟 《当代老年》2011,(4):38-38
山上住着一位德高望重的大师。有一天,来了两个少年向他求教。大师喜欢清净,因此对收徒向来很严,他见两少年诚恳,便往下面一指,说:“山坡上有一棵果树,你们一不许爬树,二不许摇树,三不许用杆子打,谁能把果子摘下来,我就收谁为徒。”  相似文献   

20.
水腊村是广西中部一个古朴的山村,当地有个老习俗,村里的妇女一般都不好意思跟丈夫一道出门,如果哪个女人爱跟丈夫屁股,就会被村里人笑话为“卫兵”,而最爱叫人“卫兵”的,是村子里的“多嘴妇”巧妮。巧妮的男人土厚是个憨厚的老实大哥,他也不愿意巧妮跟他粘在一起,做什么事,总是独往独来,怪孤独的。那天早上,天刚蒙蒙亮,土厚就进山砍柴了。临走时他交代巧妮:“中午12点我就会回到家,你要在我回来之前熬好玉米粥。”从村里到山里,要走10里路,途中要坐十多分钟的船,渡过一个大水库。若不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