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中国当下语境中,都市化不仅被认作一种现代化的物质定向,亦曾被预想为一种催生新人支机制的媒介。然这种认同却又常常为都市化现实推进所引发的种种价值矛盾所消解,其文学显形,即是在一些文本中,作家奔向都市的努力往往转化为一种反都市倾向。产生这种价值震荡的原因有二,一是:在我们的文化记忆中少有现代都市经验。中国最早的现代都市上海,迄今不过百多年的历史,根本无法与积淀了几千年的中国乡村经验相比;二是:都市乃是一种以特定经济结构为其底蕴的政治、经济、文化有机统一体,是城市经济近现代发展的一种状态。都市的现代市场生存方式及其孕育的价值观念与我们的文化积习相去甚远。当前文学文本中的一些“都市”,说到底乃身处现代市场转型的作家用以表达其“异化经验”的形象载体。  相似文献   

2.
神话—原型批评作为20世纪初兴起的一种文学批评方法,已经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它是把文学批评与人类学、心理学、文化学相结合的一种宏观的研究方法。“原型”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心理学大师容格提出的,他将精神分析学中的“集体无意识”理论直接运用到对文学作品的分析中,认为诗所具有的特殊情感意味——一种无法表达的特定意味,应当归因于某种无意识的力量在读者头脑中的震动所造成的回应,即称作原始意象(primordial image)或者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来,“人的问题”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瞩目,这既是人们对“十年浩劫”中人被扭曲、被摧残的历史悲剧的深刻反思,也是现代化建设中人的主体作用和地位的变化在人们头脑中的折射,预示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将积极宏扬人的个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并以此来增强社会主义社会的活力。  相似文献   

4.
一谈到国际政治中的现实主义学派,人们自然想到汉斯·摩根索;一提到摩根索,人们自然又联想到他那曾风靡一时、至今仍广为人们阅读的著作《国家间的政治》;而一想到《国家间的政治》,人们头脑里便赫然出现“权力”这一字眼。因此,对摩根索权力观作一评介无疑有助于我们了解摩根索的思想,加深对现实主义学派的了解,进而深化我们对错综复杂、扑朔迷离的国际社会的认识。一、权力的含义及其地位在摩根索看来,政治领域中的权力不是“人对自然的权力,不是诸如语言、讲演、声音和  相似文献   

5.
网络空间的基本心理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虚拟空间同现实世界不同,它突破了时间限制,并拓展了人们交往的方式。在这种新的社会区域中出现了一些独特的、从根本上改变使用者心理体验的特征。第一,局限的感官体验。尽管网络中已经出现了有视觉和听觉共同参与的交流方式,人们进行交流仍常常通过文字实现。即使在网络交流中加入视频和音频,人们还是不能同对方进行身体上的交流——没有握手、拥抱或亲吻。因此,同面对面的交往相比,网络中有限的感官体验具有相当的劣势。第二,身份的机动性和匿名。仅通过敲击键盘在网络中进行文字交流,而没有面对面的接触,人们可以对自己的身份进行多种选…  相似文献   

6.
简雄 《社会》1988,(12)
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达尔把权力称作是一种“影响”,即行动者之间的一种关系,通过这种关系,其中某个人可带动别人采取行动。但现实社会中人们理解的“权力”和政治社会学中的经典概念不尽相同,所谓“有权的”就是“当官的”,这是在“官本位判”盛行的社会中一种不平等人际关系的观照。一个政治系统时权力既缺乏内部调节,又没有外力约束,而仅仅靠权力的拥有者牺牲利益来保持廉洁,那么这个政治系统就会权力膨胀,如同经济系统中通货膨胀一样权力作为“通货”,其拥有者可以依仗别人的拜权心态而创造出一些附加权力来,就好比企业产品有信誉,很容易得到贷款一样,权力也可有“权力信贷”生活中这类现象比比皆是:譬如,迁个户口,调个工作,槁架彩电,以及小孩入托、上学、招工什么的,有时候只要有意无意敲敲边鼓:“这位是××长的××”事情似乎就格外方便一些,尽管那位××长既没有“打招呼”也没有“批条子”;再如两个才智水平相当的人,人们总是更青睐其中那个父亲是××长的,因而也就更容易受重用;……  相似文献   

7.
关于网络时代民族文化保护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一场信息高速公路建设的热潮正在世界兴起,人类社会开始进入网络时代。应该看到,信息网络在对人们的工作、生活、文化和娱乐方式产生越来越大的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出现一些必须注意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民族文化保护即是其中之一。一风靡全球的网络系统是国际互联网络Internet。它把不同国家、种族和地区连接起来,把曾经老死不相往来的人连接在一起,使人产生一种“四海之内皆近邻”的感觉,这种感觉使人振奋与自豪。人们乐观地预测:“互连网络会成为全球丰富多彩的文化纽带”。“地球村”将被人们眼前的事实所证实。在“地…  相似文献   

8.
根据文本存在的形态,可将文本划分为现实文本、意向文本和理想文本。现实文本是当前存在的文本,或者以往曾经存在于历史上某一处的文本,不管它是存在于作者头脑之中或之外,哪怕它过去仅存在了一段很短的时间。意向文本是仅仅作为作者的意向而存在的文本。理想文本则是仅存在于某一解释者头脑之中的文本,是解释者认为作者已创作或应当创作但事实上作者从未实际创作过的文本。一、现实文本  存在于或业已存在于解释者头脑之外的文本,我称之为现实文本。现实文本又至少可划分为三种类型:历史文本、当代文本和中间状态的文本。对现实文本所作…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提出了关于人们掌握世界的四种方式:“整体,当他在头脑中作为被思维的整体而出现时,是思维着的头脑的产物,这个头脑用它所专有的方式掌握世界,而这种方式是不同于对世界的艺术的、宗教的、实践-精神的掌握的。实在主体仍然是在头脑之外保持着他的独立性;只要这个头脑还仅仅是思辨地、理论地活动着。因此,就是在理论方式上,主体,即社会,也一定要经常作为前提浮现在表象面前。”①这里指出的四种方式中艺术的方式和宗教的方式是接近的,它们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通过这两种方式的比较,我们可以进一…  相似文献   

10.
宗教、艺术和哲学,是人心灵的文化形式。人通过与宗教、艺术和哲学中的感觉、情感和意义进行“对话”,使人与宗教、艺术和哲学的关系成为一种灵魂问答、思想共鸣和心灵对话的关系。感觉世界是人的宗教、艺术和哲学之寓所。神秘感是宗教形成的始点和宗教传达的发端,通感是艺术的创作源泉,崇高感是哲学世界的一个属性。人通过宗教、艺术和哲学来体悟、表达和表征人的情感世界。人的情感在宗教中被赋予与神相感知的作用,一切都是对神的情感的回响;艺术是人对情感世界的体验,艺术本质上就是实践着的人的生命艺术;人的情感是哲学思想的依据,哲学世界是反思性的情感世界,情感世界是体验哲理的思想世界。人的心灵是一个意义系统,宗教、艺术和哲学作为这个系统中的不同文本,它们构筑了这个系统的整体意义。在宗教中,人的意义不能是出离于神的意义之存在。只有透过神,人的意义才被透见为一种意义。真理是人作为存在物存在的本真意义,艺术是真理之寓所,艺术使人得以平衡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重,艺术于自身中包含着使人之生命蓬勃向上的力量。意义世界是哲学之存在的真正问题域。人之生命存在本身迫使人们去追问意义,生命存在本身通过人对意义的追问表征人自身存在。  相似文献   

11.
(一)什么是经验?这是我们研究“怎样看待经验”这个问题所必须回答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唯心主义和辯证唯物主义的回答,是截然不同的。唯心主义认为,经验是由“心”产生的,是人的內心体验,整个世界都是人的“经验要素”的“复合”。辯证唯物主义认为,经验是在人们实践过程中产生的,是客观事物及其过程的反映。“经验”这个概念可以包含两种意义:一种是指人们通过实践获得的关于  相似文献   

12.
关于消费时代阅读状况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世芮  刘妍 《社科纵横》2006,21(5):134-135
随着消费主义时代的来临,文本的阅读行为转变为商品化的消费行为,作者与读者的关系从以往知识的传递、阐释关系转变为商品的生产与消费关系。这种“快餐式”的阅读消弭了人们对大千世界的精妙体验,过滤了文字中隽永、厚重的韵味和诗性,这种浮躁的、功利主义的阅读对人文精神的养成极为不利。因此,引导学生的阅读习惯在当前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3.
在改革的大潮中,每一个浪花都在不断地冲击着人们的社会心理和观念的变化。商品经济的发展也使人们的心理和观念不断在更新。旧的观念在克服,在转变,在淡化,新的观念在形成、在发展、在强化。这一现实,又一次证明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的这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论断。马克思认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中,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就是说,观念的形成和变化是由社会的发展所决定的,反过来,它又成为社会发展的先导和精神动力。新的先进的观念,适应  相似文献   

14.
晚近以来人们对于事物之间的“交互世界”作为一种“实存”进行了哲学认定。对于事物之间的交互关系的把握 ,是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的学科分野之所在。文学作品与文学传统之间的“文本间交互性” ,文学主体与文学传统之间的“主体间交互性”具有意义生成性 ,文学作品或文学主体并不以其自身而拥有全部意义 ,其意义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到与文学传统之间的交互关系中去界定。  相似文献   

15.
思想史学家所面临的任务是既要探查不同时代里各种不同“文本”的异同,又要探查任一特定时代内各种不同“文本”之间的异同。然而,对于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之间关系的探讨,由于历史周期化自身的根本原则正危如累卵而变得颇成问题。为了有助于揭示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之间的关系,我将对思想史上早期的一场论争作一探究——这场论争尽管是“古典作家”与“现代作家”论战中的关键一役,但  相似文献   

16.
“能力本位论”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能力本位论”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是:一在于“破”,即它是对封建主义和日常生活世界中的权本位、钱本位、“关系”本位的一种批判;二在于“立”,即它将塑造一个能力社会和能力人。具体而言,它必将为国民精神注入阳刚之气;它是一种现代思维方式;它可为我国改革提供一种思路;它蕴涵着“按能分配”的一种新的分配方式;它将为解决效率和公平的统一提供基础;它将为我国组织人事制度改革提供一种思路;它支撑着中国的企业和企业家;它蕴涵着一种现代管理方式——能本管理;它是一种实力“主义”;它将有利于推动思想解放;它是一种关注人的生活世界的当代中国人学观  相似文献   

17.
物权法中的“占有”一词源于拉丁文Possesio,其意思为“对物的控制和管理”。它最早出现在罗马法中,但现代各国物权法中的占有制度,不仅来源于罗马法,而且还沿袭了日耳曼法的许多规定,这两者对后来物权法中各项重要占有制度的确立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占有虽然在各国物权法中都被当作物权的一种予以专门制定,然而占有并不是一种权利,而是一种事实状态。其涵义为特定的人对特定物在客观上的事实管领。我们现在所讲的物权法中的占有,就是指根据特定的人对特定物的事实管领关系,为维护社会经济秩序的和平与稳定,而对占有的现状予以…  相似文献   

18.
三十年前,当新古典经济学家们正不厌其烦地继续滥用着他们从经典力学中所“批发”来的均衡概念及数理方法来建构“新”的经济学范式,并沉溺于“只要将复杂的经济行为简化成一个线性方程,然后求出其帕累托最优解,则经济学从此就可以一劳永逸了”的这种虚妄中的时候,经济学所师从的物理学正悄悄地发生着一场革命。这就是混沌学的兴起。它的出现不仅颠覆了我们头脑  相似文献   

19.
朱淑真与“空白”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空白”属于美学中的概念。中国画论、诗论及西方接受美学对之有不同的阐释,但其效应及其神韵却众所共推。南宋女词人朱淑真竟在男性文化的威迫中,能历尽坎坷,留名后世,并有希望继续吸引读者,其奥妙何在?本文试借“空白”理论,从读者战略的角度,对朱淑真词及其人加以观照,发现其词重在回味,给读者留有广阔的再造空间,具有很浓的“空白”效应。朱淑真其人,由于身世之谜,几百年来在人们头脑中乃是一个被其作品塑造成的文学形象,这一形象身上的诸多空白,则产生仁智之见,故朱淑真其人也具有很强的“空白”效应  相似文献   

20.
“思想的闪电一旦真正射入这块没有触动过的人民园地,德国人就会解放成为人”。中国的改革史使人们认识到在今天的中国,唯有“思想的闪电”——中国文化重建,改革才能进一步深化,中国才有希望。那么,作为现代西方哲学在中国的这次文化运动中,将会被人们放到什么样的位置上呢?一、文化与中国文化重建之规定给文化确切的定义是非常难的,博扼斯讲过:“纯人文地理的、经济的或其他方面的形式主义方法,似乎也只描绘出一些被扭曲的图画”。但这种艰难性并不意味着我们无从把握文化这个概念,“文化”绝不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文化人类学认为:“人类文化表现在各种各样特定的文化上,也就是说表现在一些主要的人类群体的特殊生活方式上。某一种文化和一般文化相比较,它包括一个群体的人们所使用的行为、思想感情和交流的选择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