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党的三中全会关于“解放思想,开动机器,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方针指引下,不少哲学工作者开始注意和研究矛盾的分类问题,这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哲学课题。我们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毛泽东同志的矛盾学说为指导,就社会矛盾的复杂状态,提出并列性矛盾的哲学命题,试图在这方面进行一些理论探索。 一、矛盾分类的实质 现在有不少矛盾分类法,对我们都有很大启发。我们认为,把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矛盾分为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再把非对抗性矛盾分为背反性的矛盾和并立性的矛盾比较恰当。  相似文献   

2.
张江明同志所著的《社会主义辩证法的理论与应用》(1990年12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理论与应用》)一书是作者近10年来在社会主义辩证法园地辛勤耕耘的成果。该书视角新颖、思路开阔,在许多方面都有独到的见解。首先,这本书在社会主义辩证法理论体系的建构上进行了可贵的探索。如何建构社会主义辩证法的理论体系,目前学术界意见不一,也不可能在短期内强求一致。虽然如此,《理论与应用》的作者根据自己的研究与探索,提出建构这一学科体系的理论出发点:“社会主义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应用和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有机体新情况、新特点、新矛盾、新观点的哲学概括,是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内在矛盾辩证运动规律的科学”。(《理论与应用》第412-413页)社会主义辩证法研究以非对抗性矛盾为主体的社会主义有机体的矛盾发展及其辩证运动的规律,其逻辑起点是社会主义非对抗性矛盾,而它的最大特点是把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和社会主义建设及改革开放的实践相结合,成为它们之间的桥梁和连接点。《理论与应用》一书所展示的社会主义辩证法  相似文献   

3.
由中国社会主义社会辩证法研究会、四川、广东省社科联等23个单位联合发起召开的“全国第五次社会主义社会辩证法研讨会”于1989年5月25日—29日在四川省乐山市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共100余人出席了研讨会。会议收到论文86篇。现将研讨会中争论较多的理论问题简介于后: 一、社会主义社会利益群体矛盾的性质一种观点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群体矛盾,完全属于人民内部矛盾范围,只能是非对抗性矛盾。另一种观点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利益群体矛盾,大量、主要的是非对抗性矛盾,是人民内部矛盾,不属于阶级斗争性质的矛盾。但也还有个别的、少量的利益群体矛盾,有对抗性因素,在一定范围内还有阶级斗争存在。在一定条件下,非对抗性矛盾和对抗性矛盾可以互相转化。所  相似文献   

4.
<正> 第一类社会矛盾是利益根本一致基础上的完全非对抗性矛盾。人民内部矛盾是这类矛盾的典型表现,但是这里需要进一步明确的是,不能把完全非对抗性矛盾与人民内部矛盾简单相等同,因为人民内部矛盾作为政治概念其包括的范围更广,它可以把带有不同程度的阶级斗争性质和一定对抗性的矛盾都包括在内;而完全非对抗性矛盾则把它们排除在外,所以也才叫“完全”。其次,完全非对抗性矛盾当然仍具有其对立性,不过,这是利益根本一致基础  相似文献   

5.
张江明同志在《建立社会主义辩证法理论体系的探索》一文中,主张非对抗性矛盾是社会主义辩证法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我认为,非对抗性矛盾是社会主义辩证法理论体系的广泛内容,(?)不是它的逻辑起点。“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  相似文献   

6.
苏联是在50年代初期,提出要注重研究社会主义社会辩证法的。 1955年初,苏联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召开会议,强调苏联哲学家的任务是研究社会主义社会中的矛盾问题,这些矛盾的特点及其克服办法,强调研究辩证逻辑的必要。同年《哲学问题》第二期发表了斯捷潘年《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中的矛盾及其克服的途径》一文,对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性质及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作了论述。他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性质是非对抗性的。他说:非对抗性矛盾的特点,就在于这些矛盾不是通过爆  相似文献   

7.
怎样对矛盾进行分类,我们的前人巴经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按不同的特点做过许多积极的研究。黑格尔按照矛盾的发展过程,把对立统一形态规定为“同一、差别、对立、矛盾”。恩格斯按照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把矛盾划分为三个领域。列宁指出过“在社会主义下,对抗将会消失,矛盾仍将存在”(《对布哈林<过渡时期的经济〉一书的评论》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12页),把矛盾分为对抗和非对抗性两种。斯大  相似文献   

8.
今年七月十九日的《人民日报》发表了姚伯茂同志的《浅评关于“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的讨论》一文。文章认为:“按照矛盾双方同一性与斗爭性的不同情形,可以将矛盾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以斗爭性为主的矛盾”;第二种类型是“以同一性为主的矛盾”。“以斗爭性为主的矛盾”,需要通过斗爭去解决;而“以同一性为主的矛盾”,则应该用“合二而一”、即把对立面结合起来的方法去解决。  相似文献   

9.
对抗性社会矛盾和非对抗性社会矛盾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一对重要范畴。将社会矛盾的性质作出对抗和非对抗的区分,对于客观地认识社会矛盾,采取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推动历史的前进,有极大的意义。 本文拟就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在不同形态社会中的表现,社会主义社会的非对抗性矛盾,以及应当如何处理和解决达一矛盾等问题,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斯大林在一九三八年写的《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文中,提出了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关系完全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论断。这个论断问世之后,苏联有些学者把“完全适合”解释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没有任何矛盾。”有的还从中引伸出否认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作用的荒谬结论。对此,斯大林尖锐地指出:“这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1.
本文指出:在社会主义时代写出新的“实践论”和“矛盾论”现在有了较为充分的条件。文章认为:“新实践论和新矛盾论”必须继承和发扬毛泽东所作《实践论》和《矛盾论》的哲学精神,总结和整合六十年来“两论”思想的发展,立足于并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文章对“新实践论”和新矛盾论”在理论结构上的拓展和学术内容上的出新提出了系统的见解。  相似文献   

12.
喜剧意识是主体超越背反性矛盾并从中获取生之欢乐的审美感悟和生命体验,这是一种非常精细的审美感知力,它在人类社会实践和审美积淀中逐步形成发展,成为审美主体把握和建构喜剧性矛盾的主导因素。主体喜剧意识的萌生与背反性矛盾的发现相伴而生,西方从荷马时代的神话传说至阿里斯托芬之前,中国从远古的神话传说至先秦诸子的寓言、散文等,就已经有了背反性矛盾的揭示和喜剧意识的萌生,自此形成了中西方异中有同的喜剧传统。  相似文献   

13.
"非对抗性矛盾"一词在20世纪30年代产生于苏联,用来描述各种阶级间的各种关系--尤其是小农阶级和无产阶级--在社会主义时期的矛盾,毛泽东在他的《矛盾论》中把这个概念系统化.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中国又发生了一场针锋相对的关于辩证法的重要辩论--即"一分为二"和"合二为一"的大讨论."一分为二"理论的支持者把杨献珍的"综合"、"合二为一"批评为"阶级调和".其实这场辩论绝不是古旧陈腐的,也许在关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辩论中就包含有上述问题的内涵.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充满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具有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个人与社会的矛盾。(一)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与社会矛盾的客观性。社会与个人之间的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是客观存在的。马克思说得好: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320、321页)社会离不开个人,是这些个人彼此发生的那些联系和关系的总和。因此,应当把个人的生存和活动看成是社会生活的一种表现和确证。同样,个人的生存和活动,离不开社会提供的前提和条件,离不开社会关系的制约。可见,个人与社会是互相依存、互为条件的,它们之间具有现实的同一性。个人与社会之间,不仅具有同一性,而且存在差别性与对立性。个人与社会各自具有不同的质的规  相似文献   

15.
在私有制商品经济条件下,利益矛盾是靠市场这个“看不见的手”来调节的。但是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利益矛盾则不能完全由“看不见的手”来协调,而必须同时依靠宏观控制机制来协调。因此,协调利益矛盾,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实行宏观控制的一个重要作用目标。 这里所讲的利益矛盾,主要是指商品生产者同外部环境之间的利益矛盾。在社会主义商  相似文献   

16.
银翠莲 《阴山学刊》2006,19(1):91-95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长期发展,导致新的资产阶级的产生。由于对生产资料关系的不同和经济利益上的矛盾,工人阶级和新的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但其矛盾有着特殊的性质,即属于人民内部的非对抗性矛盾。对于这种新的矛盾我们应当给予高度的重视,以避免矛盾性质的转化。政府只有高度重视并能正确地解决这一矛盾,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解构”旨在表明,逻各斯中心化的统一结构本身,就是一个自相矛盾、自我颠覆的悖论之源。解构批评的基本策略是在文本内部抽绎出互不相容的指意取向,将其置于自我背反性的矛盾之中和意义无法确定的两难之境。而就“笑”的对象来看,喜剧性矛盾的基本特征也在于它的自我背反性,由此可以见出解构批评与笑的艺术之间深刻的内在联系。解构的快乐是一种极富幽默意味的智慧式喜悦。其积极意义在于,它从内部发难突破了原有系统的封闭结构,消除其本源、中心和二元对立,同时为“他者”的涌进大开方便之门,从而在内外因素的自由碰撞中,引发确定性之外的多元化思考,生成一种拥有无限可能性的意义网络。  相似文献   

18.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必须正确认识我国社会内部大量存在的不属于阶级范围的各种社会矛盾,采取不同于阶级斗争的方法来正确地加以解决,否则也会危害社会的安定团结。”这是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发展了毛泽东同志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存在两类矛盾的学说。长期以来,人们在“阶级斗争为纲”的影响下习惯  相似文献   

19.
《社会科学》1986年第2期发表的徐海阔同志的《社会主义劳动力流动和劳动力市场》一文认为,“社会主义劳动力市场具有非商品性”。对此我有不同看法。我认为,在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性是社会主义劳动力市场的一个基本属性。倘若否定社会主义劳动力市场的商品性,这将意味着什么呢?  相似文献   

20.
《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的颁布,同《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中关于“废除继承权”①的提法是否矛盾呢?这是需要探讨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明确写着“废除缝承权”这一著名概念。过去我国法学界有的同志往往把这一概念推论为共产党人废除私有制的当然结论;有的同志又引用马克思在另一处讲的,不是要通过废除继承权来实现社会主义,而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进程将逐渐消灭继承权。力图在我国现实条件下对“废除继承权”做些限制性的解释。我认为,《宣言》之所以提出“废除继承权”,是因为马克思、恩格斯论证了1848年的欧洲革命属于资产阶级的民主、民族革命。“废除继承权”是指无产阶级在争得民主,上升为统治阶级之后,在还保存着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条件下,作为对资本主义的所有权和生产关系采取强制性干涉的过渡措施之一。也就是说,由于生产力还没有发展到可以一举消灭私有制的的程度,“废除继承权”才成为执政的无产阶级逐步改造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一项过渡措施,而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