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葛覃》治葛、师氏、归宁等描写均透露出其与昏礼有关.葛之长成、女子受教于师氏,需历经三月,若以庙见礼释之,则能更好地解释这首诗的主旨.孔子熟悉这一礼制,故言此诗合乎人性、人情,意为嫁入夫家而不忘父母的人之常情.诗篇原本描述的是初嫁女子行庙见之礼而成妇的过程,齐、鲁、毛对于诗旨的解说纠结于已嫁与未嫁,逐渐偏离原义.《齐诗...  相似文献   

2.
3.
关于《诗经·邶风·燕燕》诗本事的解释见仁见智众说纷纭:或主女性之间的越礼相送,或称兄妹之间的手足情深之别,或解作分手情人做从此各自陌路的无奈诀别;现当代学者甚至从最新文献考定本诗出现了错简,至此该诗题旨的阐释也莫衷一是。由此也足以证明,该诗堪称"万古送别诗之祖"之不朽经典。  相似文献   

4.
在《诗经》的各种注本和译本中,虽然大部分词义释得较为精确,但不可否认的是有些词义的解释往往流于简单粗糙,对前人的注解没能加以比较区分给出正确的词义,更在某些古人解释有误的地方人云亦云,缺乏自己独到的见解。因此,为《鲁颂》作注并在词意上给其一个合理的解释显得非常重要。本文就是为《鲁颂》四首诗之一的《駉》所作的注解。  相似文献   

5.
《诗经·陈风·宛丘》的主旨迄今主要有四类观点。综合考察此诗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诗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可得出三点结论:一、陈国的巫风习俗是包括《宛丘》在内的《陈风》赖以产生的历史文化基础;二、诗中的“子”指游荡于宛丘的善歌舞者,“荡”、“望”蕴含着诗人对“子”的道德评价。三、此诗通过描写一位痴迷歌舞者终日游荡于宛丘的情景,反映了陈国歌舞繁盛的巫凤习俗,隐含着诗人对陈国歌舞无度现象的批判。  相似文献   

6.
晚清时期的《岭东日报》刊登了数十首(篇)著名爱国诗人、教育家丘逢甲的诗文作品,这些作品大部分不曾收录在《丘逢甲集》中,亦未被人们所发现。整理这部分作品不仅具有重要的史料参考价值,同时也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是研究岭东同文学堂时期丘逢甲思想不可或缺的文献史料。  相似文献   

7.
《邶风·柏舟》是一首百字短诗 ,却在思想感情与艺术手法上都与《离骚》有着惊人的相似。它应是《诗经》中对屈原影响最大的一篇作品。  相似文献   

8.
《伐檀》是大中学教科书中必读的名篇,古今有多种阐释,但依据现代阐释学的观点,诗可别解,科学的阐释应注意研究作品产生时代社会形态和文化背景,以实证为基础才不致流为臆断,对《诗》的阐释尤应注意作诗之义、赋诗之义和用诗之义差异,对其进行文学意象的分析。  相似文献   

9.
“气”是《庄子》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庄子》认为在物的起源、发展演化以及人的一生过程中,“气”都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对《庄子》的“气”论进行详细地梳理,有助于系统地剖析《庄子》哲学中诸范畴的本来涵义和演变过程,从而确切把握《庄子》哲学的真实内容,从中获取具有永恒价值的哲学智慧。  相似文献   

10.
梁代陶弘景的<周氏冥通记>是重要的道教文献.该书卷一云:"亲属道义,赍其上果,要往看之."清代黄生<义府·冥通记>:"道义,谓同事道法之义友."<汉语大词典>采用了黄氏之说.然以<中华道藏>及其它文献来看,"道义"无此义.在中古吴方言中,"友"和"义"读音相近,抄刻道藏经典的茅山道人受方音影响,把"道友"误写为"道义",黄生又对此"道义"牵强解释,<汉语大词典>则原封照抄.对<周氏冥通记>中"道义"一词的考辨,能为今后研究<义府>和修订<汉语大词典>提供一点参考.  相似文献   

11.
12.
《文木山房诗说》以“后妃”为题,专就《关雎》诗旨做一般性的理解和认识。虽无特别的见解,但对于我们了解、研究吴敬梓的文化思想有相当佐助。概言之,吴氏倾心于传统“经学”之术,仍不贰乎儒家道统。  相似文献   

13.
14.
作为2007年发行上映超25个国家之多的杰出杰作,莎里·斯宾厄·伯曼执导的《保姆日记》不仅以魅力光影更新了观众视觉体验,而且以日记体形式创新了电影叙事.更重要的是,它还以新颖的题材、典型的情节,切切实实给观众上演了一场文化的盛宴.基于此,着重以文化为视角,对影片进行深入解读,以彰显其卓绝之处.  相似文献   

15.
今本<礼记·乐记>言心计三十处.共有内在心智、常情、心术品性、百姓的情感意愿所向四种内涵.<乐记>言心构建了"心-物"互动的"应感论",注重人内在主观能动性的双向调整作用.与之时代相近的孟子同样也认识到这一点.但二者在依心立言的其它方面却呈现出不同.其一,二者对于"欲"的态度不相同.其二,二者对于"诚和伪"的认识不同.其三,二者对于"觉"的理解不同.其四,二者对于"礼仪教化"的看法也不相同.唐君毅先生称孟子之心为"性情心或德性心",文中则概括<乐记>之心为"应感心或省察心".思想之分异,正根源于人心所见之分异.比察<乐记>与孟子之心异,以略见二者思想之异.  相似文献   

16.
17.
<诗·郑风>的艺术成就与其意象经营艺术分不开,<诗·郑风>意象生成既是先秦"天人合一"哲学思想观念下的自然产物,也是郑地图腾和原始宗教的产物.它们或由意生象,或由象生意,具体而言,<诗·郑风>的作者或借助文化传统构建意象,或利用汉语谐音、多义而生成意象.<诗·郑风>意象艺术给后世对<诗·郑风>诗歌主旨解读及其文学创作都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19.
传为蔡琰所作之诗有五言体和骚体的《悲愤诗》及《胡笳十八拍》,《胡笳十八拍》虽然不能确定为蔡琰所作,但由其文字内容观察,作者十分贴近蔡琰的心灵声音。其后以《胡笳十八拍》为题目的续作者,唐代有刘商,宋代则有王安石、李纲和文天祥等人的集句诗。李纲和文天祥《胡笳十八拍》集句诗的历史意义可梳理为三个层次:一是延续王安石的《胡笳十八拍》集句手法,仿效蔡琰自述乱离身世的叙事模式;二是进一步确立了杜甫的文学地位,推崇杜诗为集句诗写作的取材典范;三是实践“以诗为史”,扩大了“诗史”的指涉范围。  相似文献   

20.
《周公之琴舞》通过琴舞启曰乱曰等表现出来的乐歌属性,并非其文辞的本来面目,而是后世改制的结果。其中的歌辞很可能来源于周公致政成王时发生在君臣之间的儆毖之语。它们最早只是史官记载的产物,未与仪式配乐发生关联,也未被纳入收录仪式乐歌的《颂》中。至周穆王经历家难、仓促继位时,通过言古以剀今的改制,周成王自儆的元纳启曰,遂成为周穆王继位典礼上诸侯进戒嗣王的《敬之》。经过改制配入仪式,既是《周公之琴舞》的元纳启曰进入《周颂》的途径,同时也是导致《敬之》在情感上游离于《闵予小子》等三首诗歌的根源。就周代仪式乐歌的制作方式而言,言古以剀今的《敬之》提供了一个范例。尽管《周公之琴舞》的儆毖属性与后世疾而歌之的讽刺之诗略有不同,但言古以剀今的方式所包含的纳谏意味,以及诗歌本身的儆毖主题,仍然让《敬之》成为周代诗歌史上最早的具有诗之意味、并借助于仪式变成乐歌的作品,为后世诗入仪式的正式登场开启了方便之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