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源远流长的乡规民约作为一种农村基层治理手段历久弥新。在新时代,通过乡规民约确立乡村居民行为范式、维护农村基层社会秩序、实现乡村居民美好生活等方式对塑造乡村善治发挥积极效应。然而,乡规民约并非万能,乡规民约治理也需要付出人力、物力和财力成本,改革开放后实现的社会转型使乡规民约治理所倚赖的物质条件和思想基础发生变迁、人口流动频繁和村民价值多元化,影响乡规民约的普遍约束力。要解决乡规民约治理的失灵问题,就要坚持乡规民约的初心使命和实践准确性、保证乡规民约在法治框架内的有效性和规范性、突破传统固化思维的桎梏、强化乡规民约的软强制力。  相似文献   

2.
文化治理视角下的乡村文化振兴:价值耦合与体系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三农问题的新指针和整体性治理的新方略,而乡村文化振兴也是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在文化治理视角下阐述乡村文化振兴与乡村振兴的多重价值目标耦合,发现乡村文化产业振兴与产业兴旺目标耦合、乡村伦理文化复兴与乡风文明目标耦合、乡村自治文化重建与治理有效目标耦合、乡村农耕文化复兴与生态文明目标耦合。进而提出,应通过优化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乡村农耕文化传承体系,建构乡村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创新乡村现代文化治理体系,加快推进乡村文化振兴,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文化推力和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3.
乡村治理是乡村振兴战略设计框架中的重要内容,是我国国家治理的内在基础逻辑。要构建和完善“自治法治德治”的 乡村治理体系,应当积极发掘、传承保护、盘活和创新利用好乡村传统治理资源,推进本土化治理,实现乡村善治的终极目标。 彝族传统文化结构中蕴藏有丰富的治理资源,相关学者早从不同视角做过相关探讨或研究。总体看来,目前,虽然学界以“乡 村治理”作为直接视角嵌入的研究尚少,但是早有学者针对彝族的习惯法、家支制度、德古机制、信仰文化、乡村精英等展开相 关研究。众多研究成果表明,彝族传统治理资源具有强大的治理效能和实现乡村善治的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4.
乡贤治村在中国国家治理中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和现实基础,其浓厚的乡土情怀和丰富的文化资源为新乡贤入场乡村治理提供了内生性依据。在经历传统乡贤与乡土文化的深度互嵌以及近代乡贤与乡村社会的多维脱嵌后,新乡贤现已发展成为贯彻落实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力量。新乡贤在乡村治理实践中汲取了传统乡贤治村的丰富经验和卓越智慧,并结合新时代乡村的发展现实,深入挖掘乡土新文化、嵌入治理新因子的逻辑理路,为乡村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振兴范式。在乡村文化振兴视域下,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耦合逻辑不仅能够拓展乡村文化发展空间,淬炼乡村文化特色品牌,而且可以通过文化治理的“软”手段,激发乡村主体的内生发展动力,助力乡村文化的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在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中,德治作为乡村治理的情感支撑,在增强自治有效性、弥补法治不足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新时代乡村治理中德治仍存在一些问题:优秀传统道德观念作用弱化,乡规民约局限性突显,农村道德评价机制不完善,乡村精英人才大量流失等。因此,必须从加强农村文化建设,重视乡规民约建设,健全道德评议体系,壮大乡村精英队伍等方面下工夫,适应新时代发展的要求,实现传统道德价值的现代性转化,推动乡村善治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6.
当前乡村治理中乡规民约面临德治退化、自治弱化及法治虚化等现实困境。新乡贤作为乡村社会精英群体,在增强乡规民约的现代性、厚植乡规民约的乡土性及强化乡规民约的权威性等方面具有显著的时代价值,是重塑乡规民约的有益主体选择。实现新乡贤在重塑乡规民约中的时代价值,需要强化乡贤文化的敦风化俗功能、构建乡贤群体的风险防范机制及发挥乡贤组织的协商共治作用。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的重大战略决策,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乡村发展已不再以满足温饱为目标。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乡村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方向。当前,乡村治理依然存在诸多不足,乡村振兴任重而道远。通过探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治理的重要意义,并对当前乡村治理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深入剖析,进而提出构建乡村治理体系的具体思路,对推动乡村发展、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乡村文化价值的重构是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必然选择.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传统与现代的割裂与冲突越来越剧烈,乡村文化价值遭受多重冲击与解构,具体表现为生态伦理观念落寞、传统伦理道德失范、乡规民约功效式微.为此,必须要处理好人、自然、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寻求文化生态与社会经济的平衡、寻求本能意识向理想人性的转化、寻求内生权威...  相似文献   

9.
乡村振兴背景下,“抓党建促振兴”成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一种可行路径。通过对贵州省M县S村的案例考察发现,基层党建嵌入乡村治理之所以成可能,原因在于21世纪以来乡村社会变迁、基层治理模式转型以及新时期农村党的建设新要求。基层党建嵌入之所以能够优化乡村治理,关键在于基层党建通过组织嵌入乡村治理夯实了治理基础,通过行动嵌入乡村治理优化了治理方式,通过职能嵌入乡村治理重塑了治理属性;基层党建嵌入乡村治理之所以能够有为,重点在于基层党建与乡村治理能够在组织结构、治理目标上实现耦合,并形成互动。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要进一步优化基层党建嵌入乡村治理的路径,推进乡村治理有效实现,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社会治理,应该从梳理农村民间传统文化根基开始,努力寻找现代文明与农村传统文化的契合点。立足于这一认识,从民间制度文化入手,探寻了古徽州的宗族制度、乡规民约、民间组织、礼法兼治等在乡村治理中的内涵价值,并从扩大农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发挥民间社会潜能;以农民的积极认同作为乡村治理的价值基础,实现乡村治理制度的创新;礼法并用,提高对乡村的思想统治和组织控制等三个方面阐述了徽州民间制度文化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遵义市是我国西南喀斯特发育比较完全的石灰岩山区,脆弱的生态环境,紧张的人地关系和贫困是影响该地区土地可持续利用的主要限制因素.本文在分析遵义市土地问题主要症结的基础上,探讨了该地区地土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遵义会议乃至苟坝会议后 ,毛泽东既没有担任全党的主要领导职务 ,在事实上也没有起主要领导人的作用 ,成为全党公认的领袖 ,因而不能说遵义会议或苟坝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袖地位。毛泽东领袖地位的确立经历了一段很长的历史过程 ,这个过程始于遵义会议 ,中间经过苟坝会议、中共六届六中全会 ,完成于 194 3年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  相似文献   

13.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具有特殊意义的重要会议。这次会议在关键时刻挽救了党和红军的命运,所以其历史地位尤为重要,历来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由遵义会议衍生出的遵义会议精神在革命战争年代指导中国共产党人励志奋进,勇往直前,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在新时代背景下,遵义会议及其精神依然具有与时俱进的文化价值,作为红色文化的标志之一,其精神力量仍然可以发挥激励新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不畏艰险、砥砺奋进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4.
发扬民主是遵义会议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会前,由于毛泽东与王稼祥、张闻天沟通达成共识,通道、黎平、猴场会议的相继举行,提升了中央政治局的地位,限制了"三人团"的权力。在遵义会议上,与会者畅所欲言,依多数人的意见作出决定,解决了紧迫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会后连锁产生了民主效应:会议精神得到认真的贯彻;中央集体议事的优良传统得以恢复;及时成立了对中央政治局负责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毛泽东起核心、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作为转折点的遵义会议,传统的历史叙述主要采用"肯定"加"否定"的模式,而且与会者回忆中多有情绪激烈的描述,把遵义会议当作一次强硬的大逆转,认为遭到批判的一方并不赞同会议结论。这种历史叙述是对复杂事件的简单化,忽略了遵义会议的重要事实,即与会各方在政治路线、军事路线、党军关系、党内团结、领导核心等方面实际上达成了广泛共识。并开创了最高领导层团结一致向前看的局面,使中共的精神面貌为之一新,这是一次艰难而又意义重大的思想建党。  相似文献   

16.
论长征途中会理会议的历史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中央在会理会议上排除了怀疑中央正确领导、反对机动作战的错误思想的干扰,坚持了遵义会议精神,确定了红军北上建立革命根据地的战略方针,巩固了遵义会议之后确立的毛泽东的领导地位,坚持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会理会议也给张闻天和彭德怀带来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7.
语言并非绝缘体,常处于一种胶着互陷式的语言生态环境中,共同地域具体时间上的横向多语共时对比研究是语言研究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本文以白云家族语与现代汉语的共时对比分析为主,辅之以黔北遵义县平正仡佬语等为综合探讨对象,进行简略的共时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18.
为从全球性现代化的视野观察中国现代化道路,通过在湖北西部(鄂西南、鄂西北)、渝东南、贵州(六盘水、遵义、黔东北等)等地烟草行业综合体建设进行调查,对城乡融合发展中的产业融合进行综合考察和研究。研究认为,中国的乡村振兴从“战略”提升为“道路”,表明中国式“两条腿走路”的三农现代化道路认知正式成形,乡村振兴道路在本质上讲是“农村就地现代化道路”,以农业为基础的农村就地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是农村产业的融合发展;走乡村振兴道路,必须坚持政府是“主导”、乡村是“主场”、就地现代化是“主道”、产业融合发展是“主业”、内生发展是“主流”、三农工作队伍是“主体”、城乡等值发展是“主向”,再从土地流转关系、政策法规、主导产业培育、共享经济平台建设等方面,培育和推进乡村振兴中的产业融合工程。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在有关遵义会议的研究中,周恩来对遵义会议成功召开所起的作用和贡献没得到充分肯定,有失客观。事实上,遵义会议前,周恩来与"左"的阵营分离,为会议的成功召开奠定了基础;在会中,周恩来起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在落实会议精神中,周恩来对确立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长征之初,由于李德、博古的错误领导,致使党和红军面临的形势更为严峻,中央红军的长征之路走到了最危险时刻。遵义会议后,在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创造性地进行党的建设,改变了中央红军被动的局面,为红军胜利完成长征,重新开创中国革命的新局面作出新的伟大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