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杨思信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27(2):80-86
作为近代中国教育思潮的一种,国家主义教育思潮最早出现在清末,“五四”后至20世纪20年代达到鼎盛,其标志是出现了专门的教育团体——国家教育协会和专门的学派——国家主义教育派。清末民初国家主义教育思潮的兴起与发展,从内因上看是受民族危机的刺激,外因上看则是受日本和欧美同类思潮的影响。该思潮对清末民初中国教育,特别是对当时的收回教育权运动,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吴彦芳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8,5(1):19-24
20世纪初,清政府进行教育改革,在全国上下大力推行新学教育,然而这种靠政府强力推行的新教育在乡村社会发展却举步维艰,与传统的私塾教育相比处于弱势。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新教育不为广大乡民所接受,乡民抵制新学是一个重要原因。从文化竞争的角度剖析这些原因,无疑对我们正确认识乡村社会的教育文化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清末民初的校友会在近代中国影响甚巨,然而学界相关研究极其匮乏。校友会产生于近代新式教育的基础上,数目繁多,类别丰富。因其具备相形严密的运作机制,加之其开展的众多活动颇引人兴趣,使其具备强大的生命力,尤其是校友会会员面对外国侵略时表现出的强烈爱国情怀在中国近代史上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4.
陆和健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1(1):117-120
清末民初,江苏地区遭受了以水旱灾害为主体的自然灾害的侵袭.在1895-1919年的25年中,江苏共受灾1200多县次,受灾范围广,灾害严重,特大灾害频发.自然灾害的产生既与江苏地区的气候条件、地质地貌有关,也与社会因素密不可分,具有较强的时代特征,对清末民初江苏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造成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5.
朱恒夫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0(3):93-98
在清帝国腐朽不堪和民初社会曙光未现的背景上,昆剧作者在创作中表现了对现实的极度不满,然而,对未来又信心不足,剧作流露出浓郁的哀伤与绝望的情绪。由于多数剧作者是有政治抱负的文人,所以,他们自觉不自觉地将昆剧创作当作思想宣传的一种手段,因此,说教大于形象。又因为他们缺乏舞台经验,故不遵守昆剧规矩、言语晦涩、情节平直,成了许多新剧目的通病。但他们大胆创新的精神有值得肯定的地方。总的说,清末民初的昆剧创作,使更多的观众对昆剧失去了信心,加速了昆剧的衰败。 相似文献
6.
论清末民初的武侠小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韩云波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4)
清末民初是中国文化大转型的时期,在文学领域,也经历了旧形式磨灭、新形式伴随着新文化诞生的历程,对此进行研究,有助于进一步理清中国文化发展脉络,归纳文化发展的代谢规律。武侠小说作为汉语叙事文学的一个独特品类,是在清末民初"产生"的。纵观其发展历程,大致经... 相似文献
7.
李勇军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5)
清末民初,在列强入侵和中国边疆危机不断加深的背景下,西藏建省论一时盈满朝野。西藏建省论从民间舆论、督抚朝议最后上升到清政府的治藏措施,体现了中央对西藏治权的决心。中、英、藏权力博弈的平衡随着辛亥革命的爆发而被打破,清政府在西藏的经营最终付诸东流。相对晚清而言,民国初年的西藏建省论仅仅是一种政治口号,并最终成为中、英、藏讨价还价的谈判砝码。由于中央驻藏势力已被彻底清除,加之内乱不已,民国初年北京政府面对强英与西藏的联合鲜有作为,建省论也最终不了了之。 相似文献
8.
何荣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61-66
清末民初,新疆慈善事业由宗教慈善、官办慈善与民间慈善构成。慈善事业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经费来源多元化、管理制度化、水平初级化等特点,出现了慈善资源配置不均衡、监管机制缺失、对慈善的依赖等问题,降低了救助的实际效果。以宗教慈善为主、官办慈善与民间慈善为辅的新疆慈善事业格局折射出宗教、国家与民间力量对新疆基层社会的不同影响力。 相似文献
9.
晚清时期,中国红十字会的起源深受本土义赈的影响,从而使红十字会具有了强烈的本土化因素。从红十字会的职能来说,初期的中国红十字组织并没有承担救护伤兵的职能,实际上只能救护难民。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之际,红十字会才真正实践了战地救护的职责。随着第九届国际红十字大会的召开以及《中国红十字会章程》的通过,标志着中国红十字会初步完成了本土化的转变。 相似文献
10.
论清末民初联邦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继才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2):46-49
20年代初联省自治思潮和运动是清末民初联邦思想潜滋暗长的结果.联邦思想是清末部分资产阶级人士为将来建立资产阶级政权而在国家结构问题上所作的构想.作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对立物,联邦思想在当时具备一定的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11.
凤尾裙是清末民初汉族妇女主要裙式,但由于其特殊的结构不能单独穿着,且不属于严格意义的裙,因而形成区别于其他裙式形制的特殊性。文章从凤尾裙的演变、面料色彩、刺绣图案与缝制工艺等诸因素进行了研究分析,并运用仿生学的有关理论,阐述了凤尾裙的形制特征及其深厚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2.
译者的职业规范体现一定社会背景下翻译行业从业者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清末民初翻译行业逐渐兴起得益于稿酬制度的建立、科技的发展、出版业的兴盛及独特的传播方式,但其时并未形成正式、统一的翻译职业规范。通过相关文献的梳理,发现清末民初译坛规范了译者的翻译职责、译者的翻译选材及翻译体例,规范了翻译的标准即译本的忠实性,论证了“信... 相似文献
13.
罗紫鹏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9,(1):22-31
In the period from the late nineteenth century to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male popular novelists had created a number of Tanci work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hanging time and the rising popularity of popular literature. The Tanci works of male writers changed the situation which was dominated by female writers, broadened the contents and forms of the Tanci, and depicted many women roles different from those in the past by following the pace of the awakening of female consciousness at that time. The male Tanci creators started the study of Tanci literature with their concrete creation and exploration of Tanci-novels, and on this basis they enhanced the value and status of Tanci drama and novels. 相似文献
14.
尹斌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9(3):40-41,52
在经历了近两千年的沉寂之后 ,中国的法律教育在清末民初迎来了它的新生。在这个阵痛、裂变的过程中 ,中国法律教育被时代和社会赋予了独特的色彩 相似文献
15.
晚清民国时期新疆的社会生活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秀慧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6(6):70-75
晚清至民国,新疆社会中的衣、食、住、行等物资消费生活出现了明显的近代化趋势,婚姻制度和婚姻习俗逐渐走向文明,新式文化教育开始出现,传统娱乐活动也发生了变化,话剧、电影等随之出现,一些西式娱乐活动和西方近代体育运动成为人们新的娱乐方式。外来因素和社会内部变革力量是造成近代新疆社会生活变迁的重要原因。从时间上看,战时变迁是近代新疆社会生活变迁非常重要的时期。从空间上看,新疆城市的社会生活变迁水平要高于农村和牧区。 相似文献
16.
张沛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4(6):110-116
清朝建立后,本着加强思想专制的目的,确立了定朱学于一尊与大兴文字狱并行的文化政策。与此同时,明代遗臣在追寻旧朝覆灭原因的过程中,普遍察觉到前朝政治的软弱乏力在很大程度上应当归咎于理学性格的虚浮疏阔。若要彻底革正宋明理学的玄虚之病,就必须使学术朝着原始儒家的方向复归:在内容上,不能再纠缠于本体心性的繁杂辨析,而应尽力向现实关怀靠拢;在形式上,亟需挣脱滋养空言的语录之学,回归到深具致用精神的经学上来。其哲学表现,即是气本论思想的大举复兴,并从“气质之性”出发对人的自然情欲给予充分认肯;在学术方法上,极力探索经义训解与“质测”实证的有机结合。总之,无论就广度还是深度而言,清初儒学重整运动都是中国古代学术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它既是宋明理学的总结扬弃,又是乾嘉朴学的滥觞所出。 相似文献
17.
艾晶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2(5):89-92
清末民初国家和社会针对日益增多的女性犯罪,先后采取了一定的防治措施,这对控制女性犯罪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从实际效果看,由于防范方法的失当,救济机构的不完善及救济措施的不健全等原因,当时各种防治措施并未能有效地减少女性犯罪。 相似文献
18.
清末民初,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步伐大大加速,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它们利用民族、边疆问题,挑拨中央与地方关系,散布分裂主义,策划“独立”,以达到其侵吞中国边疆领土和分裂肢解中国的目的。共同的命运,促使中国各族人民空前地团结起来,共同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共同维护国家统一和主权领土完整,构成了这一时期民族关系政治纽带的坚实基础。这一时期中国民族关系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各族人民在历史上形成的民族凝聚力日益增强,这是国家利益与民族利益一致的必然结果;中华民族精神得到进一步升华、提炼,并成为各族人民团结奋斗,抵御外侮,共创中华各民族新纪元的强大精神力量。中华民族团结御侮,共同抗击帝国主义侵略者是这一时期中国民族关系的基本特点,并始终成为这一时期中国历史运行的主轴。 相似文献
19.
葛玉红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3(6):83-87
犯罪,一般被看成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病态的”现象。本文探讨了清末民初铁路犯罪的主要形态,分析了各种铁路犯罪产生的社会原因。本文认为作为20世纪初引入中国的一种新技术手段,铁路带给中国社会的影响是巨大的,即使是犯罪也具备了不同以往的新形态。研究这些犯罪新形态及成因,有助于我们全面揭示当时社会的真实状况。 相似文献
20.
杨光 《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2):23-25
研究交通现代化及推进交通现代化进程 ,不能也无法越过交通近代化问题。我国已有的交通近代化研究多属于宏观研究 ,微观研究略显不足。本文从清末民初常州交通的特点和影响等方面探讨了常州交通的近代化问题 ,意在弥补过去研究之缺憾 ,为常州交通现代化提供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