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当前,高校通识课程改革已进入全新阶段.在核心素养视域下,高校需要把握通识课程中各门课程的结构,制定横向与纵向相结合的素养导向课程标准,制定知识与认知相融合的目标体系,聚焦学习者与知识的深度交流,以此构建通识课程.高校可通过构建非良性结构的、真实的问题情境,采用基于问题解决的项目式教学方式,注重对学习者学习过程中的真实性评价等路径实施通识课程教育教学,以此激发学习者的高阶思维与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前广州高校通识课程建设和改革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从通识教育内涵出发,以政府的顶层设计和各校的校本建设形成合力,构建以高质量的共同核心课为主体和以具有地方特色的共享课为区域特色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是广州通识教育改革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跨文化课程是通识教育核心课程领域之一,在培养学生国际化素养方面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目前通识教育跨文化课程体系建设仍处于探索阶段,并且收效甚微.通识教育跨文化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在于跨文化课程建设是全球化发展的诉求,是推行通识教育的组成部分,有助于提高授课教师的素养与能力提升,以及培养学生国际化视野与素质.中国高等学校对跨文化课程重视程度不够,跨文化课程体系亟待完善,师资队伍需要优化和授课模式需要改革.因此,高等学校跨文化课程体系建设应转变观念,加大跨文化通识课程的研究力度;调整课程体系,构建系统的跨文化通识课程体系;加强师资建设,建立跨文化通识课程教学团队;转变教学方式,努力提高跨文化通识课程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4.
高校通识教育已成为当前我国高校课程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英美文学课程作为高校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在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质,特别是人文素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现通过分析高校英美文学课程现状,阐述英美文学课程对于贯彻实施大学通识教育的促进作用,提出英美文学的教学改革的一些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5.
通识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大学生的良好综合素养具有重要意义,而通识教育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载体.近年来,国内高校积极探索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但效果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受到很大制约.论文通过调研"电力高校联盟"中8所电力特色类高校通识课程体系的设置情况,剖析总结了其在通识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的共性与不足,并对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关系、通识课程的建设及有效管理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从通识教育的原本意义和地方普通高校实际出发,讨论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通识教育的推动力量、实施路径、核心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配套改革等五个关键问题,提出了理念推动与行政推动相结合、统一规划与分步实施相结合、学校立项建设为主与教师自主开设相结合、本校培养与院校间共享相结合、推行通识教育与教育教学其他改革相结合的思路及其路径。  相似文献   

7.
通识教育思想起源于柏拉图对于知识及教育本质的认识及亚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思想。美国现代通识教育以培养学生文理交叉的综合素质为核心,帮助学生获得宽厚全面的知识,开拓学生广阔的视野。艺术素质培养作为美国高校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学生想象力及学术创造力的同时对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美国高校已经形成科学合理的艺术素质培养制度,在入学资格、学生社团、行政管理、课程设置等方面都为学生艺术素质培养创造了良好条件。  相似文献   

8.
通识教育课程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和途径。目前高校通识教育课普遍存在结构失衡、优质师资不足、校本特色不明显等问题。岭南师范学院以核心课程为引领,积极构建和完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在丰富课程资源、加强师资建设等方面进行大胆探索和实践,为不断提高通识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动力与目标.充分发挥文化育人作用是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根本保障,通识教育则是文化育人的有效路径.推进通识教育需要从认识上准确把握通识教育本质,着力打造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和灵魂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构建以学生主体参与为主的通识教育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0.
通识教育课程在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目前我国高校通识教育并未能受到足够重视。民国时期的无锡国专可以为通识教育提供很多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无锡国专在学生培养、课程设置上都贯穿着通识教育的思想,通过考察无锡国专的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来为今天陷入窘境的通识教育拨开迷雾。通识教育教学改革要与时俱进,不断改进课程改革,把课程建设与通识教育目标相结合。  相似文献   

11.
我国的理工科院校在不断加强科学技术教育的同时,常常忽视对学生人文素养和理性精神的培养,究其原因是我国缺乏对学生通识教育的培养。而纽约理工大学在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和实施方面非常成功且具有特色,对我国理工科院校开展通识教育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在开展通识教育时,我国理工科院校应当尽快建立国家层面或地方层面的通识教育统筹机构,坚守高等教育理念,尽快建立加强通识教育课程与课程组设置,消除人们对通识教育的误解,并加强通识教育的推广与宣传。  相似文献   

12.
当今美国和日本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实践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识教育是西方教育的一项重要传统.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面对新的形势,美国和日本(二战后引进通识教育课程)的教育界对以往通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刻反思并做了相应的改革,许多大学相继实施了各具特色的核心课程、综合课程、共同课程等新的通识教育课程,强调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及其相互之间的有机衔接,使大学课程形成一个整体.革新后的通识教育的价值得到人们重新肯定,通识教育呈现多元化趋势.在我国高等教育由扩大规模转向提高质量之际,借鉴发达国家通识教育课程改革经验,将有助于提高我国大学课程建设水平,进而提高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13.
通识教育的实践,既可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素质教育,提高育人质量,又可以为高校实施完全学分制打下必要的基础。实施通识教育的核心问题是提供立足高质量的类课程,指导学生个性化选择。随着教学模式改革的多样化,开设灵活多样、科学合理的选修课成为学校实行完全学分制的关健。  相似文献   

14.
地方本科院校通识教育课程实施情况的调查与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对广州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实施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对地方本科院校如何开展和实施通识教育进行探讨,提出地方本科院校要明确通识教育目标,加强通识教育宣传,优化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并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在开展通识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学校自身的资源和优势,并处理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关系等建议。  相似文献   

15.
对构建高校通识教育模式的探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识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教育理念,更是一种教育行动.知识经济时代及人的全面发展要求实施通识教育.高校要努力构建跨学科课程与核心课程相结合的课程模式,加强人文教育,形成文理渗透的通识教育教学模式,为培养现代高级实用型、高素质人才努力.  相似文献   

16.
就业力是新职业环境下个体实现就业和职业发展的一种综合素养.当前我国高校研究生普遍存在从校园到社会适应难的问题,主要原因是高校的就业教育还有所欠缺,学生的职业意识及能力均有待加强.高校应以就业力为逻辑起点构建课程与教学体系,以职业素养的培养为核心,改革教学方法,使研究生转变就业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相似文献   

17.
目前我国学校体育教育存在学生综合素质不高、社会适应能力不强、学校体育课程过于形式化、学生的体质呈现逐年大幅度下滑趋势等一些问题。研究了新时代背景下实施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关系,提出因地制宜注重体育课程的实效性、师生互动协同发展、政策支持健全评估、搭建网络信息平台等建议,希望为推动学校体育改革、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哈佛大学核心课程改革的最新动向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经被世界许多大学所效仿的哈佛大学核心课程近年来遭到了诸多质疑.为此,哈佛大学对其核心课程进行了检讨,并提出了新的改革方案.目前,哈佛大学核心课程改革的最新动向是:把现有11类核心课程改成三大领域的分类架构;各院系的课程都可以作为分类必修的科目;在原有的核心课程之外,开设一些新的通识课程.借此,我们对中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改革进行了反思,指出:中国大多数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结构尚待完善;通识课程领域划分需要进一步斟酌;通识课程的教学质量有待提高;通识课程师资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相似文献   

19.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通识教育集群课程的创建秉承跨学科、促进学生智力技能发展、建立学习共同体以及推动学生积极学习的理念,通过建立通识教育课程集群管理团队、推动优秀教师与研究生参与课程开发与教学等形式积极探索通识教育课程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对我国研究型大学开发通识教育课程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高等农业院校通识课程实践的误区与改革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识教育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热点,对人的全面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意义。通识课程是实施通识教育的主要措施之一,加强通识课程建设可以正本清源,匡正通识教育的改革思路。本文通过分析当前高等农业院校通识课程设置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力图革新通识课程建设以推进通识教育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