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哈尼族的迁徙与社会发展──哈尼族迁徙史诗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哈尼阿培聪坡坡》是流传于红河南岸哀牢山区的一部长达5600行的哈尼族迁徒史诗。它详尽地记述了哈尼族先民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经历艰难曲折,从遥远北方向南迁徙的事迹。这部史诗是研究哈尼族历史、族源、族性、风俗演变、社会发展的重要文献。通过研究,作者认为,这部史诗不仅是一部哈尼族的迁徒史,而且是一部形象生动、脉胳清晰的哈尼族社会发展史。由于哈尼族社会是在长期迁徒流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因而其社会发展的轨迹和社会文化的形成都具特殊性。其突出表现为,(一)社会进程的周期性失衡;(二)社会文化的多元性与适应性。  相似文献   

2.
哈尼族原始族称、族源及其迁徙活动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哈尼族的父子连名谱系、口传史和语音等多方面研究,阐析了几个问题:①哈尼族的族称源于原始的图腾崇拜,产生于盛行图腾崇拜的母系氏族社会。②哈尼族先民是生活于青藏高原的古羌部落族群,否定了“土著说”、“东来说”和“二元文化融合说”。③哈尼族的发展史是一部频繁、艰辛跋涉的迁徙史,故没有长期稳定的故土,无法形成统一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  相似文献   

3.
《学术探索》2013,(5):F0003-F0003
《寨神——哈尼族文化实证研究》一书是作者对国内外哈尼族文化的研究成果,它以哈尼族最具特征的“昂玛吐”祭寨神活动为切入点,对哈尼族文化做了全面、深入、细致、系统的研究,是一部国内外哈尼族文化研究的最具有权威的学术著作,同时也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民族学专著。  相似文献   

4.
在哈尼族社会中,摩匹是作为一个阶层而存在的,这个阶层就其性质而言是文化的,这是由它所具之社会职能决定的,也是从哈尼族的历史进程和社会变迁中形成的。于是,在哈尼族社会化的“口耳相传,言传身教”的文化传承中,有一个特殊的阶层专门负责文化的保存和代代相传。同时,摩匹作为哈尼族的知识阶层,在哈尼族历史发展和现实生活中一直发挥着其他力量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特别对哈尼族文化的继承、创造、保护和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5.
越南是除中国之外瑶族人口分布最多的国家,据1999年越南第三次人口普查统计,越南有瑶族620538人。世界各国的瑶族都是从中国迁徙去的,而且大部分瑶族是从中国进入越南后才迁徙到东南亚和欧美各国的。但瑶族什么时候从中国进入越南,中国与越南的正史及地方志都没有记载,中越两国学术界对此也有不同的看法。文章从瑶族信歌、祖图等民间文献切入,展开探讨,认为瑶族进入越南的时间是明代初年。同时,历史上瑶族迁入越南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从明代初年起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直不断有瑶族迁入越南。由于瑶族各支系进入越南的时间先后不同,所以,在越南,不同的历史时期,瑶族的分布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汉民族文化对哈尼族文化的影响是一个循序深化的过程,其间既有哈尼族的主动吸纳,又有汉文化自身的辐射和渗透,二者相得益彰,推动了哈尼族历史文化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7.
周族南迁巴地考论李炳海周族早期曾经多次迁徙,《白虎通义·封公候篇》有“周家五迁”之说,谭戒甫先生《先周族与周族的迁徙及其社会发展》[1]认为有九次迁徙,考辨论证详实,可参看。古今学者在探求周族迁徙的地域时,通常都把目光局限在今陕西境内渭水以北的武功、...  相似文献   

8.
清朝中后期以来,在遭遇历次的天灾人祸中,东乡族由甘肃东乡地区向外迁徙,其中就有一部分迁徙至宁夏海原县境内,经过清朝中后期至新中国成立初的百年迁徙历程,至今已成为海原东乡族时代相承的族群历史记忆.回顾这一族群迁徙历程,既可以追溯海原县东乡族的历史源流,又可以在田野之中发现东乡族的历史.  相似文献   

9.
作者阐述了阿卡族的族源、迁徙过程、人口及分布,分析了阿卡族社会结构、生产方式、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变迁。  相似文献   

10.
越南文化与骆越的关系,一直是越南学界讨论的焦点。中国壮族与越南岱侬族的那些活态传承的神话叙事及信仰仪式展现了岱侬族与中国古骆越文化的深远渊源。这些文化传统不仅在民众的口述与记忆中,还通过祭祀仪式、风俗习惯和传统节日活态形式实践着,为中越跨境族群的现实生存和世代传袭提供了共享历史和家园遗产。  相似文献   

11.
哈尼语是展示哈尼族文化的一个窗口.本文通过哈尼语的研究,发现了许多深层的文化现象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归纳出了哈尼族文化的一些主题.  相似文献   

12.
鲜卑族是我国古老的游牧部落之一,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东北一带,追逐水草,居无定所,“以穹庐为舍”,“亦以捕鱼为生”。鲜卑族的迁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在中国的历史上一直是十分引人注目的。在此就鲜卑族的迁徙及其分布做一个简单的概述。  相似文献   

13.
越南的华人经济与中越边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颜星 《学术探索》2002,(1):50-53
中越两国山水相连 ,有着 1 347公里绵延的边境线 ,两国关系源远流长 ,越南独立前 ,其北部为中国封建王朝所管辖 ,在越南独立之后的一千多年中 ,中越又有着密切的交往。因此 ,从秦代以来 ,就不断有华人迁徙进入越南 ,从而对越南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华人向越南的迁移及贡献 ,前人已作过较多的论述。本文着重就越南华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华人在边贸中处于优势的原因、边贸的作用等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4.
中国彝族及东南亚各国倮倮族之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越南、老挝等东南亚各国倮倮的调查 ,与中国彝族在语言文字、社会生活、文学艺术、宗教信仰、服饰文化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比较可以看出 ,中国彝族与东南亚各国倮倮族的历史渊源 ,中国彝族与越南、老挝等国倮倮族 ,是一个有着共同习俗、文化、信仰的同一族群群体。  相似文献   

15.
我国克木人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勐腊和景洪两县。根据一九八二年上半年的统计,共有一千七百多人,其中勐腊县南部有一千二百多人,景洪附近山区五百多人。我国克木人与老挝、泰国境内的克姆族以及越南西北部的高目族在语言、体质形态、风俗习惯等方面都基本相同(克木、克姆、高目都是翻译时汉文的异写)。特别是中老两边的克木(或克姆)人,长期以来在经济文化上互相依存,他们互相通婚和自由迁徙,以致形成今日的跨国境而居的状况。解放前,克木人居住在亚热带山区,这里四季不太分明,但有明显的旱季和雨季之分,即每年十一月至次年四月为旱季,五月至十月为雨季。全年平均气温为二十度,最高气温为三十八度。这里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日为一百六十六天。加之土地肥  相似文献   

16.
孟长勇 《学术探索》2009,(6):123-127
中亚东干族是中国陕甘回民的后裔,是因战争迁徙而聚居于哈、吉、乌三国的华人群体。本文考察中亚东干族的形成,分析其突出的文化表征,阐述东干文化对中国汉文化的继承,介绍国内对东干留学生的汉语教学与中亚地区汉语教学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7.
再说北发族     
我国东北地区的北发族由于史料极少而在研究其民族文化上颇多歧见,本文是在《说北发》的基础再作重点研讨。北发族在春秋时期与中原有“文皮”经贸文化交流,齐国的斥山则是北发、朝鲜“文皮”集散地。两汉之后北发族不见史载,其大部当与挹娄族融合,一部追逐大野兽迁徙北亚地区,《庄子》、《列子》中的“穷齴”、“终齴”当是北发族的文化遗留。  相似文献   

18.
植物的祭礼与象征——哈尼族"昂玛突"意义的再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尼族的"昂玛突"无论是名称翻译,还是祭礼本身的实质和属性,历来有着众多争议.应从植物象征的角度解释"昂玛突"."昂玛"是哈尼族先祖的象征,"昂玛阿波"即"昂玛"神树,是哈尼族祖先的具体物化和植物象征,"昂玛俄波"即"昂玛"神林,是哈尼族先祖居所的象征,"昂玛突"是哈尼族对同一地缘的祖先进行认同、祈福的祭礼和象征行为.  相似文献   

19.
再说北Fa族     
我国东北地区的北發族由于史料极少而在研究其民族文化上颇多歧见,本文是在《说北發》的基础再作重点研讨.北發族在春秋时期与中原有"文皮"经贸文化交流,齐国的斥山则是北發、朝鲜"文皮"集散地.两汉之后北發族不见史载,其大部当与挹娄族融合,一部追逐大野兽迁徙北亚地区,《庄子》、《列子》中的"穷髪"、"终髪"当是北發族的文化遗留.  相似文献   

20.
哀牢山自然生态与哈尼族生存空间格局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哀牢山自然生态与哈尼族生存空间格局王清华一哈尼族是一个古老的、跨中越、中老、中缅边境而居的山地民族。在中国云南,哈尼族有125万人,分布于滇南红河与澜沧江的中间地带,亦即哀牢山、无量山之间的广阔山区。哀牢山区是哈尼族分布最集中的地区,有80多万哈尼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