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问题,一直是个争论很大的问题。早在马克思以前古典资产阶级经济学和庸俗资产阶级经济学就进行过激烈的论战。在马克思的经济理论中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马克思对这个问题很重视并集中作过专门论述。生产劳动理论是剩余价值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仍然是中外经济学家们热烈争论的一个经济理论和经济实践问题。我国经济学界在六十年代初期到中期就开  相似文献   

2.
<正> 传统的观点认为,创造价值的劳动是物质生产劳动,非物质生产劳动不能创造价值。如果承认非物质生产劳动也生产商品并创造价值,那就违背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基本上只是在物质生产的范围内研究价值形成问题,并且把劳动物化作为理论进一步展开的前提,这就导致了后人的一个误解,以为劳动的物化是形成价值的先决条件。其实,价值反映物化劳动,这不过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马克思在《剩余价值理论》中曾指出:“对于劳动的物化等等,不应当象亚当·斯密那样按苏格兰的方  相似文献   

3.
<正> 科学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创立的。在马克思以前,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虽然早已提出过劳动创造价值的思想,也看到了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区别,并把价值归结为劳动时间,但是他们的劳动价值理论非常混乱。这除了他们的阶级局限性以外,在理论上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懂得劳动具有二重性。马克思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进行了革命的批判,并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创立了劳动二重性学说,“第一次确定了什么样的劳动形成价值以及怎样形成价值,并确定了价值不外就是这种劳动的凝固。”(《资本论》第2卷序言,第22页)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学说揭示了掩盖在商品、货币物的外壳下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为阐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运动规律奠定了坚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经济学和古典经济学通过不同方法和途径的分析与论证,在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动态演变趋势方面得出了一致的结论,但马克思经济学和古典经济学的国民收入分配理论存在根本区别。古典经济学代表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其分配理论是按资本、劳动、土地等要素分配的,并将资本主义当作自然的、永恒的生产关系。马克思经济学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理论体系,因此,尽管马克思论证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动态的演变趋势与古典经济学一致,但是马克思创立的劳动价值论论证了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无产阶级贫困的积累造就了资产阶级的掘墓人,平均利润率下降表明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局限性和历史暂时性。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立足于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完整把握,分析“市民社会”观念产生的社会现实根源,剖析“资产阶级社会”的结构,是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以下简称《57-58手稿》)中.其实,《57-58手稿》里以“kapitalistisch/capitalistisch”作为定语出现的概念极少,更没有出现“资本主义社会”的表达,马克思使用的基本是“资产阶级社会”(bürgerliche Gesellschaft).但这并不妨碍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揭示,因为这种揭示建立在科学的政治经济学研究之上.在《57-58手稿》中,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最重要成就,即价值理论以及在此之上的剩余价值理论已经得到创立.价值理论是理解资产阶级社会结构的关键且科学的入口.通过对蒲鲁东主义者和李嘉图社会主义者的批判,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上货币产生的必然性:商品交换需要价值作为一般性的中介,而在交换之中,价值最终采取货币形式.在价值理论之上蕴含了资产阶级社会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秘密.劳动一般成为商品的价值,是以充分发展的资产阶级社会为前提的;而资产阶级社会的前提则是建立在资本和劳动的交换之上,对象化劳动和活劳动的交换之上.  相似文献   

6.
认知资本主义理论认为价值生产在认知资本主义时期超越了工业资本主义时期工厂的时空限制,导致劳动时间和非劳动时间、工作场所和生活空间以及生产领域和再生产领域之间边界的崩溃,从而产生了价值衡量的“标准之外”和“超越标准”领域。通过对马克思价值理论的解读和认知商品的价值规定分析可以发现,认知主义者所宣称的价值规律危机之所以不成立,一方面源于他们对马克思的价值理论相关概念范畴的曲解,是“没有马克思的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在于他们对马克思辩证法的否定所导致的对劳动与知识辩证法的遮蔽。马克思的价值理论在当代资本主义语境中仍是适用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7.
劳动二重性决定了价值创造和使用价值生产是同一生产过程的两个结果 ,价值的实体是劳动 ,价值创造的实体是抽象劳动的凝结 ;财富创造的实体是具有劳动能力的劳动与包括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在内的生产要素相结合的产物 ,是具体劳动生产的。商品生产过程是生产财富过程和创造价值过程的统一。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价值分配必须同财富分配结合 ,活劳动创造的价值和具体劳动创造的财富应该由劳动者和其他参与的生产要素分享。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产权与分配的关系理论 ,分配关系是由产权制度而非劳动或价值创造决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及其实现形式决定分配关系 ,在产权存在的社会制度中 ,分配有二重性 ,一方面各生产要素有权凭要素所有权获得对财富分配的索取权 ;另一方面 ,有权参与生产中人类劳动凝结的分配 ,这是合法收入 ,不是剥削 ,也不是萨伊要素价值认为的生产要素具有生产性可以创造价值。生产劳动是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内核范畴 ,要与时俱进地科学拓展形成社会主义生产劳动概念 ,在此社会主义劳动内核上建立起社会主义劳动价值理论 ,是对马克思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关于区分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问题,无论在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中,还是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都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中,在区分两种劳动上,有哪些地方值得借鉴;马克思关于生产劳动理论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怎样  相似文献   

9.
蒋海益 《江汉论坛》2002,3(7):39-42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着重对生产要素职能(功能),尤其是资本职能(功能)进行价值分析。在人类社会早期,劳动作为唯一要素决定价值;在现代生产过程中已是多种要素功能互补共同决定价值。所以,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绝不是“价值一元论”。把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重新诠释为“功能价值”分析,既符合马克思的本意,也将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探索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工业生产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几个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某些部门应用机器人进行生产,出现了所谓“无人工厂”、“无人车间”,似乎商品价值不再是劳动创造的,而是由机器人生产出来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企图以此否定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从而否定马克思的整个经济理论。自动化生产体系的出现,能够改变劳动创造价值的原理吗?我们的回答是否定的。 一、生产的自动化与创造价值的劳动无关 价值和使用价值是商品的二重属性。商品的这个二重性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决定的。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对此,马克思明确地指出:“一切劳动,从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作为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价值。一切劳动,从另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作为具体的有用劳动,它生产使用价值。” 生产的自动化和机器人的使用只是劳动生产力的变化,而劳动生产力只是创造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而与创造价值的抽象劳动无关。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写道:“生产力当然始终是有用的具体的劳动的生产力,它事实上只决定有目的的生产活动在一定时间内的效率。因此  相似文献   

11.
于良 《东岳论丛》2022,(7):113-121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青年马克思从哲学领域转向政治经济学研究的重要成果。青年马克思关于“异化劳动”理论最完整、最翔实的阐述即源自这部手稿。马克思从异化劳动理论出发,完成了对德国古典哲学和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空想共产主义思潮的深入批判,在此基础上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三大组成部分的“历史性交汇”,马克思主义在这里已初见曙光。尽管这是一部未竟之作,但异化劳动理论却是青年马克思全部理论的重要参照坐标和思想中轴,由此也彰显出对《手稿》进行研究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2.
坚持以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作为价格形成的理论基础,是正确分析认识商品价格的首要问题。资产阶级庸俗派经济学家从需求的表面现象上来看问题,丝毫不触及价值、价格的本质,因而是不科学的。只有马克思在吸取了资产阶级古典派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的科学部分,运用唯物辩证的观点和方法,对决定价值的劳动作了精辟而透彻的创造性分析,并对价  相似文献   

13.
重温马克思《资本论》四卷,生产劳动的定义是从劳动者对社会生产的关系中得出的。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看,生产剩余价值和为资本增值服务的劳动是生产劳动,则受雇于资本的商业劳动和服务劳动也是生产劳动。而从简单劳动过程看的生产劳动是生产物质产品的劳动,仅适用于产品生产的社会。斯密在划分资本主义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时发生了二重性的错误,同一种劳动按两个定义来界定,既可以是生产劳动又可以是非生产劳动。我国理论界关于生产劳动理论的“正统”观念,恰恰落入了斯密的窠臼。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生产劳动必须坚持“社会性”原则。  相似文献   

14.
关于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理论是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是一个涉及到剩余价值起源和财富起源的重要理论问题,马克思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研究了重农学派代表人物魁奈关于生产劳动的见解,以后又在专门收集马克思手稿的《剩余价值理论》第一册中,从理论史的角度论述了这个问题.到了1867年出版的《资本论》第一卷,对生产劳动的一般规定又做了进一步的论述.国内研究学习这部份理论为时已久,争鸣意见颇多,特别对如何运用马克思的立场、观点、方法和关于生产劳动的理论分析社会主义的生产劳动,众说纷纭,也都很有见解。我认为要正确分析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劳动,必须先弄清马克思关于这个理论的本来意义,从中汲取研究问题的正确出发点与研究方法,才能较好地理解当前社会主义生产劳动的意义,找出区分社会主义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标准,才能使马克思关于生产劳动的理论对当前经济建设与改革有促进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一、如何理解马克思关于划分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理论一种观点是:不应把马克思的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划分的理论,理解为只有生产物质资料的劳动才是生产劳动。因为马克思认为许多不是生产物质资料的劳动也可以是生产劳动。马克思曾肯定有  相似文献   

16.
由人工智能引导的技术产业革命引发了劳动的新变化,智能劳动不是单一重复的简单劳动,而是富有创造性的复杂劳动.学者们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否依然适用于人工智能时代的劳动存在分歧.从理论维度来看,智能劳动符合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内核,智能劳动属于马克思所定义的劳动范畴,其价值来源有且只有人的抽象劳动,并且遵循劳动价值量形成理论;从实践维度来看,通过运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能够解析人工智能时代的劳动新异化、智能机器排挤人、无人工厂等现象;从价值维度来看,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对促进人的本质发展、弘扬尊崇劳动的社会氛围、构建合理经济分配制度具有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7.
吴琳 《理论界》2013,(4):1-4
劳动辩证法是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矛盾现象分析之后建构起来的理论。劳动辩证法的内在运行逻辑路径在三个层面得到揭示:马克思首先从人的生产活动出发,得出劳动异化理论;从人的生产关系出发,得出物化关系理论;进而从人的历史主体性出发,得出主体异化理论。唯物史观是马克思劳动辩证法的逻辑价值原则。人的主体性原则是马克思劳动辩证法逻辑价值前提。这对于深刻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逻辑精髓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8.
阎革 《学术论坛》2002,23(3):38-41
劳动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的基石 ,是随着经济基础和阶级斗争任务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深化对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 ,必须坚持马克思劳动价值一元论的观点不能动摇。文章认为 ,在现代经济条件下 ,物质财富的生产 ,更多的是依靠科学技术 ,即知识。但是 ,知识本身(包括知识产品 )不会创造价值。所谓知识创造价值 ,实际上仍然是劳动 (包括脑力劳动 )创造价值 ,所以不能用“知识价值论”代替劳动价值论。文章还对服务劳动创造价值问题进行论述 ,认为不一概肯定 ,也不一概否定 ,要作具体分析。最后 ,作者认为 ,要全面、准确地理解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 ,必须阅读马克思的全部经济学著作 ,防止以偏概全  相似文献   

19.
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前提和基础。决定和影响科学劳动价值论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多方面的因素,比如历史条件、思想来源、发展动力等等。关于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派的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价值理论的主要和直接的思想来源,国内外学术界已经有了很多研究  相似文献   

20.
自从马克思创立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以来,就一直遇到严重的挑战,其中争论的核心是活劳动创造价值,还是物化劳动也创造价值。所谓《劳动价值整合论》就是后者在当前的一种表现。它通过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基本原理的曲解,并把它和庸俗经济学的一些观点“整合”在一起。这种“理论”并不是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丰富、发展和完善,而是对它的彻底否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