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杨东德 《创新》2015,(6):15-20
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关系到我国能否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能否实现经济发展模式转型。世界上创新型国家都有一个符合本国国情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符合我国国情的国家创新体系已经时不我待。我国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现状包括:促进创新的政策法律体系正在形成、创新投入步入稳定增长的健康发展轨道、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正在迅速缩小和产学研合作的技术创新体系正在逐渐形成。而我国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目前存在着创新政策缺乏全局性和权威性、整体创新能力不强、缺乏鼓励创新的文化环境和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等问题,因此,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改善科技管理体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国家创新体系需要创新文化的支持,文化是创新精神的来源,是创新思想的来源,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创新文化的基本保障。  相似文献   

2.
《日本学刊》2021,(3):21-53
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变化所表现出的经济波动,以及国与国之间的经济增长率相对变化所表现出的经济绩效逆转,与国家对创新种类的适应性具有高度相关性。从影响创新行为的国家创新体系的视角,以不同类型的国家创新体系具有选择不同种类创新的偏好为分析框架,可以诠释国家创新体系与经济波动之间的内在逻辑与作用机理——"国家创新体系类型→创新种类→经济长周期波动",进而探讨引发日本经济波动的制度性因素。日本完成工业化后的经济稳定增长、长期停滞、低速复苏,以及在这一系列波动过程中发生的日美经济绩效两次逆转,正是源于日本"关系型"国家创新体系偏好选择渐进性创新、美国"市场型"国家创新体系则偏好选择颠覆性创新。国家创新体系的制度安排是影响日本经济波动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战后 ,日本经济迅猛发展 ,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了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 ,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 ,“技术立国”的政策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单纯依靠技术政策推动科技创新 ,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本文试图对日本国家创新系统的演变过程进行回顾和评析 ,借以寻找其在战后经济腾飞 ,而今却陷入困境的原因。一、国家创新系统的概念及产生背景  国家创新系统这一概念由英国经济学家克里斯托弗·弗里曼最初提出 ,“……是公共、私有部门机构之间的网络 ,其各种活动和相互作…  相似文献   

4.
国家创新系统中的日本成人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彻 《日本研究》2004,(4):83-88
自 19世纪的明治维新到现在 ,日本主要是一个追赶型的国家。无论是“贸易立国”、“技术立国”,还是“知识创新立国”、“技术创新立国”等战略目标的实施 ,都离不开教育这一最根本的推动力。而日本的成人教育既是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又是开发人力资源的一种有力手段  相似文献   

5.
新中国成立以来历次重大科技规划与国家创新体系构建完善的历程表明,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的支撑。当前,我国应着眼于新的战略目标,通过系统谋划和顶层设计,完善国家创新体系,不断提高国家创新能力,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6.
关于国家创新体系研究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学术界至今没有一个共同的学术规范以及适用边界。文章对国家创新体系理论的产生及其学术传统、国家创新体系理论的核心假定、最新研究进展和我国关于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等进行了系统总结和评述,并就如何深化国家创新体系研究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7.
国家创新体系是从系统论视角看待技术创新的社会过程,科技社团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组成部分,在促进科技知识的生产、扩散和应用方面发挥着与其他创新行为主体不同的独特作用,中外学者对此问题都有研究。目前,此项研究呈外冷内热特点,对创新的经济学理解还很不够,对科技社团外延的界定也偏窄,国家创新体系内含的演化意义更是未受到应有的重视。  相似文献   

8.
论日本新世纪初的立国战略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新世纪以来,面对国内外环境的新变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课题,日本政府先后提出了一系列经济发展战略,形成了以科学技术创造立国为中心的立国战略体系.其形成,标志着日本政府明确了战略方向和战略重点,形成了基本指导方针和政策体系,对新世纪日本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与此同时,这也导致了日本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的新变化.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国家创新体系角度,对创新能力测度相关的理论基础、方法工具、科技统计调查及中国的研究与实践进行全面梳理和分析。国家创新能力测度的发展与实践表明:国家创新体系理论(NIS理论)以系统论为指导全面考察创新活动的发生机制,为准确测度国家创新能力提供了有力支撑;不同时期形成的创新能力测度方法与当时占主流地位的创新理论密切相关;当前占主导地位的测度方法可分为建模计量法、综合指标法和DEA效率评价法三类,都是以NIS理论为支撑的;规范的科技统计调查是准确测度创新能力的前提,OECD是这方面的典范,其经验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参考依据;中国学者在测度方法的探索上有诸多独到之处,但国内科技统计调查工作仍有待进一步规范。  相似文献   

10.
论国家技术创新体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章从理论上探讨了技术创新的机理及国家创新体系的结构与功能。并对我国目前技术创新进行了实证分析 ,设计了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战略架构以及运作机制 ,并从五个方面提出了体系建设与整合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窦重山 《日本研究》2010,(1):125-128
日本是漫画出版大国,随着日本经济的不景气和出版业的低迷,漫画出版业受到相应的影响.本文以集英社为例对日本漫画出版现状进行分析;同时从政府扶持、发展数字漫画、扩大产业转化几个方面考察日本漫化出版业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2.
褚凤林 《唐都学刊》2000,16(4):121-124
国有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体系的主体,但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国有商业银行远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特别是金融全球化发展趋势的需要。作者针对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机构设置、业务经营、管理手段以及金融创新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收缩管理半径,减员增效;实行本币与外币业务经营及管理一体化;强化商业银行市场营销;提高金融电子化水平,开展和完善网上银行业务;加强国有商业银行内部风险控制等有效对策,完善网上银行的运行机制,加强国有商业银行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3.
印度能源形势与发展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印度能源资源贫乏,且产能不佳,对外依赖程度越来越高,能源供求状况面临严峻挑战。本文在考察印度能源供求状况及能源外交政策的基础上,分析印度能源主要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沈阅  许巍 《日本研究》2006,(4):16-19
二战结束以后,日本对以财阀控制为主导的传统企业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并由此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它对日本经济的腾飞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随着时代的变化,其负面影响逐渐扩大,又成为日本经济陷入停滞的助力器。日本企业制度改革已势在必行。本文着重分析了现代日本企业制度的特征,并对其改革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日本高龄者医疗保险制度:现状、困境、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高龄者医疗保险制度长期以在职劳动者缴费和财政的转移支付为主要资金来源,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少子化形势的日益严峻,现行的高龄者医疗保险制度将使社会负担不断加重,因此日本开始对高龄者医疗保险制度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16.
围绕旅游目的地的研究是近些年旅游研究的热点。"旅游目的地"的概念一直在变化发展中,不同国家在其界定上也存在着差异,相应的在开发与管理上也有所不同。日本将"观光立国"作为基本国策,举全国之力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同时也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结合日本旅游目的地管理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对包括政府、民间旅游管理组织的框架体系及相应的工作和职能,进行梳理和比较,对现有管理组织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并为中国旅游管理组织构架的完善和发展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日本金融体制相异于欧美金融体制的显著特征在于其规制型金融的本质。这一体制曾经有力地促进了战后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但是,随着日本进入工业化经济的成熟阶段以及全球金融自由化浪潮的兴起,这种金融体制的内在弊端暴露得越来越显著。80年代以来政府对其进行了改革,尽管改革尚未带来经济绩效的显著提升,但其基本方向己日渐明晰,即向着减少政府直接干预、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的规则型金融体制的方向演进。  相似文献   

18.
刘红 《日本研究》2007,(3):27-32
日本于上世纪80年代推行了"渐进式"的金融体制改革,改革呈现出起步时间晚、推进速度慢以及改革不彻底等特点.其中"渐进式"金融改革最大的问题在于对政府金融监管职能调整的滞后.而政府认知的迟滞与既得利益集团的阻挠则是导致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直至90年代中期"金融大爆炸"改革的出台,金融体制改革才得以实质性推进.  相似文献   

19.
崔琰  赵精兵 《唐都学刊》2007,23(1):61-64
西安以其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在国内旅游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然而西安旅游资源也面临着空间布局和开发程度的不平衡性、利用方式不当、整体吸引力不高的困惑,在相当程度上影响本市旅游业的总收益。对此,应以旅游资源的深度有效开发为核心,充分利用现有旅游资源,开发具有独特个性的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从而推动西安市旅游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