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东坡不仅擅长文学、诗词,而且还精通医学,尤其对养生之道有独到的见解。一次,他的朋友张鹗拿着一张宣纸找东坡索墨宝,张希望他最好写一点关于养生方面的内容。苏东坡略思片刻,点点头说,“我得了古代的一个养生长寿方,这药方很简单,药只有四味,但服后效果甚著,今天就奉赠给你吧。”于是,东坡飞毫泼墨,写成四句诗:“一曰无事当以贵,二曰早寂当以富,三曰安步当以车,四曰晚食当以肉。”这哪里有什么药?张茫然不解。东坡笑着解释说,养生长寿的要诀全在这四句话里,所谓的“无事当以贵”,是指人不要把功名利禄看得太重,荣誉…  相似文献   

2.
东坡诗歌美学探幽(下)王文龙“天工与清新”:把握风格美的重要尺度鉴赏诗歌作品,东坡手中有自己的尺子。这尺子不是单一的,而在衡量作品的风格美方面最重要的只有两把:一是“天工”,一是“清新”。这样的审美标准的提出,最初见于《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  相似文献   

3.
东坡词中的时间 ,主要表现为未老时候的伤老之叹以及消解现实感的“如梦”意识。“如梦”意识在东坡词中有两种涵义 :一 ,古今如梦。由今天的眼光看历史上发生过的事件 ,感到似有还无。二 ,劳生如梦 ,以跳出人间的一种开阔眼光看自己和周遭人等的所为 ,感到恍惚虚无 ,一切现实的意义都变得微不足道。并且可以说 ,古今如梦是劳生如梦长度上的延伸。求证于其一生行为 ,以及就其至晚年还不忘谨守忠爱之份而言 ,至少可以说 ,东坡从没有试图取消人生的真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合浦东坡亭位于合浦师范学校内东坡湖的小洲之上,与不远处的一口“东坡井”遥遥相对。湖中有水,水面有荷,有燕子斜斜剪过,有蜻蜓东点西点,很容易就让人想起“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蜒在上头”的著名诗句。亭子不大,并不雄伟峻拔,但正应了那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相似文献   

5.
[话题展示]苏东坡与惠崇戏语,苏东坡说:“我看你像牛粪。”惠崇说:“我看你像如来。”苏东坡不解:这和尚怎么以德抱怨呢?问其妹苏小妹,苏小妹说:“心存牛粪,看人都如牛粪;心存如来,看人都如如来。”苏东坡顿有所悟。你认为苏东坡悟到了什么?它又对你有什  相似文献   

6.
波俏     
王太生 《社区》2014,(26):10-10
夜渎张岱的《桃庵梦忆》,里面有一段写乡贤柳敬亭说的书:“柳麻貌奇丑,然其口角波俏,眼目流利,衣服恬静。”在扬州一带的方言中,“波俏”二字,是说女孩子长得好看。柳敬亭,江湖人称“柳麻子”,张岱说他“土木形骸”,又力挺他“波俏”,乍看这段文字,很是让人忍俊不禁。  相似文献   

7.
将唐宋词分为婉约、豪放两派,始于明人张蜒.他在《诗余图谱》“凡例”之后附识日:词体大略有二:一体婉约,一体豪放.婉约者欲其词情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宏.盖亦存乎其人.如秦少游之作,多是婉约;苏子赡之作,多是豪放,大抵词作以婉约为正.放东坡称少游为“分之词手”,后山评东坡词“如教坊雷大使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这段话说明了词体的分类。各体的风格及其代表作家三个问题.后世人评东坡词受其影响极大,自此以后论词者大多认为苏词主要风格是豪放,甚至忽视了他婉约词的成就.其实,从数量上看,现存的三百四十余…  相似文献   

8.
论元祐体     
有人说东坡诗最足以代表宋诗风貌,也有人说山谷诗最足以代表宋诗特色。在我看来苏黄二体都不足以单独代表宋诗,只有包括“苏、黄、陈诸公”的“元祐体”才能代表宋诗的复杂风貌。“元祐体”的概念最早是严羽提出的。他的《沧浪诗话·诗体》从各个角度概括了历代的各种诗体,关于宋代,他说:“以时而论,则有……本朝体、元祐体、江西宗派体”;“以人而论,则有……东坡体、山谷体、后山体、王荆公体、邵康节体、陈简斋体、杨诚斋体”;他还从别的角度举到“西昆体”。对严羽所说的宋诗诸体,文学史家袭用其概念,皆  相似文献   

9.
我国是世界上养猪最早的国家。正是这样,在我国文学艺术、诗词绘画、民间习俗中,都有猪的形象。王羲之以猪来比喻书法,十分形象,“凡字,多肉少骨谓之墨猪”。陆游以诗来赞美猪:“丰岁鸡豚贱,霜天棉粟稠“。苏轼也有诗说:“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他还刨制名莱“东坡肉”,早晨起来大吃猪肉。  相似文献   

10.
苏东坡的“活法”是文化软实力中的硬货。从学术史的角度看,北宋胡宿最早提出诗学“活法”说。苏东坡的诗文集中虽未发现“活法”二字,仅在其《东坡志林》卷八里有“法活”二字,但这无碍他将胡宿提出的“活法”说扩充拓展应用到极致。“活法”说的提出,为中国诗歌由“唐音”向“宋调”的转变奠定了理论基础。今天,对“活法”说,应该放置到更广阔的空间、更大的传统文化格局下重新审视。“一滴水可以见太阳”,“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如何因“活”而“活”,是人类文化史上经久不衰的命题。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的根和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传承文化文明,要注意大众与小众、专业与现实、话语表达等关系,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11.
苏轼有才、有识、有胆。黄庭坚说:“东坡文章妙天下,其短处在好骂。”(《豫章黄先生文集》卷19 《答洪驹父书》)曾敏行说:“东坡多雅谑。”(《独醒杂志》)苏辙说,苏轼作诗为文“托事以讽,庶几有补于国。”确实,苏轼的诗文多有寓讽于骂或谑的。“骂”、“谑”、“讽”是苏轼诗文战斗性的统一内涵,也是苏轼诗文的艺术特色之一。  相似文献   

12.
孟子思想系统中的“心”是主体与本体的合一,其展开自身意义的活动就是“尽心”的实践——即由德行彰显德性的主体活动。“尽心”的主旨有二:一是人心对天人关系的自觉,二是对自我本心的自觉。正因为如此,孟子的“尽心”说为我们现在所普遍关注的自我实现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一课题提供了不可多得的传统资源。  相似文献   

13.
宋人王明清的《挥尘录》及《宋人轶事汇编》均载:高俅,本为东坡的一个小文书,笔札颇工。东坡从翰苑出帅中山外任,把高俅留给曾布(文肃),曾布属员已满,东坡又将高俅转送给王晋卿。元符年间,王晋卿但任枢密都承旨,于是,宋哲宗的弟弟赵佶与王晋卿有了较多的交往。一次,二人在殿庭值班,邂逅相遇,赵佶向王晋卿借刮鬓刀,用过非常满意。  相似文献   

14.
在古汉语中,“三”常被用来表示多数,这点自清人汪中首倡以来,已无人怀疑,后人甚而进一步确认“三”的倍数亦可表示多数。“三”为什么会被用来表示多数,是一种怎样的文化心态,又产生在什么时候,近代及当今学者作过许多有益的探讨。大致有如下几种说法:一、三进位说。认为三进位“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习惯,在世界文化史上表现的一种独特风格。”“’二、极限说。田少林认为“社会学家言原始仅识三数。””’“三”是数的极限,所以用“三”表示多数。三、括约观念说。樊沙认为:“‘民间大众对于繁多的数目,大概有几种括约的观念…  相似文献   

15.
《阅读与作文》2007,(5):14-14
“三人成虎”出自史书《韩非子》,用来比喻谣言或讹传广为散播,就会使人相信。据记载,庞恭和太子一起到邯郸做人质,庞恭深知许多大臣嫉妒自己的才能,一心想要排挤他,在临行前,他对魏王说:“一个人说城里有虎您信吗?”魏王说:“不信。”“两个说呢?”魏王说:“不信。”庞恭接着问:“那么三人说有呢?”魏王说:“信。”城里本没有虎,但三个人都说有虎,听的人也就信以为真了。这故事发生在古代,当时封建统治为维护自己的权益往往听信谗言,不能明辨是非,以致残害忠良。然而,“三人成虎”的故事在当今社会不也是屡见不鲜吗?[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艾里香 《社区》2008,(32):58-58
苏东坡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成就了文学史上美好的佳话。为什么苏东坡能有如此大的成就?为什么他能真正堪当“不朽”二字?莫砺锋教授在其新书《漫话东坡》(凤凰出版社2008年7月版)中,对此有详细的解读。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从不同的侧面,把一个多才多艺、旷达率真、诙谐幽默的苏东坡形象展现在世人眼前。  相似文献   

17.
南宋人汪莘《方壶词自序》说:“唐宋以来,词人多矣……,余于词所喜爱者三人焉。盖东坡而一变,其豪妙之气,隐隐然流出于言外,天然绝世,不假振作;二变为朱希真,多尘外之想,虽杂以微尘,而清气自不可没;三变而为辛稼轩,乃写其胸中事,尤好称渊明,此词之三变”。宋词“三变说”,虽只是一家之言,但说出了朱词的两个特征,一是“尘外之  相似文献   

18.
当东坡当年与客同游金山,随着“我欲乘风归去”的吟唱而欣然起舞于“妙高台”上,并顾客自诩为“此便是神仙矣”之时,他大概怎么也不会想到九百年后的今天,会有人将其“归去”之意归之于想回京做官的吧?“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东坡在这里要表达什么?人说“写思君”,“言不知现在朝廷如何,本想回京,又恐受到谗毁陷害。”还有说得更具体的,认为这几句表明“他虽身在地方,却时时心在朝廷,关心着‘天上宫阙’的情况。”并引证分析道:“据说神宗读到‘琼楼玉宇’二句感叹道:‘苏轼终是爱君。’(《坡  相似文献   

19.
我认为“炎黄子孙”一说不妥,“黄炎子孙”或“黄帝子孙”一说更为恰当。“炎黄子孙”一说始于何时,有何依据,我无资料。“炎黄子孙”说法的理由,我曾得到过“黑龙江省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的复信指教,主要有两点:一是炎帝出生在前,黄帝在后,他们不是同一时代人,...  相似文献   

20.
燕归来     
莲叶雨,蓼花风。秋恨几枝红。远烟收尽水溶溶,飞雁碧云中。衷肠事,鱼笺字。情绪年年相似。凭高双袖晚寒浓,人在月桥东。这是一首怀人词。词的上片写景言恨而暗寓怀人。首二句“莲叶雨,蓼花风”写景,意思是说:池塘里的莲叶和蓼花在风雨中摇曳。词中的“雨”和“风”互文见义。接上来第三句“秋根几枝红”。秋季,是肃杀的季节,所以词人说:我真怨恨秋天,原来满塘竟相吐艳的莲花、蓼花,现在只剩下几枝零零落落的红花了。歇拍二句“远烟收尽水溶溶,飞雁碧云中”写飞雁,暗寓怀人之意,意思是说:只见那宽广的池塘水面上已散尽了烟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