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传媒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相对于传统电视科普节目越来越遭到大众化娱乐节目挤压,媒体不能因利益驱使而失去应有的正义,公平和公信力。电视养生类节目须自觉传播积极、健康、有益的信息、自觉抵制消极、不健康的内容,这是电视媒体不容忽视的一项社会责任。同时养生类节目绝不能功利性太强,要以提高大众健康水平为己任,让广大受众全面掌握基本常识,树立文化品质,打造受众喜爱的精品节目。  相似文献   

2.
《诗经》时代中原各诸侯国的地理位置及诗中所咏风物多数在目前尚存遗迹。《诗经》中作于中原之诗的文化内容,主要是:对祖先神灵崇拜的宗教文化;重视婚爱的民俗文化;追求人体美的文化心理。研究《诗经》时代中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重新认识文化的延续性;有助于明确认识地理环境与文化产生、发展的关系;有助于加深对中原文化乃至我国民族文化特点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在乔伊斯看来,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那些生活在殖民文化语境下的爱尔兰芸芸众生无论如何都无法摆脱生存的困境,他们都患上了一种精神“瘫痪”的痼疾.因此,用文学的形式来揭露这种痼疾,把国人从麻木不仁中唤醒,便成为了他的艺术使命和道德担当.其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中的《姐妹》和《圣恩》揭示的就是爱尔兰民族文化心理的瘫痪.乔伊斯对这种瘫痪的现状有着深深的焦虑,而这种焦虑,又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文化根由,在本质上是一种文化焦虑.  相似文献   

4.
晚明文震亨的《长物志》和清初李渔的《闲情偶寄》是两部被园林学界公认的中国古代造园著作。《长物志》和《闲情偶寄》代表了明清园林文化发展过程的两个阶段,两者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并反映出一种动向。首先,两部著作都鲜明体现了明清园林文化中的“器物关注”特征,只是在两者之间又呈现不同的阶段性特点。其次,这两部著作的先后问世反映了明清园林文化理论发展的两个阶段:总结和创新,并且从《长物志》到《闲情偶寄》,园林文化领域中审美话语权的归属趋向又发生明显的转变,即从一元向多元扩散。  相似文献   

5.
20世纪90年代,对于中国当代文学来说,是属于散文的年代.余秋雨利用其学者身份一路且行且写.在他的纵横想象中,一种新的散文体式--大文化散文也应运而生.然而,由他所开创的"大文化散文"也对其创作形成了制约而难以突围.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的经典著作《实践论》和《矛盾论》对于在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理解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从实践的角度而言,实践的现实需要是区别传统文化中精华与糟粕的根本标准,传统文化不存在抽象意义上的好与坏,也只有在实践过程中,才能建构起文化自觉前提下的“文化免疫”。从矛盾的角度而言,应辩证把握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对立统一关系,统一性是矛盾主要方面,对立性是矛盾次要方面。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应努力超越中国传统文化自身的“特殊性”界限,建构具有世界“普遍性”意义的新生活样态,以此来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时代“在场”。  相似文献   

7.
从《父与子》看屠格涅夫的文化理想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父与子》所蕴涵的是一场文化冲突 ,在冲突中无论是贵族文化还是平民文化 ,都暴露出了各自的优点和不足。作家在对文化的批判中 ,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理想  相似文献   

8.
《益闻录》是天主教华人传教士李杕主编的第一份中文刊物。从1879年创刊至1911年停刊,《益闻录》刊登了大量与建筑相关的新闻,为我们了解百年前的建筑活动提供了独特的视角。本文即以第1至1172期《益闻录》中与建筑相关的文本为素材,汇总得出1879至1891年间《益闻录》视角下建筑领域的概况以及《益闻录》对建筑方面报道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男权主义对封建家文化的产生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白鹿原》中的"安土重迁"思想和"忠孝"观念都与之相关。对男权制度的建立和巩固起着重要作用的"孝"与"多子多福"的观念在小说中也有明显体现。  相似文献   

10.
林语堂身处中国文化变革的交替时期,20世纪30年代起从“译入”转向“译出”标志其文化身份的转向。通过“译入”,引进和吸纳各种各样的西方文化,实现对现代性文化认同建构;通过“译出”,评介和传播中国智慧,寻求民族文化认同的同时并建构自我的文化身份。林语堂以翻译《浮生六记》这部中国传统文学作品为开端,进行文化身份建构以实现双向认同。因此,研究《浮生六记》翻译的跨文化动因,有助于我们探究译者诉诸的文学相关功能及推崇的文学理想形式,了解译者主体与历史文化、社会现实之互动。  相似文献   

11.
12.
《世说新语》集中反映了对东汉至魏晋时期名士行为、举止等风貌的品评。这种人物品评的行为其实肇端于东汉时期的人物荐举和鉴评,而推动人物品评的杰出人物多为天中汝颖士人。淮河流域特别是淮河中上游的天中地区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该地区的士人在汉代特别是东汉十分活跃,他们有着高尚的品格和卓越的风范,其言行举止垂范着天下士人,形成独特的天中士人文化。《世说新语》上中篇的正面描写中,充满天中士人的情操和意趣。魏晋风流是天中士人文化的延续和转变,这些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历史上继春秋战国之后的又一次思想解放和舆论兴旺。  相似文献   

13.
张爱玲的散文集《流言》对于我们理解她的文化选择很有帮助 ,从中可以看到张爱玲以超然和平静的心看待她少年时的遭际。她的人生观是消极的 ,然而她尽可能地享受人生。身受中西文化熏陶的她特别关注市民阶层 ,她追求“和谐” ,创作出一种真正接近市民生活的作品 ,在现代文学史上有其特殊地位。  相似文献   

14.
清初余怀的《板桥杂记》是一部追思文人浪漫风流、记述青楼文化的笔记小说。作者大力铺写明季江南青楼生活的繁盛与优美,但在全心全意追叙旧事、体贴入微的揭示中蕴含着强烈的文化失落与文化创痛,体现出明遗民文化心理的连续性。  相似文献   

15.
从弗美尔(Verm eer)和诺德(Nord)的翻译目的论角度出发,结合中西方文化的差异,通过分析林语堂翻译《浮生六记》的具体目的,论证、阐述了林氏译文中的精妙之处和灵活手段。并得出结论:从事翻译应从翻译的目的出发,须考虑文化差异、读者需求等方面因素,其标准不尽为传统的翻译标准。  相似文献   

16.
巫文化是<诗经·陈风>最为鲜明的主题.这一风俗应当来源于上古先民求雨活动的变异.求雨的实用功能在这个时期已经衰退,而给男女自由结合提供了极好的平台.有人认为<陈风>的巫文化的特点在于周陈时期"大姬"的影响和南方楚文化的熏陶.这一观点值得商榷,我们认为原因有二:一是陈地本就有着丰富的巫文化传统,二是商文明的浸染,使陈诗体现出强烈的巫的色彩.  相似文献   

17.
我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文化意象丰富,要求译者具有深刻的文化意识。文章从译者不同的翻译风格着手,对比分析了杨完益和大卫·霍克思的两个英译本对文化意象的不同处理。杨宪益采取异化的翻译策略,尽量保留原语中的文化意象,霍克斯采取归化的翻译策略,可读性强,但影响了文化意象的传递。  相似文献   

18.
巫文化是《诗经.陈风》最为鲜明的主题。这一风俗应当来源于上古先民求雨活动的变异。求雨的实用功能在这个时期已经衰退,而给男女自由结合提供了极好的平台。有人认为《陈风》的巫文化的特点在于周陈时期"大姬"的影响和南方楚文化的熏陶。这一观点值得商榷,我们认为原因有二:一是陈地本就有着丰富的巫文化传统,二是商文明的浸染,使陈诗体现出强烈的巫的色彩。  相似文献   

19.
《亚洲学术杂志》是1921年秋成立于上海、由一群遗民在讲学研究组织“亚洲学术研究会”基础上创办的一个学术刊物,该会及刊物立足于“亚洲学术与世道人心有极大关系”之主旨,极力宣传亚洲旧有学术,杂志的出版在学人阶层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和共鸣,同时也引起了部分人士的争议。从文化思想倾向看,杂志肯认中国的伦理道德和中国文化精神,批判西方文化、称颂东方文化,反对机会主义新思潮、批判新文化运动,呈现出浓厚的文化保守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20.
《诗经》中的青铜器不仅种类多样,而且都有着特定的礼仪和规范.从周人对于青铜器的各种不同使用方式,可以看出青铜器承载着周人独特的文化认同,体现为对礼乐制度严谨认真的遵守和实行,自我群体意识的觉醒,从而唤起对祖先的共同认同,作为个人等级身份和政治权力的象征,这些共同构成了周民族特有的文化记忆,并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且有着深刻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