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归化和异化作为两个重要的翻译策略,在中西方漫长的翻译研究过程中经历了百年的发展与完善,从传统的直译和意译发展到现代的归化和异化.在这一过程中有关两者的争论此起彼伏.本文以《红楼梦》中诗词的翻译为文本来解读其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目的在于说明归化和异化在翻译中是必不可少、相辅相成的关系.它们为翻译的研究和文学作品的分析提供了一个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2.
邱进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08,27(5):77-79,106
文章探讨了霍克斯翻译<红楼梦>时采用异化译法(这是不同于其基本翻译策略的反向译法)的场合和条件,并对这些例句进行了分类和归纳.这一研究表明,霍克斯在翻译过程中并非只运用归化手法,还在译本中灵活运用了异化手法.就单个译本而言,异化或归化都不可能是唯一的翻译策略,二者往往交织在一起,互为补充,各显优势. 相似文献
3.
QIU Jin 《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文章探讨了霍克斯翻译《红楼梦》时采用异化译法(这是不同于其基本翻译策略的反向译法)的场合和条件,并对这些例句进行了分类和归纳。这一研究表明,霍克斯在翻译过程中并非只运用归化手法,还在译本中灵活运用了异化手法。就单个译本而言,异化或归化都不可能是唯一的翻译策略,二者往往交织在一起,互为补充,各显优势。 相似文献
4.
刘金保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2):91-94
文章探讨了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问题,认为归化与异化不仅有语言层面和文化层面之分,而且有整体策略和具体方法之别,并从以上四个方面入手,通过对《红楼梦》两个英译本的对比分析得出结论:一部成功的译作,在语言层面上,应尽量做到归化,而在文化层面上,则以异化为上策。另一方面,归化与异化作为翻译的整体策略,是译者出于不同的翻译目的和不同的读者对象而做出的一种选择,归化可方便读者阅读,异化则更有利于文化传播,两者的侧重点不同,各有所长,无所谓优劣;而作为具体方法,译者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则总是将两者结合起来,使之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5.
李玲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1,(2):119-121
杨宪益夫妇翻译的《红楼梦》,一直以来被公认是最完整地道的宏篇巨制翻译。无论是遣词造句,还是文本的文化内涵表达都是恰当和准确的。本文就杨译本《红楼梦》中的借代修辞格进行讨论,主要以韦努蒂翻译理论的归化和异化进行分析,揭示杨译本中关于借代的巧妙处理,为翻译界同仁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红楼梦》翻译与民族文化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卫强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5)
文学名著的译介是民族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之一。译介名著《红楼梦》时,中国译者杨宪益和英国译者霍克斯受各自文化的立场、地位和态度的影响,分别采用了韦努蒂所提出的"异化"和"归化"策略,使得其中的宗教、民俗、地域等中国民族文化有着不同的命运。中国翻译工作者应以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为己任,侧重于便于传播中国文化的"异化"策略。 相似文献
7.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106-120
春秋三传惟《左传》最善于礼。《左传》中记录了大量行于春秋时期的礼制实例,故前人研究先秦礼制,多将其与礼书互证。《礼记》作为三礼之一,亦包含了纷繁复杂的先秦礼制。通过对《左传》与《礼记》中礼制的合异探析及举例论证,可以帮助我们明确哪些礼制是属于春秋时期或更早之前的周礼,哪些又是随着时代发展而改变的变礼,甚至于是后儒整齐划一增饰附益的理想礼制。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乃曹雪芹的"哭泣"之作,他在小说中确为"千芳一哭,万艳同悲"之女儿们的人生悲剧而哭,而且属于感情深、哭泣痛者.但曹雪芹深以为悲痛者,又远不止女儿们的人生悲剧.曹雪芹所悲者,有身世、有家国、有人类社会,其在《红楼梦》中所再现的就是这样一个人人身陷其中而又不能自拔的悲剧.曹雪芹并没有把再现如此的悲剧为小说的宗旨,而是在探寻悲剧之因和从悲剧中走出的路子.曹雪芹以女娲所炼的补天之石为小说的引子和线索,显然是有寓意的,这一寓意中更多的是积极意义的探寻.所以,曹雪芹有孔子"挽狂澜于既倒"的使命感,《红楼梦》寓有《春秋》大义. 相似文献
9.
黄梓勇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2(2):9-19
刘向之《诗经》学家法,前人每有论及。然其论据及研究方法,均仍有可改善之处。本文从家学、异文比较、《诗》说比较三方面,考论刘向之《诗》学家法,以图全面分析刘向《诗》学家法的问题,并希望由此而于两汉《诗》学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0.
孙又文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1):74-80
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红楼梦》一经问世便引起了强烈的关注,它包括方方面面的内容,而作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书法,也被曹雪芹运用其中,充分发挥了书法的文化与交流作用。书中关于书法描写的方面很多,这些内容与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塑造密切相关。本文拟从《红楼梦》文本入手,通过对书法方面的描写进行研究,进而探讨其文化意蕴与内涵。 相似文献
11.
《红楼梦》原有"石头记"等几个题名,但最终却由"新制《红楼梦》十二支"这一歌曲意象取而代之,升格为通名。之所以如此,原因有二:一是"红楼梦"题名所从出的第五回为全书结构上之枢纽,二是"红楼梦"作为题名确有"石头记"等所不及的优点。从"红楼+梦"所包蕴的意义出发,小说展示了生命的消逝、繁华的褪尽和世事的萧条,即一切红楼事物的梦之宿命。这是小说的核心意涵,也是作者的情志所在,而皆能凝结于"红楼梦"这一题名中。 相似文献
12.
范凤仙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48-54
《红楼梦》里存在着大观园以外、大观园以及太虚幻境三个世界。这三个世界的基本特征分别是淫、情与空。这三个世界的存在与相互纠缠的种种表现暗示着贾宝玉由三个不同层面构成,表现出他在女性态度上的矛盾性与复杂性,同时也最终反映了《红楼梦》女性意识的矛盾性与复杂性。 相似文献
13.
梁归智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3(5):1-4
《红楼梦》是一个能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本旨 ,寄托中华文化之精魂的文本。《红楼梦》走向世界与世界走向《红楼梦》是一个充满辩证性和悖论性机趣的话题。“人间红学”与专业研究者、翻译者等的相对专门性的工作应该有一种“良性互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章回小说的巅峰之作,其中描述了各种类型的女性的死亡。本文着重阐释主子、奴才的自杀与自相残杀,并对其死亡原因进行初探。 相似文献
15.
陈维昭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1(1):27-33
《红楼梦》具有丰富的现代性 ,红学史描述应该关注各种研究现象的文化依据 ,揭示各种问题的学术传统、学理依据与各种流变形态 ;并对《红楼梦》的意义阐释、作者问题、版本问题等研究史各自的阶段性和主要问题进行评述。 相似文献
16.
王玉林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6(5):595-599
通过对《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本、己卯本、庚辰本、北师本、蒙府本、戚序本、甲辰本、全抄本中有关元妃省亲章节判词的考证,得出了《红楼梦》隐秘曹雪芹家族之史的结论,并指出作者的创作意图在于辩罪。 相似文献
17.
王庆云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73-78
《红楼梦》王熙凤判词中“一从二令三人木”到底为何意 ,是红学二百多年来的一大未解之谜。通观二百多年来出现的 2 8种较有代表性的说法 ,可知大多虽用功甚勤 ,却流于附会 ,繁琐考证 ,索隐猜谜 ,意欲字字坐实 ,反而愈失其真。根据《红楼梦》文本和脂批 ,可以断定 :正是已有诸说中那些看似简单浅白之“解” ,恰可符合作者原意———句中“一”“二”“三”只是序数词 ,“从”、“令”、“人木”预示凤姐人生命运的三大阶段 ,即三大转折 ;其中“人木”用的是“拆字法” ,合起来为“休” ,此与“判词”首句“凡鸟”合为“凤”一样 ,既符合谶语特点 ,得朦胧之美 ,又让人一猜即可意会。《红楼梦》毕竟是小说 ,不是谶纬猜谜之书。而既是“判词” ,则只会言之大概 ,不会指一言一事 相似文献
18.
《红楼梦》空间结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春旻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7(1):50-52
古典小说的结构偏重于时间的相续性 ,现代小说的结构则侧重于空间的广延性。《红楼梦》是古典小说 ,但在空间结构上却表现出现代小说的风范。宁荣两府处处声色货利人欲横流 ,可称之为“欲场”。大观园却不乏清纯本真相悦相爱 ,乃是一个“情场”,但是它处于“欲场”的包围和侵袭之中。不愿堕入“欲场”之中 ,惟一的选择就是逃往虚无 ,这是《红楼梦》叙事的宏观形态。大观园内部的空间差异 ,则呈现出人格象征的微观叙事形态 相似文献
19.
王志尧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4):25-28
“梦”是《红楼梦》的核心意蕴,也是宏著的重要特色.曹雪芹在书中写了大小33个梦幻,都是为表现“情味”服务的.在《红楼梦》中情与梦浑然一体,梦是情的派生物,它在讲述故事内容、推动情节发展、塑造艺术形象、刻划人物性格、拓展思想内容、深化作品主题方面发挥了其他艺术表现方法难以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李根亮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58(1):64-69
清代红楼戏是当时人们对《红楼梦》小说文本的一种独特接受形式。戏曲改编者对《红楼梦》的解读,一方面立足于对宝黛爱情故事的叙述,或宣扬情的虚幻,或表现情的和谐,或强调情的永恒的接受观念;另一方面,在改编中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表现出简单表面化、庸俗色情化的接受倾向。这种解读既有对《红楼梦》文本意义合理的接受,又有明显的误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