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震云的小说《一句顶一万句》通过对日常生活的具体描绘,追寻祖孙三代人的生活轨迹,借助朴素的日常语言,来展现平民的成长历程,还原中国人心灵的演变历程。小说由上下两部分构成,上半部"出延津记",是杨百顺的历史;下半部回"延津记",是牛爱国的历史。破碎的、烦恼的个人历史代替了大历史,刘震云有意破除了原乡的神话,有意地偏离宏大历史的叙述,写近百年间中国平民生活的尴尬,传达出个人独特的民族经验。  相似文献   

2.
约翰·巴顿是一位小人物出身的平民悲剧英雄,不断加深的悲惨经历使得故事情节更加复杂,矛盾不断升级,约翰·巴顿对厂主儿子的谋杀构成故事的高潮。巴顿身上体现了古希腊悲剧英雄的高贵精神和善良品德。  相似文献   

3.
美国非裔作家托尼·莫里森以她丰富的想像力创造了一个富有感染力的小说世界.在优美动人的语言和貌似繁复零乱的叙事的掩盖下,莫里森的小说世界借以打动读者的本质内容还是对人的悲剧处境和寻求自我的努力的描写.她从摹写同胞们的悲剧生态入手来反思历史,揭露历史的残酷和不合理,然后又走入现实,在宿命论和神秘力量之外发现本民族新的生存内涵和生存意义.由于这一点既与悲剧文学传统息息相关又和现代文化大背景所体现的迷茫和探索的主题相契合,所以使小说表现出强烈的现代悲剧精神,达到了艺术幻想和哲学思辨融于一体的境界.  相似文献   

4.
论海明威的小说悲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明威作为一个悲剧小说家,这一身份不论是从以往论者的评价中,还是从其自身的作品中,都可以得到确认。从荷马时代至今,悲剧形式不断有变化,悲剧因素成了一种观察历史的方法。海明威的小说悲剧大体可分为五类:身心受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伤残或亲人死亡的悲剧,受到厄运打击的悲剧,大萧条背景下民不聊生、铤而走险的悲剧,为正义事业献身的悲剧,与大自然顽强拼搏失败的悲剧。海明威的小说悲剧写的都是现代西方社会中普通人遭遇的不幸,这与他的悲剧意识的发展变化是分不开的。其悲剧意识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反思,对大萧条现实的反思,对世界危机的思考,以及对战后重建时期的期待。海明威从古典悲剧里吸取了有益的东西,融入自己创新的元素,创作了从内容到形式焕然一新的现代悲剧,在这个意义上说,他开创了美国的新现代悲剧。  相似文献   

5.
古希腊悲剧是一种将命运的残酷、人生的悲惨展示给人看的文学样式。关于悲剧快感的形成历来很受关注。本文以名剧《俄狄浦斯王》为例,力图在前人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悲剧力量"假说。通过分析"悲剧力量"从观众内心积蓄到反作用于观众而爆发,再完成使观众情绪由痛感到快感的转化的其运行机制,得出"悲剧力量"是悲剧快感的内核的结论。并且"悲剧力量"的发生和转化机制都经历了一个"我—人—我"的过程,这指向了"认识你自己"的古希腊经典命题。  相似文献   

6.
《寒夜》是巴金的代表作之一。这是一部社会悲剧小说 ,小说的背景首先奠定了作品的悲剧性 ;小说的主要人物汪文宣就是一个悲剧人物 ,其悲剧性格主要体现为情与理的冲突和希望与现实的落差 ;而汪母和曾树生的婆媳矛盾 ,其根源在于新旧文化的冲突 ,属于文化悲剧的范畴  相似文献   

7.
刘震云的小说《一句顶一万句》反映了千百年来被人忽视的"中国式孤独",文章试图通过作家的创作个性以及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特点总结出刘震云笔下"中国式孤独"的基本内涵。结合小说文本分析"中国式孤独"的文本表现、形成原因和研究意义,以期对国民精神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樊粹庭先生的悲剧创作不仅延续了中国古典悲剧的传统,从小人物身上寻找悲剧根源,揭露社会黑暗,针砭时弊,并大胆将西方悲剧理念运用到编创的戏码中,打破了明传奇中"大团圆"的结局模式,顺从人物性格采用一悲到底的形式。其经典悲剧贴近时代,悲而不凄,在特殊的历史时期起到鼓舞民众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骆驼祥子》:承认的悲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社会历史的角度来说,《骆驼祥子》可以被称为"社会悲剧"、"性格悲剧"。但是从人物自身内在的精神—心理结构而言,《骆驼祥子》更应该被认为是"承认的悲剧"。文章通过对小说两个主人公祥子、虎妞悲剧成因的具体分析,阐明了这一结论。它有助于我们转换视野,从一个更隐秘而内在的角度重新认识《骆驼祥子》。  相似文献   

10.
托马斯·哈代的小说具有震撼人心的悲剧力量。其小说的悲剧美在一定程度上来源于哈代本人对于悲剧创作手法的自觉运用。文章分析了哈代小说中的多种悲剧创作手法,对哈代小说的悲剧美作了一次新的解读。  相似文献   

11.
鲁迅以其短篇小说为中国新文学贡献了最初、最深沉的悲剧,其悲剧观念和美学特征都具有强烈的现代意义。文章通过对其短篇小说的艺术特征与思想内涵的分析,探究了其悲剧艺术的三重内涵。即其打破"大团圆"模式的艺术层面、揭露"吃人"社会的现实悲剧,以及用悲剧的质询与控诉精神带来的灵魂震动与精神革命。可以说,鲁迅小说的悲剧是包涵了艺术、现实、哲学三重内涵的悲剧艺术。  相似文献   

12.
《水浒传》“逼上梁山”之前的林冲故事,着力塑造了一个平民化的林冲形象。经过“风雪山神庙”,林冲才完成了从平民到英雄的人生捩变。从平民悲剧到英雄悲剧,林冲是一百零八人中唯一有性格发展史的英雄。林冲平民化性格的成因,在于宋元社会平民社会之性质,《水浒传》乃宋元市民文艺之成果。而平民化是宋元社会民众的常态,也是梁山好汉的常态。这种理解关系到《水浒传》人物形象乃至小说基本性质,涉及《水浒传》接受史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3.
托尼·莫里森的新作《慈悲》再现了1680年前后北美殖民地初期美洲大陆居民生活的历史画卷。与此同时,作品也向读者揭示了女性如何在蛮荒环境中努力寻找自己的价值与立足点以及女性群体的悲惨遭遇。从某种程度上说,《慈悲》正是一部女性构建自我意识的悲剧史。文章展示了小说中四位女性——丽贝卡、莉娜、"莎罗"、弗洛伦斯构建自我意识的悲剧历程,挖掘了女性在构建自我意识过程中的弱点,探讨了女性找到自我的真正方法。  相似文献   

14.
鲁迅小说的悲剧特色,主要是重视从小人物的普通、日常生活中去寻找悲剧艺术的主题,描写“极平常的”、“几乎无事”的悲剧;在揭示人物的悲剧根源时,不仅深刻地挖掘了悲剧产生的社会根源,而且还揭示了悲剧主人公自身思想、性格的悲剧;寓悲于喜、悲喜交融的手法,极大地提高了作品的情绪感染力  相似文献   

15.
开启一种本源性的诗思关系——论早期尼采的悲剧文化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期尼采对希腊悲剧时代的文化状态作了大量的讨论.与通常关于前苏格拉底时期"哲学与诗歌"之争的解释不同,尼采关注的是希腊"悲剧艺术"和"悲剧哲学"的特性,意在探索一种本源性的艺术-哲学、诗-思关系,从而为"知识冲动"失去控制的现代文化寻找一个救治方案.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中国美术弥漫着"悲剧意识"与"悲剧精神".从"革命悲剧"到"悲情悲剧"、从一元化崇高悲剧到多元悲剧形态,中国当代美术的悲剧性呈现了一个从独白到缩减,再到衰竭的弧线式下降状态.中国当代艺术最值得关注的,仍然是后悲剧时代的人文书写问题.人类的存在状况永远存在着多元价值的悲剧性冲突,如何图绘与表征这些冲突则是艺术一项挥之不去的使命.  相似文献   

17.
鲁迅是能稔熟地运用各种现代小说艺术手段的中国现代作家。在他的小说中成功的运用悲剧艺术、喜剧艺术、意识流、象征等艺术手段,表现现代中国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特征,表达他启蒙的文学主张。他运用命运悲剧、性格悲剧、社会悲剧艺术手段,展示了传统文化支配下中国人无法逃遁的悲剧命运,对改造"国民性"寄予了深切的希望。  相似文献   

18.
张爱玲的小说以悲剧故事见长,而"苍凉"是其悲剧叙事风格的内核。文章以具体分析她的长篇小说《半生缘》为基础,借鉴小说叙事学及有关悲剧美学思想,发掘作者独特的叙事技巧,从而展示张爱玲精到巧妙地处理内容与形式之间关系的才能,达到她对"苍凉"意味的永恒追求。  相似文献   

19.
《一句顶一万句》具有鲜明的叙事特色,在语言、形式、结构、故事等方面我们都看到了刘震云对叙事可能的娴熟把控和大胆尝试.叙事策略的不寻常是服务于小说的主旨表达的,而《一句顶一万句》更达到了形式与意味的高度融合.文章从叙事时间切入,分两个部分:时序的繁茂化及时限的还原性,探讨了文本形式与主旨意味的互动关系,或能为《一句顶一万句》的叙事研究提供新的着力点和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20.
方方小说中的爱情书写大多是悲剧,且悲剧之中蕴藏着诗意之美。散文化叙事、对意境的追求与营造以及语言的诗歌化表现等无不体现出方方对爱情悲剧的诗意化阐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