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文章描述了湘西保靖丰宏、棉花旗和古丈双溪河沿岸村落的土家族苗族相互转化的现象,并从民族政策、文化互动和族际通婚等几个角度分析了转化的原因。苗族土家化与土家族苗化反映了湘西各族群既合作又竞争的复杂族群关系,也体现了族群认同的多重性。 相似文献
3.
李然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9(2)
湘西土家族、苗族、汉族交错杂居,生计类型日渐趋同,民族通婚范围的扩大,现代交通、通讯、传媒的发展,国家政策的积极引导是民族文化互动的条件.民族文化互动主要表现为民族节日的交汇、墟场中的文化流通、语言文字在交流中传播、民间宗教信仰的交互.在民族文化互动过程中,文化的共性与多元并存,形成各民族共享的湘西地域文化;文化互动的模式具有民间自发和国家主导相结合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5.
杜成材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8(3):51-55
改土归流在明代永乐年间即已开始,但这时是一种被动举措。清雍正年间,中央政府对西南民族地区的改土归流大规模进行,湘西土家族苗族地区的改土归流在雍正朝初期先后结束。湘西土家族苗族地区的改土归流在经济方式、文化模式、社会变迁和族际关系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凸现了两个族群的社会特征。 相似文献
6.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3):51-58
舞蹈艺术是承载文化基因的“能指”,文化内涵是艺术符号的“所指”。湘西苗族接龙舞缘起于接龙祭祀活动,亦缘起于对生命的维护和延续。接龙舞中的崇生意识塑造于山地与农耕文明交织的地缘环境,强化于苗民对龙神与巫傩的信仰仪式,表现出与自然万物共生的泛生命观内涵。 相似文献
7.
晁天义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5(1):77-80
“巫术时代论”是 19世纪后期西方人类学古典进化论者关于巫术起源、发展规则的一个错误假设 ,该理论认为 :所有人类社会的历史都要依次经历三个智力演化阶段 ,即“巫术时代”、“宗教时代”以及“科学时代” ;巫术必须而且仅仅产生于“巫术时代” ,有史以来的诸多巫术现象则统属史前遗留。 2 0世纪 30年代以来 ,这一错误理论传入中国并开始广泛蔓延 ,近年来尤呈愈演愈烈之势。重新审视学术史上这一“公案” ,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 ,对于严格学术规范、推进巫术文化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李然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11,(3):63-67
通过调查三个湘西土家族、苗族杂居的集镇和村落族际通婚情况,从族群选择、地区选择和人口规模等方面对族际通婚的基本情况进行了分析,考察了政府政策和公众态度对族际通婚的影响.土家族苗族的族际通婚及其文化互动有助于保持和改善湘西和谐的族群关系. 相似文献
9.
乐之乐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4,(5)
湘西腊尔山台地苗族民歌,因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呈现出有别于其他地区苗族民歌的艺术特征.因此,确立区域文化空间,发挥民众主体和传承人核心作用对其进行“活态”保护是关键.从文化生态学的视角来看,应利用地域文化空间,进行活态传承保护;发挥苗族主体作用,有效利用资源传承;重视传承核心主体,疏通传承保护渠道;施行多样保护措施,促进文化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郑英杰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9(1):50-52
湘西土家族的蛮悍精神,表现为不信邪的民族性格,服软不服硬的英雄本色和不服输的顽强意志。这种变悍精神,是古代巴文化崇虎尚武基因的传承,也是湘西山重水复自然环境的铸造。 相似文献
11.
试论湘西苗族婚恋自由的相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金泉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1,1(4):95-97
介绍了古今文人学者对湘西苗族青年婚恋自由的种种描述,重点论证了这种婚恋自由的相对性,指出这种自由其实是表面的、相对的、有条件的自由.因为这种自由要受到宗族、通婚圈的限制,受到父母、叔伯、兄长的干预,受到舅表优先的限制和习惯势力的影响,受到男方财力等经济因素的困扰,以及族际通婚的种种制约,所以说,湘西苗族青年男女间的婚恋自由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是与同一地区的汉族及土家族相比较而言的,绝对的自由是没有的,"奔婚"现象至今存在也说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2.
瞿州莲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1(2):96-99
湘西各民族都有自己传统的社区组织,如湘西的瞿氏家族是一个规模适中的土家族家族。从瞿氏家族结构的现状来看,既有其积极的一面, 又有消极的一面,因此, 必须因势利导, 趋利避弊,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海热提江&#;乌斯曼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4(6):89-92
罗布淖尔人之中保存了多种古代民间习俗和民间信仰。罗布淖尔人至今尚存的有关雅答巫术的歌谣是非常珍贵的民俗学资料。它表明该地区存在雅答巫术的习俗,根据这一事实,可以推测雅答巫术最早应起源于西域古老的居民之中。 相似文献
14.
巫术作为一种社会现象 ,在历史上曾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 ,如可以增强人类控制客观世界的意识 ,扩展人类控制客观世界的领域 ,增强人类战胜敌手的信心 ,此外还具有组织作用、道德教化作用、精神安慰作用、交流娱乐作用等。但一方面由于巫术的荒谬性 ,巫术一再失败 ,使人们对它失去了信心 ;另一方面 ,巫术的抽象功能被后来发展起来的宗教所代替 ,实用功能被科学所代替 ,因而 ,巫术在主流文化中的历史作用已经终结 ,但仍在文化的细枝末节中广泛存在着 相似文献
15.
湘西苗族鼓舞集鼓乐、舞蹈、表演于一体,是湘西苗族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活动中为适应大自然和社会环境而长期凝练出来的文化产物。从鼓舞的起源、载体变迁、内容与形式的演绎流变等方面多角度审视湘西这一独特的舞蹈艺术,其表达的原始族群精神、族群生存智慧和宗教观念、文化赋义和艺术韵意等,较典型地揭示了湘西苗族丰富而深刻的民族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6.
巫术的历史作用及其终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巫术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在历史上曾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如可以增强人类控制客观世界的意识,扩展人类控制客观世界的领域,增强人类战胜敌手的信心,此外还具有组织作用、道德教化作用、精神安慰作用、交流娱乐作用等.但一方面由于巫术的荒谬性,巫术一再失败,使人们对它失去了信心;另一方面,巫术的抽象功能被后来发展起来的宗教所代替,实用功能被科学所代替,因而,巫术在主流文化中的历史作用已经终结,但仍在文化的细枝末节中广泛存在着. 相似文献
18.
通过时湘西南苗族平话词汇变异的社会语言学调查发现:年龄是制约湘西南苗族平话词汇变异的最重要的社会因素,也是导致词汇丢失、引发语言结构衰退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张强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3(4):61-63
中国是一个农业古国,以农为本,农业与降雨有密切的联系,因此,自古以来,求雨巫术便是农业巫术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龙自古被认为能够兴云布雨,从而成为求雨巫术中的主角。"以龙求雨"巫术主要有两种形式:以龙形求雨、逼龙降雨。 相似文献
20.
民族文化的多元互动——永顺县苗寨、双凤、儒家三村民俗调查所见所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小进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21(4):44-47
本文描述了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县苗寨、双凤、儒家三村的民族风俗,从血缘和地缘、三元的文化互动、语言和婚姻、祖先崇拜四个方面分析了民族文化变迁与转化的情况。作者认为,在民族文化的多元互动中,语言、服饰、岁时等都可以改变,甚至外来的一些信仰也可以渗透、吸收,但最深固难徒的是祖先崇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