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粮食购销体制直接关系到粮食的正常生产、合理消费和国家的财政负担。但随着近十年来粮食产量的迅速增长和国民经济的蓬勃发展,产品经济模式下的粮食购销体制所潜藏的矛盾日益明显地暴露出来。同时,由于对我国粮食产需、购销的实际状况缺乏正确的。总体判断,在粮食购销体制改革上总是步履艰难,不易到位。进一步改革现行粮食购销体制已经成  相似文献   

2.
我国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结构与布局的不合理,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布局与结构,必须来一个战略性调整。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特殊性质,使得它有可能成为国家粮食宏观调控的主要力量。由此决定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战略性调整,必须遵循“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以达到增强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宏观控制力。  相似文献   

3.
本文就今后我国粮食购销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进行了探讨。作者认为,改革的目标应是,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建立主要由市场调节的粮食购销体制  相似文献   

4.
通过分析现行粮食流通体制的主要内容 ,即粮食购销体制、粮食经营管理体制和粮食宏观调控体制 ,指出粮食流通体制中存在的缺陷和矛盾 ,相应地提出 4条措施 :(1 )统一认识 ,认真贯彻落实粮改精神 ;(2 )完善粮食购销制度 ,把保护价建立在市场调节机制基础上 ;(3)加快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步伐 ;(4)完善粮食宏观调控机制 ,积极推进粮改  相似文献   

5.
2001年3月以来,我国粮食主销区相继取消粮食定购任务,粮食购销价格全面放开。就其内容而言,此次改革是中国粮食流通制度变迁中具有真正意义的市场化改革。虽然粮食主产区仍保留定购任务,但主销区的市场化改革必将对主产区原有的粮食产销模式产生深远的影响。一、粮食购销市场化的政策机制 自1992年我国提出“粮食商品化、经营市场化” 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方向以来,粮食购销体制开始由“双轨制”向“布场化”转轨。20世纪90年代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虽然对保护粮农利益、搞活粮食流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却也伴随着“卖粮难”、“地区封锁”、“打白条”、“压级压价”、“拒  相似文献   

6.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棉花购销体制通过阶段性改革,不断完善和创新。但是随着棉花市场全球化的发展,兵团棉花购销体制存在的问题日趋明显,已经威胁到了兵团棉花产业(兵团棉花产量占我国总产的1/4)的安全。该文运用相关制度经济学理论,对兵团棉花购销体制改革过程中的政策演变进行分析,重点对各购销主体间的委托代理关系进行博弈论证,最后提出:兵团农业经营制度改革和购销市场竞争结构完善,是兵团棉花购销体制改革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7.
2004年,我国全面放开粮食市场和收购价格,鼓励粮食经营多元主体依法入市直接从农民手中收购粮食, 实行粮食购销市场化经营。作为异军突起的私营粮商,是如何参与粮食市场流通的?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深入到黑龙江省讷河、拜泉、五常、宾县、青冈等县(市)进行了专题调研。  相似文献   

8.
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是国家粮食价格政策的主要目标,2004年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后,我国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的状况出现了较大的变化,理论和相关数据证明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后我国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问题得到较大的改善,但农民增收还不十分稳固,粮食安全还存在新的隐患。对此,一是坚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二是加强粮食主产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降低粮食生产的自然风险和生产成本;三是以推进国有粮食企业改革为契机,积极发展粮食产业化经营。  相似文献   

9.
<正> 寻求较高资源配置效率的体制模式,是中国经济改革的目的所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经济改革的根本方向。经过十多年改革开放,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粮食购销价格逐步放开,粮食商品流通市场调节比例不断扩大,“粮食商品化 经营市场化”已是太势所趋。与此同时,我国粮食市场也在发育、成长,为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最近的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这种形势下,总结回顾几年来我国粮食市场  相似文献   

10.
一、对存在问题的分析我国的粮食购销体制,30多年来一直实行“统购统销”.这一政策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曾发挥了极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我国生产力的发展,这一政策越来越表现为阻碍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成为我国财政上的一大包袱.因此,1985年党中央、国务院对粮食购销体制作了重大改革,即把长期以来实行的“统购统销”政策,改为“合同定购’.从这几年执行“合同定购”的实践看.“合同定购”这一体制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11.
粮食经营两线运行的设想杨重庆1994年5月,国务院在《关于深化粮食购销体制改革的通知》中提出了一个新的重要改革导向:在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统一领导下,粮食经营实行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经营两条线同时运行的机制,经过各级粮食部门一年多的探索和实践,虽取得了一...  相似文献   

12.
与大部分商品一样,现实中的粮食市场往往也是一个多层次的流通市场,其供求关系绝非一个简单的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单层级的市场关系,而是一个包含着生产者、消费者以及多层经销商在内的复杂的市场往来关系.基于我国现阶段粮食市场双层流通体制运作的现状与具体特征,为进一步健全与完善我国的粮食流通体制,现阶段一方面有必要打破国有粮食企业对粮食购销市场的垄断局面和以力争形成竞争、活跃的粮食流通市场;另一方面也要积极培育全国性与区域性的粮食批发市场和积极利用市场机制来配置粮食资源,大力开展省际的产销协作,鼓励产区与销区建立起长期且稳定的购销关系,支持有奈件的企业从事粮食的进出口业务.  相似文献   

13.
市场化是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总趋势.作为已经实行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的福建省,其粮食安全问题如何解决?本文旨在强调要在把握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与粮食安全内在统一的基础上,考虑粮食安全战略,并对此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农业产业化条件下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目标和方向□王哲平粮食流通作为联系生产和消费的纽带,是农业产业化的一个重要环节。我国现行的粮食购销体制,实行订购价和议购价并存的体系,订购价制度对于国家稳定粮价,保护农民利益,保证国家有足够的粮食储备,起到了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5.
<正> 今年,国务院决定提高粮食统销价格,放开工业用粮,果断地对粮食购销政策作了重大调整,它对于促进粮食生产发展,减轻国家财政负担,鼓励节约用粮、合理消费以及消除粮食商品流逋过程中的一些混乱现象,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今后的问题还很多,提高价格可以缓减多种矛盾,但只能是暂时的,现行粮食购销体制没有变,弊端没有消除,产生矛盾的基础依然存在。如果粮食的市价再次上升,怎么办?只能再次提高计划价格,而粮  相似文献   

16.
根据国务院的规定,浙江省从2001年开始率先取消粮食定购,逐步实现粮食生产、收购、销售的市场化。这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又一深化,对于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会产生深刻的影响,但同时也会带来一些新问题,需要我们作深入的调查研究。本文就近期粮食购销市场化问题进行调查所涉及到的几个问题作些探讨。一、如何运用市场机制确保粮食安全问题粮食事关国计民生,安全不容忽视。实行粮食购销市场化后,对粮食安全会有什么影响,如何稳定粮食生产和供应呢?过去的思路是依靠政府计划为主,市场调节为辅。政府通过行政手段保证粮食种植面积…  相似文献   

17.
对我国粮价调控体系的理论思考郑春风社会主义粮食市场体制目标的确立,使得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与发展的步伐明显加快。与此同时,也相应暴露出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本身急待完善的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诸如放开粮食市场后,粮食价格波动剧烈,政府应采取什么政策措施加以控...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全国绝大多数省份粮食价格已经相继放开,然而,由于粮食产品是关系国计民生特别重要的产品,因此,其价格放开以后如何进行有效的调控,便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我国传统的粮食购销体制是以国家的全面控制代替经济运行中微观主体的自我平衡机制。粮食价格变动风险的负担,大都集中在政府的身上,企业与居民均无须承受。这就谈不上粮食市场与价格风险的分散问题。随着粮食价格形成机制与作用机制的改革取得实质性的进展,粮食市场与价格风险问题,  相似文献   

19.
一、农业税制改革可与当前的粮食购销政策相结合 2000年 3月 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确定安徽为试点省,在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明年即向全国推行。新税制的推行将从根本上减轻农民过重的负担并长期稳定。但笔者认为,如果把农税改革与粮食购销政策结合起来同步进行配套的改革,还能极大地完善当前的粮食购销政策。所谓与粮食购销政策结合起来进行配套改革,就是将农业税征实,采取农民无偿交纳公粮的办法(粮钱并行),以公粮代定购,即取消粮食定购政策,在国家牢牢掌握足够的储备的前提下,…  相似文献   

20.
从2004年开始,黑龙江省全面推行以“放开粮食购销、放开粮食市场、放开粮食价格”为特征的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黑龙江省农村粮食流通体系中各主体均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但发展速度仍较慢,发展层次仍较低。加强和完善粮食流通体系界面管理是提高组织效率的重要手段,是保证粮食流通体系良性运转的关键。论文在分析了黑龙江省粮食流通体系界面构成之后,提出了界面管理中存在的政府宏观调控力度不够、中间环节冗余离散、中介组织不完善、信息交流不足等问题,据此提出了加强宏观调控、简化粮食流通界面、建设高水平中介组织、加强粮食流通信息化建设等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