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绝望深处的笑声——论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作为余华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带给人们的并不仅仅是历史的沉重和悲凉,也不仅仅是成长的恐惧和绝望,还有一幕幕滑稽与荒诞的反抗、一次次幽默与夸张的嘲解。正是这些浸满泪水的“笑声”,使它摆脱了对历史苦难的简单控诉,并呈现出“黑色幽默”的审美特质。文本分别从其精神意蕴、叙事方式以及语言等方面,分析了它所具备的黑色幽默之特征,并进而指出了这种审美追求在余华后期创作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细雨中呼喊》的叙述视角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细雨中呼喊》是凝聚了余华复杂叙事技巧的小说。小说呈现了四种叙事视角,叙事视角之间的变化和叙事视角内部的调整,对作品内容、意蕴、结构具有重要的意义,并决定了小说的叙述特征。  相似文献   

3.
那天,在电视里看到阎维文演唱的《母亲》,再次触动了我几近麻木的情感,觉得这首歌像是在替自己从内心深处呼喊着:“妈妈——”前两天,二姨从老家来看妈妈,我进家门时,她们正坐在  相似文献   

4.
两面神思维与《浮士德》辩证法思想的深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歌德的《浮士德》充满了深刻的辩证法思想。这一辩证法思想不仅仅是传统思维模式的产物,同时还是歌德在现代科学主要思维方式之一的两面神思维方式的运作下写成的。具体说来,《浮士德》中的辩证法思想,并不仅仅体现为成与毁、善与恶和爱与恨等两个不同质事物(或方面)之间的对立的统一;更重要的是它还承认成与成、毁与毁、善与善、恶与恶同质事物(或方面)之间的对立与统一的合理性。歌德的《浮士德》正是在不同质事物间矛盾对立统一的揭示中,看到了同质事物间也存在着矛盾的对立统一,因而将两种思维模式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创作了具有现代思维特色和艺术风格的艺术精品。可以说,正是两面神思维模式的运用,带来了《浮士德》辩证法思想的深化。  相似文献   

5.
欧阳祯人教授凝聚20余载之丰富经历、细腻情感及浪漫诗情创作而成的诗集《珞珈魂》于2009年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诗集包括《孤独的跋涉者》、《枫叶上的枯魂》和《珞珈魂》三个分辑。诗集侧重抒写诗人在不同人生阶段的心灵轨迹:第一辑是20世纪特殊时期的痛苦和期盼,第二辑是年轻时代低沉的爱情吟咏,第三辑是对美好人生的杂感和向往。诗集合计诗歌230余首,其中给人印象最深的当属第一辑,尤其是“站在峭崖上呼喊”的主题及相关意象。  相似文献   

6.
《大雅·既醉》以"致福"为核心的"祝嘏"文体特征,彰显其特出之仪式性。诗体结撰中之问答结构揭示了"祝"角色的复数性,"祝"在周代祭祀仪式中居沟通人神之职,其于本诗中以隐身姿态直面在场之"尔"。"尸"扮演神而未直接向祭祀者"致福",通过"祝"为"尸"代言,其"致福"内容以问答对唱之形式展开,揭示周代礼制下人神沟通之仪式搬演性。  相似文献   

7.
干宝的《搜神记》是六朝志怪小说的代表作,在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它对于后世中国文学的发展有相当大的影响。后世的《聊斋志异》与《阅微草堂笔记》都与它有着千丝万缕有关传承或发展的关系。然而基于三人不同的创作目标、体裁观点、审美想象而又使得三者存在着特殊的差异性,保有了各自鲜明的特征。本文正是以《搜神记》为代表通过对三者差异性的探讨来发掘它们各自不可替代的特征性。  相似文献   

8.
中国文化重视生养死葬,在丧葬礼仪一系列繁文缛节背后,渗透着中国人沟通人神、穿越生死两界的诗性观念.彰显出中国文化注重人文关怀和人伦温情的文化品格,同时也体现出中国人生荣死贵、生卑死贱的伦常等级观念。刘勰的《文心雕龙》秉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其中《诔碑篇》、《哀吊篇》就体现了刘勰对传统中国丧葬文化基本精神的理解,以及对悼念类文章语言形式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9.
普遍的观点认为余华的转型以《活着》为标志。但其实余华的转型要早得多,标志着这种转型的两个关键性文本是《夏季台风》和《在细雨中呼喊》,这是余华创作中的两部非常重要的作品,它们甚至是开启余华之门的两把金钥匙。其中前者是余华先锋时期"绝望与美"的集大成之作。这一部作品展示了两种确信在余华世界中的堕落。它表明余华在即将迈入"以美克服暴力"的拯救之门前抽身而去。而后者则是世界意义在余华世界里失落后,自大地上发出的第一声呼喊。这一声呼喊则直接源自于"坚韧活着"的欲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细雨中呼喊》才是余华转型后的开辟之作。  相似文献   

10.
在但丁的《神曲》中,存在着一种普遍现象,即,灵魂们具有身体的形象和特征。对此,《炼狱篇》25歌给出了一种解释,根据这种解释,灵魂在死后获得了由其周围的空气形成的新身体,灵魂通过这些身体与外界接触。但这种解释是成问题的,因为在它未曾注意到《神曲》中灵魂的"身体性"经历了一个渐变的过程。本质上,无论灵魂"身体性"还是《炼狱篇》25歌的解释,其思想来源都是《约翰福音》第六章中耶稣与犹太人的一段对话,在那里,不信神的犹太人只能看到耶稣的肉身,却看不到他的灵性。因此在《神曲》中,"像身体的灵魂"是对不信者的神学讽刺,而"身体性"的逐渐消解则是皈依的表记。  相似文献   

11.
电影《芙蓉镇》中的身体书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作为对于禁欲主义的“极左”话语进行反思的影片《芙蓉镇》,其意旨在于通过对身体及关切身体的常态生活的肯定和赞颂,来淡化和疏离政治,进而张扬人性的美善之维;但是该片对身体及其行为的处理却又延承了“极左”话语的僵化模式,涂上了浓郁的政治色彩,甚至成为新政治话语的演绎,从而影响了影片对人性的深度开掘及其审美价值的彰显。  相似文献   

12.
《存在与时间》是西方思想文化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是西方哲学史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一部著作。《存在与时间》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就和影响,首先与它处理的问题的深度、广度和现实性有关。《存在与时间》的基本问题不是人,而是一般存在的意义。《存在与时间》从表面上看是要纠正西方人在存在论问题上的根本错误,实际上却是以存在论问题为进路思考时代的问题。海德格尔在把事物是否存在的问题变成事物的意义问题的同时,也把理论问题变成了一个实践问题。当哲学的理论问题变成哲学的实践问题时,哲学也就成了我们的存在方式。《存在与时间》的一个划时代的贡献是恢复了实践哲学的基础地位,开始了哲学的实践哲学转向。  相似文献   

13.
《尚书》经典中蕴涵丰富的宗教哲学思想,文本所涉天命、鬼神、上帝、群神、神人等与"神"直接相关之思想概念与哲学范畴,是建构《尚书》"人神观"与先秦宗教神学思想体系不可或缺之内容。《尚书》文本论"神"与论"人",既弥漫着强烈的神性意识,亦具有浓厚的人文精神;所论人神关系内容,蕴含天人关系、天神关系和天祖关系,是天、神、祖、人、上帝之间立体融合。《尚书》"人神观"反映了殷周之际思想世界复杂之人神关系图景,体现了"人本"与"神本"并行发展之态势,展示了"人神同构""天民一体""神人不二"与"天人合一"之理论特征,彰显了中国古代社会以"神道设教"和"人道设教"为特质的历史文化思想面相。"神本"向"人本"转向之观点,并非完全真实反映历史发展轨迹与状态。"神本"与"人本"、"神道设教"与"人道设教"在中国历史文化进程张力中并行发展且互为补充,并成为社会稳定与人心安定的重要教化之道。  相似文献   

14.
“渔猎”是古梅山人的主要生活方式,每当狩猎时都要敬梅山神,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逐渐衍变成一种戏剧形态《和梅山》,梅山人认为《和梅山》可以敬神祈财,禳解治病,解厄消灾,保地方平安清泰。《和梅山》的搬演形式有请神、祭神、领兵与差兵,搬演内容随地域与群体生存方式的不同而变化。《和梅山》“祭”中有“戏”,“戏”中有“祭”,是原始戏剧形态的反映,它集多种艺术于一身具备广泛群众基础,它主张神人平等,突破了佛道教派神为至上的桎梏,同时使用方言土语,通俗易懂,易于接受。  相似文献   

15.
《山海经》世称奇书,在过去,它是很不容易被人理解的。因为书里记载了许多怪物,言之确凿,而又查无实据,所以太史公说:“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然而,正是在《山海经》这部奇书里所记载的种种怪物和怪神,为我们研究我国古代原始宗教中的图腾崇拜以及早期的神和早期的神话,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形象资料。  相似文献   

16.
在《老子》与性别的研究议题中,女性至上论者与无性别论者错将女性或婴儿当成身体主体。作为对"道"与圣人特质的隐喻表述,母、牝、雌、婴儿是身体意象而非身体主体。《老子》中富有主体性的人格构建是圣人,其社会性别呈现出雌雄同体的双性气质,在人人皆可成圣的境界形态中,打破生理性别的壁垒,建构双性同体的社会性别身体认同。这一《老子》性别议题的潜在意义与当代性别理论的发展遥相呼应。  相似文献   

17.
立足电影《男人河》丰富的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 ,从艺术表现内容和艺术表现方式的综合上阐述了这部影片忧郁、超越和空灵的艺术品格 ;同时 ,在影片提供的人与自然、人与神灵以及人与人的复杂话语中深入发掘了“三峡文化”的底蕴 ,发掘了这部作品在“长江电影”艺术风范的形成中的开拓意义  相似文献   

18.
由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投资拍摄、集中展现《水浒传》中“宋江杀惜”情节的影片《阎惜姣》一方面通过对阎婆惜追求真爱及其孝女形象的彰显重新塑造了这一特殊的女性人物;另一方面,影片又出色地发挥了戏曲唱段对于片中人物性格刻画的重要作用,从而既折射出上世纪六十年代的香港电影对于《水浒传》人物精神内涵的特殊理解与诠释,亦体现出戏曲元素对于古典名著改编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王夫之秉承东汉魏晋南北朝以来作为生命有机体的文体观,从"气一元论"出发,认为文章形式是太和氤氲之气孕育而生,正是因为"文"的产生,人才得以人的方式而非禽兽的方式存在。"文"揭示了人存在的样态,是人的存在的形式揭示。诗歌文体的特点是"幽明之际",它将人的存在世界从幽暗中彰显出来,即人的思想情感及种种体验能够敞亮和彰显,这正与气化万物聚散显隐之动态过程相一致。王夫之重视诗歌文体的体验性、现场性和交流性,诗召唤天、地、神、人共赴此一场域。文体形式是自足的、独立的生命有机体,它的意义在于开启一个世界,创造一种诗意境界。  相似文献   

20.
从文学价值看,《庄子》是先秦诸子散文的巅峰之作,它的哲学思想与文学特性都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广影响。但从后世文学观之,人们对《庄子》之形与神的吸取,又显然是有选择性的,陶渊明就是最具典型性的一人。他对《庄子》的承传不仅侧重于神的一面,而且在这一侧面上也表现为一种承传、突破与革新的态势。探究陶渊明诗文与《庄子》之间的这种关系,对梳理《庄子》在中国文学中的影响演变历史,有着重要与普遍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