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今日中国,拥有汽车已成为大多数城市家庭幸福生活的一种理想。在“汽车梦”的社会建构过程中,作为一种消费意识形态的汽车广告在其中起了非常大的作用。本文以《南方周末》(1998~2007)为例,对近十年的汽车广告内容进行分析。文章认为,“个体享乐性想象认同”和“社会参照性成功认同”是汽车广告用来建构“汽车梦”的两个重要的“认同策略”,其影响作用远远超过了汽车广告中的“功用策略”,对广告内容分析的结果证明了本文所提出的研究假设。文章最后对“汽车梦”为什么在近十年得到极力建构的社会根源进行了探讨,并对其所带来的潜在的社会后果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  相似文献   

2.
王洪伟 《社会》2010,30(2):215-234
通过对鄂豫两省艾滋疫情高发区“艾滋村民”抗争的考察,笔者提出了当代中国底层社会抗争的两种社会学逻辑:求助于外的“合法抗争”和求助于内的“以身抗争”,一起形成了当代中国底层社会抗争的具有解释力、却又不同逻辑的社会学分析框架。本文考察了“以身抗争”模式的形成机理和运转规则,发现中国底层农民抗争的“非政治性”、“弱组织性”和“具体利益性”取向,“有组织”的政治抗争乃至革命性转化是不太可能的。  相似文献   

3.
张江华 《社会》2010,30(5):1-24
对费孝通的“差序格局”概念,已有的研究大多从个体与不同类别的其他社会成员之间关系的差异性出发来讨论。笔者以为,类似的模型几乎可以在世界任何一个文化里找到,仅从这一视角出发肯定有所偏差。事实上,费孝通认为存在两种“社群”:由团体格局所形成的“团体”和由差序格局形成的“社会圈子”。东西方社会结构的差异不在于西方只存在“团体”,东方只存在“社会圈子”,而在于这两种“社群”在社会构成上的不同。笔者由此指出,“差序格局”的实际含义是强调由“差序”所构成的社会组织在中国社会中占据主导与支配地位。中国所谓的公共领域,实际上由私人领域扩张与转化而来,或者受到私人领域的支配,这也使得中国社会的公共性供给在相当程度上依赖并取决于处于“差序格局”中心的某个个体或某一批个体的道德性  相似文献   

4.
狄金华 《社会》2010,30(3):83-106
摘要:乡镇基层政权的运作是一个备受学术界关注的领域。本文将依据中国中部地区麦乡的田野调查资料,以麦乡“植树造林”的事件为分析 “文本”,分析在压力型体制与后税费时期,在乡镇财政紧缩的境况下,麦乡通过将常规性工作升级为中心工作,进而通过运动的方式进行中心工作的实践,以完成所规划的任务。这种“行政吸纳运动”的治理方式事实上是基层政权在专制性权力丧失、基础性权力又尚未确立、行政运作缺乏充沛资源的情景之下,通过对传统的“运动”资源加以简化利用而做出的权益性的行为选择,而这一治理实践本身却收效甚微。  相似文献   

5.
周潇 《社会》2011,31(5):70-92
作者通过对北京某打工子弟学校的田野调查后发现,在农民工“子弟”中间盛行着类似《学做工》中所描述的工人阶级“小子”的反学校文化。但是,由于制度安排与社会条件的差异,“子弟”与“小子”的反学校文化却是形似质异的。“子弟”的“反抗”更多是一种自我放弃的表达形式而非对支配秩序的洞察与抗争。文章进一步分析了“子弟”反学校文化的生产机制后指出,农民工劳动力再生产的低成本组织模式导致“子弟”高度边缘化的生存状态,这使得他们难以通过教育向上流动,从而以拒绝知识的形式放弃了学业,也因此完成了作为底层的社会再生产。  相似文献   

6.
摘要:社会工作是承载“强烈价值”的专业实践,而“强烈价值”的介入,常常伴随着冲突,其背后正是“批判诠释论”所强调的“理解”与“沟通”的缺失。从“批判诠释论”角度看,“争吵”是彼此缺乏沟通与理解的产物,是实践“沟通互动论”中相对激烈的讨论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项目“充权”存在异化,专业关系中带有压迫的痕迹。依照“批判诠释论”的社会工作范式,坚固项目过程中平等合作的角色定位,立足自我觉醒与最大可能的相互理解,通过最大限度的沟通对话,才能营造真正意义上的社区。  相似文献   

7.
潘光辉 《社会》2017,37(3):131-162
本研究旨在探究在“撤点并校”的政策调整下,家庭背景是如何影响子女的教育获得机会的。本文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0年到2012年追踪个案的数据,通过对农村学生小学至初中毕业升学历程的回溯,建立基于Cox比例风险模型的“辍学模型”和基于Logistic模型和线性概率模型的“升学模型”,发现家庭背景始终是影响子女教育机会的重要因素。在“撤点并校”刚开始执行的年份,农村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辍学风险反而有所降低,家庭背景在“撤点并校”后对于子女的入学几率起到更为重要的作用。本文认为,这一政策使得农村家庭在教育上“主动投入”,而这种家庭层面对于政策的回应使政策的影响效果被削弱或者推迟,从宏观上观察到的家庭背景在教育层面上的再生产机制是每个家庭在制度驱动下做出选择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吴同  文军 《社会》2010,30(5):121-141
在中国的制度环境下,对于底层工人来说,争取合法权益的同时还要计算在这个过程中的经济成本与政治风险,因此“安全”、“有效”而又“可持续存在”的抗争方式是工人在采取行动时不得不考虑的问题。本文以上海某制造企业工人两次依法维权的行动为例,提出在这种逻辑下工人抗争所采取的“自我组织”与“遵纪守法”的策略,既为抗争提供了组织保障,又提供了行动的合法性。最后,文章将这种抗争策略放在中国宏观社会变迁的背景下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黎相宜 《社会》2009,29(6):107-126
本文利用“框架借用”的概念,对处于同一集体抗争“主框架”下的失地农民与知识精英两个不同性质群体的集体抗争进行了比较研究,指出失地农民通过借用知识精英的话语及策略以建构自己的运动框架,形成草根型框架借用;同时,知识精英也利用失地农民叙事框架的“弱势”特征,形成精英型框架借用,而二者之间的非对称性,很可能导致精英将草根的利益诉求进行“失真处理”,使草根的部分利益诉求被“置换”。  相似文献   

10.
邓燕华 《社会》2006,26(1):167-186
本文根据在洋村长期的田野研究获得的资料,用关系和信任的理论,从微观的视角来揭示地下“六合彩”在农村社会的运行逻辑:1、关系是地下“六合彩”蔓延的脉络;2、“自己人”和“外人”有着不同的交易规则;3、关系信任是地下“六合彩”交易的根本保障。最后,笔者得出了以下结论:1、地下“六合彩”是一种集体越轨的产物;2、工具情感关系是农村社会转型时期的主导关系类型;3、目前农村社会中关系信任受到了削弱,而制度信任尚未建立。  相似文献   

11.
A shift in policy goals at the central decision-making level does not always produce the expected degree of change in policy implementation. This article investigates what actually happens at the local level in respect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eformed Employment Insurance Programme of Korea through case studies covering three district governments. Given the sources of difficulty in implementation, local case studies show that the change that welfare reform sought has not fully materialised in reform implementation. Therefore, successfully pursuing welfare reform must involve the necessary change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that follows reform decision-making.  相似文献   

12.
向俊杰 《阅江学刊》2013,5(2):61-67
一票否决制是我国政府间纵向关系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行使的一种特殊的强制命令权,是压力型体制的极端形式,是上级政府事权下移的体现。一票否决制存在的基础是下级政府自由权的扩大和上级政府权威的削弱,以及各级政府间相对独立利益的客观存在。在其产生以来的20多年间,一票否决制不断地扩散,导致基层政府不堪重负,同时也导致一票否决制的权威下降,间接损害了上级政府的权威。应当通过规范上级政府和下级政府的事权关系,规范一票否决制的使用范围,从而规范我国政府间的纵向关系。  相似文献   

13.
京津冀人才资源开发及合作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三十二项具体指标的量化分析发现,京津冀区域人才资源开发整体情况良好,三方各有优势与不足,京津冀阶梯式分布特征明显。如进一步加强合作,需要正确认识新时期人才的流动性、公共部门的宏观管理定位、中央与地方政府的职责权限和区域内部的差距,需要从完善合作机构、发挥教育培训基础性作用、发挥科技人才主导性作用和人才政策对接开放等四方面展开行动。  相似文献   

14.
生态移民过程中的政府、市场与家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内蒙古S旗的实地研究,我们发现生态移民政策的实践过程是一个由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市场精英、农牧民等多元社会行动主体共同参与的社会过程。在复杂互动关系的背后是由政府力量、市场力量以及地方民众所形成的权力和利益网络。自上而下的生态治理脉络中,地方政府处于各种关系的连接点上,其集“代理型政权经营者”与“谋利型政权经营者”于一身的“双重角色”,使环境保护目标的实现充满了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5.
元代前中期,大都城市粮食供应稳定,呈现出繁荣的局面。但14世纪四五十年代以后,大都的粮食供应出现了严重危机。对此,元朝政府采取了"兴京畿水利、行畿内屯田","籴粟催漕、济屯粮不足","资遣流民、汰减冗官"三方面的措施,以缓解城市粮食供应不足的问题。这些措施取得了有限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元朝末年的统治危局。  相似文献   

16.
张军 《阅江学刊》2014,(4):74-80
东晋桓温军府是魏晋军府发展的延续。东晋时期军府之间呈现层级化的结构特征,存在宝塔式的纵向层级依附关系。桓温个人身份对桓氏家族的影响很大,他获得的权力具有一定的合法性,也为桓氏后继者出任军将提供了契机。桓温善于治理和抚民,在荆州有较持久的政治影响力,这些成为桓玄成势的政情、民情基础。桓玄建楚是桓温、桓玄父子两代人努力的结果:桓温执兵权而行北伐之事,再借北伐立威,收功于外,获誉于内;桓玄则在晋末统治集团多方权力角逐中脱颖而出,借父辈余荫兵权急剧膨胀,直至改朝换代。但他们即使在最盛时也未能取得全国兵权。北府将刘裕讨伐桓玄,最终以北府兵击败了以桓氏为代表的荆州兵,并实现晋宋易鼎。某一家族在某一地区的世袭兵权,很大程度上为东晋强藩割据大开方便之门,桓温军府便是兵权私家化的表现之一,这不仅与当时皇权受到削弱有关,也与魏晋以来人身依附关系的强化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17.
李维才 《唐都学刊》2013,29(5):72-76
唐王朝把粮食视为基本的宏观调控物资、社会保障物资、财政支持物资及战略储备物资,把粮食运作当成治理国家的重要辅助手段。其对粮食政策的具体运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利用粮食敛散,实现宏观调控;二、通过赈济灾荒,维持社会稳定;三、作为财政手段,支持国家财政;四、作为战略物资,保障国家安全。这些措施在大唐帝国的治乱兴衰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8.
在现有12亿多人口的基础上,解决日益增加的人口吃饭问题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面对的重大难题之一,事关国家安全.解决此问题的核心在于找到市场经济条件下粮食供给方面政府与市场结合的切入点,这就是建设粮食基地.它有助于化解我国粮食风险.  相似文献   

19.
王莉  耿占军 《唐都学刊》2011,27(5):88-92
民国时期镇原县粮食作物的种类及其种植规模的大小在地方志文献和档案资料。民国时期镇原县粮食作物的种类丰富、以种植冬小麦和玉米为主,辅之以各种杂粮,属于典型的北方旱作农业区域类型。通过研究,可以对该地区建设新型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This study draws from bargaining theory to examine whether microfinance, a range of financial instruments such as micro-loans to support micro-enterprises, affects women's participation in household decision-making operationalized by whether women play a role in household decisions about large purchases, small purchases, going out to meet friends and family, and health care among a nationally representative sample of 6,150 women between the ages of 15 and 49 years in Bangladesh. Bargaining theory suggests that decision-making in households is conflictual but conflict can be mitigated through bargaining. Central to bargaining power of women is control over resources, assuming that household decision-making involves making economic decisions.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was used to test the interaction effect of microfinance and control over resources on decision-making power in the household utilizing the nationally representative Bangladesh Demographic and Health Survey 2011. Results revealed that microfinance participants with control over resources reported higher odds of decision-making power (OR = 4.3, p < 0.05) when compared to microfinance participants without control over resources (OR = 1.22, p < 0.05) but less than women who did not participate in microfinance but had control over resources (OR = 5.2; p < 0.05). In conclusion, control over resource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bargaining that increases odds of having decision-making power in the household, even for women who do not participate in microfinance. The study findings contribute to both social work practice and research on low-income populations as it allows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importance financial access and financial know-how while it sheds light on how precarious women's lives can be as they navigate income-generating financial systems that interfere with gender norms, which may have negative consequences. These findings are particularly important for practitioners working in the area of women's empowerment who would do well to emphasize the need for building financial capability so that women are able to garner control over their own and familial resources, whether or not they participate in empowerment programs like microfinance, which in turn gives women voice and agency. Meanwhile, future researchers are well positioned to examine the kinds of specific skills that best predict increases in women's decision-making power in the household as well how gender dynamics play into the decision-making proces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