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冯友兰作为中国 2 0世纪杰出的哲学大家之一 ,以其最为擅长的“正的方法”对类主体进行了本体论的纯思 ,建构了一个理性人哲学系统 ,并对存在的理想状态及其进路作出了自己的阐释。解读冯友兰的人哲学不仅是冯友兰哲学研究中的一个新课题 ,而且有助于当代中国哲学人类学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2.
吴根友  Chi Zhen 《孔学堂》2023,(4):23-32+126-136
萧萐父的“早期启蒙说”在思想来源处继承了侯外庐的思想,但其“早期启蒙说”中蕴涵着对启蒙理性与现代性所衍生的弊端的反思,则可以说是超越侯先生“早期启蒙说”的新意之所在。萧萐父晚年试图以自己所建构的“诗化哲学”形式来超越西方哲学在中世纪所具有的宗教迷狂和现代实证主义的狭隘,凸显中国哲学的主体性,其“早期启蒙说”所蕴涵的对人的全面性的追求,以及其所提出的“哲学即人学”的哲学观,对于当代中国的现代化和中国哲学主体性之追求,均具有思想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现代中国思想中,"哲学"及植根于它的整个学科体系以一种几乎无远弗届的力量影响着中国人对自己传统的体会与解释。如想避免对传统思想做出素朴与简单的最后解释,那么在理解传统之前,反思据以理解的整个框架与境域,应当是比较审慎稳妥的做法。在不可避免地把"中国思想"问题化之前,也应尝试着将"哲学"问题化。这就要求我们在哲学思潮不断兴衰的历史中,找到那个通常据以判决中国思想的哲学观,并将其变成追问的对象。牟宗三直接依据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重新解释中国古典思想的努力不可谓成功。所谓哲学之第一开端是在存在—本体问题的引导下建立成先于生、同于生的体系。在中国思想遭遇海德格尔并藉之重新发现亚里士多德及整个西方古典思想之后,从中国思想由以兴起的整全原初经验重新审视、权衡哲学开端的机缘已经成熟。  相似文献   

4.
2002年5月9日至12日,由复旦大学哲学系、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和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共同主办的第二届“马克思哲学论坛”在上海召开。本届论坛的主题是“马克思的本体论思想及其当代意义”。会议成果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1.对传统本体论的特征和实质作了深入的反思和评价; 2.对马克思的本体论思想作了多视角的探讨; 3.对马克思的本体论思想的当代意义进行了初步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在先秦诸子的哲学思想中,老子是第一个创立了哲学体系,阐述了辩证法思想的。他把哲学从对人生与政治的思考和讨论中扩展到整个宇宙,正如有些论者所说的,老子的整个哲学系统的发展,可以说是由宇宙论伸展到人生论,再由人生论延伸到政治论。本文仅就老子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试作一点分析,以求教于专家。 (一) 在老子的哲学思想中,“道”是最高的实  相似文献   

6.
现代心理学在其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所取得的主要形式和成就是科学心理学。历史证明,与现代西方心理学追求"科学"的主流发展趋势密切交织在一起的,是各种形式的对现代心理学及其理论基础的批判性反思。从理论上看,这些批判工作据以开展的根据,是关于心理学的现象学的思想态度。揭示现象学的思想态度所隐含的心理学,并在与这种心理学的对峙关系中理解心理学的历史,将有助于重新唤起和促进关于心理学理论同一性的思考和追求,从而有可能实现作为整体的心理学理论局面的历史性转换。  相似文献   

7.
阿多诺在<否定的辩证法>一书中以另类的表达方式阐述了他对哲学的独特理解.否定的辩证法从社会批判深入到对启蒙和现代性的批判,再到对哲学自身的批判,充满了强烈的革命性、现实感和关怀意识.阿多诺的哲学观中流露着哲学传统的延续痕迹,激进的态度背后是阿多诺对哲学批判精神的本真诠释,他以自己的方式努力守护着哲学的灵魂.反思阿多诺的理论,绝对的否定缺少与现实的对接,因而难以摆脱自身的限度.  相似文献   

8.
交往理论研究中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诚如许多论者所言,交往理论是当代中西方哲学视域中的焦点。实践哲学的交往研究、主体间性理论、关系本体论、对话理论、他者问题等构成了其直接的理论形态。当代语言哲学、哲学解释学的理解问题、公共哲学中的公共性理论、社会学中的冲突论和符号互动论也是其间接的表现形式。就西方而言,其缘起,在理论层面上生发于传统哲学的危机即思辨哲学、意识哲学的内在缺憾;在生存实践层面发轫于对西方文明与生存危机的超越与反思。而我国交往理论的哲学旨趣,一方面在于试图向马克思唯物史观本质内容的回归,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核心范畴———实践范…  相似文献   

9.
刘林 《学习与探索》2006,4(4):71-73
黑格尔的思想体系虽然是唯心主义的,但他对实践概念的辩证内容的阐述对马克思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的实践概念包含着通过实践达到主客体统一的思想、实践包含理论又高于理论的思想,还包含着实践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思想。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文化哲学思想的展开逻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是否具有文化哲学思想,这是一个备受学界关注的问题.文章认为,虽然马克思没有频繁地使用"文化"概念,也没有提出系统的文化理论,但是马克思一生的哲学思考中贯穿着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的内在逻辑,这实际上是以主体性为核心的文化哲学的逻辑;只有抓住马克思思想的这一内在的文化哲学的逻辑,才能更好地理解马克思晚年人类学笔记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补充意义以及他对现代性的文化批判.  相似文献   

11.
冯友兰是中国当代最具方法论自觉的一位哲学家。他早年特别强调形上学概念命 题之不涉及内容的形式性意义, 对负的方法范围的界定亦嫌过狭, 这对理解正负方法 的统一内涵造成了一些理论困扰。晚年他据“具体共相”的观念反思其哲学系统, 在 肯定哲学概念范畴形式性的同时, 揭示了它作为把握实在的方式及其思想运动的“特 殊内容”, 实现了理智概念与直觉神秘间的相互包涵与融通。从冯友兰晚年的理论反 思反观其整个哲学系统, 可见其思想的前后一贯。其据具体共相思想对自己的哲学系 统及哲学本性所作新解, 亦是其整个哲学体系的题中应有之义。本此识度, 才能更好 地理解冯友兰哲学方法及其哲学的真精神, 从中获得对中国哲学和文化现代重建的智 慧启迪。

关键词: 冯友兰 正的方法 负的方法 人生境界

Among contemporary Chinese philosophers, Feng Youlan had the greatest degree of methodological self-awareness. In his earlier years, he especially emphasized the formalist meaning (not touching on content) of metaphysical concepts and propositions and defined the negative method too narrowly, leading to some theoretical confusion over the inherent unity of the two methods. In his later years, he employed the concept of the “concrete universal” to reflect on his philosophical system; while affirming the formalism of philosophical conceptual category, he revealed the “peculiar content” of the category as a means of grasping actuality and its intellectual movements, thus realizing the mutual accommodation of rationality and intuition (mystery). A review of Feng’s philosophical system in accordance with the theoretical reflections of his later years will indicate the consistency of his thought throughout his life. His new understanding of his own philosophical system and the nature of philosophy on the basis of the “concrete universal” was the logical outcome of his previous ideas. Only with this in mind will we be able to attain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methodology and true spirit of Feng’s philosophy and draw inspiration for the contemporary reconstruction of Chinese philosophy and culture.  相似文献   

12.
朱德军  吴亮 《唐都学刊》2012,28(5):63-68
吴佩孚作为北洋军阀的直系首领,在激烈动荡的年代,曾纵横捭阖,翻云覆雨;或排斥异己,挑起战端,给中华民族带来巨大的灾难。长期以来,被视作"反动军阀"与"人民公敌",然而,这并非其人生的全部。"五四"时期以"爱国将军"声名鹊起;北伐之后,落魄下野,即使处境艰难,仍以家国为念,面对日伪的威逼利诱,依然洁身自好,自全名节,浓厚的民族意识渗透其一生的方方面面,晚年演绎了一段失败英雄的悲壮传奇。  相似文献   

13.
魏冬 《唐都学刊》2013,29(3):36-41
韩邦奇一生勤于著述,学问淹博,尤精于《易》《书》音律。其早年大略以程朱理学为源,发明《尚书》《周易》之义;中年则以张载《正蒙》为依,穷极"天人""性道"之理;晚年则重学问之相互贯通,修身之平易切实。其思想学风远承张载,宗源关学,堪为明代关学干城。  相似文献   

14.
白爱平 《唐都学刊》2006,22(3):11-13
贾岛出家及还俗的时间地点问题是贾岛生平仕历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通过对现有史料记载以及贾岛等人诗文的考证分析,可知贾岛贞元九年(793)在北岳恒山出家为僧,时年15岁。后曾住洛阳石楼及嵩山一带。贞元十七年(801)在石楼与韩愈初次相识。元和六年(811)春在洛阳又遇到时任河南县令的韩愈,同年秋跟随韩愈赴长安准备应进士举,但并未马上还俗。冬十一月返回家乡范阳,处理僧俗事务。至迟于次年即元和七年(812)春还俗并参加进士考试,时年34岁。  相似文献   

15.
In Part 1 of this article, the author provides an overview of the history of psychoanalytic treatment of those identifying as homosexual. In Part 2, the author interviews “Rob” to more fully demonstrate the corrosive effects over a lifetime of analytic and psychotherapeutic treatment, as it had once been practiced. Rob, a man primarily attracted to men, spent many years in treatment with different therapists and analysts during the 1950s, 1960s, and 1970s. Now in his early eighties, Rob is married and remains closeted to all but a few close associates. When Rob entered treatment many years ago, he was told that his homosexual attractions were symptoms of an illness and with treatment he could change. Rob's experience is uncannily similar to multiple reports that exist in the professional and lay literature. Rob knows that nothing can undo the damage he suffered, yet it remains his wish that the psychoanalytic community would acknowledge, and even apologize, to all those who were harmed—including the many who took their lives—by theories and practices that were once so central to mainstream psychoanalysis.  相似文献   

16.
屠隆是晚明文学由复古思想向性灵思想过渡的代表作家,他的文学理论和文学创作都带有明显的新气象。屠隆的情欲观对其文学思想的转变有着重要影响。屠隆早年受复古论影响并有所超越,注意到了复古派理论与创作的缺陷。后期,屠隆拈出性灵论并不断发展,以性灵论文学,讲佛理,主张文与道合为一。与屠氏同时,论及性灵的不只他一人,他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家。屠隆后期的狂放,是其理想与现实产生矛盾后沉迷佛道、追求自适、求解精神痛苦的真情流露。屠隆逐渐受禅宗思想的影响,个性张扬、思想激进。随着上述情欲观的发展变化与影响,屠隆开始要求文学表达一己真情,以创作符合(适)自我个性作为评价文学的标准,标志着他的文学思想亦相应转入性灵阶段。  相似文献   

17.
文章详细考察了卢卡奇早期理论创作,即其成为一名马克思主义者之前的理论创作,尤其是其对艺术、小说、戏剧等的研究。作者指出,卢卡奇在其从事理论活动的初始就把解决资本主义文化危机作为旨归;他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并非一种断裂,而是为这一理论旨归寻找现实载体的努力。  相似文献   

18.
北京大学中文系陈平原教授在其二十多年的学术研究中,以开阔的视野和敏锐的眼光,不断开拓研究新领域:从现代到晚清,从文学史到学术史、教育史、思想史、文化史等。其治学思路和方法不仅具有启发性,同时也反映了学术界的发展进程。追踪陈平原的学术道路可以发现,他的“越界”始终立足于“文学”这一基点,借助于文学的叙述、想象与表达来“触摸历史”。因此,与其说他是在跨越学科边界,不如说他是在用自己的理解开拓“文学”的疆域。  相似文献   

19.
20.
王莲英 《唐都学刊》2007,23(2):81-84
李鸿藻是晚清一位重要历史人物,有人认为他是单纯的保守派,有人认为他曾与顽固派为伍。早期的李鸿藻由于受传统思想禁锢,对洋务派的很多活动进行过阻挠;甲午战败之后,晚年的李鸿藻切身体会到了敌强我弱的局势,开始改变西学观,主张采用“中体西用”的模式学习西方,实行军事改革,开始与维新人士有所接触,并用新人新法教育子女。他一生对西学有一由早期抵拒到晚年有所接纳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