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师陀乡土小说中的空间感极强。作者运用意象剪裁和意象连缀的艺术方法,通过“蒙太奇”式的空间转换和空间并置的艺术处理,使小说的空间呈现犹如一幅幅画面,给人以陌生化和新奇感,也使小说中的空间场景意义扩展,韵味十足。小说的主题也因小说空间的意象化的画面营构而诗性凸显。  相似文献   

2.
在当代英国文学领域,许多小说家以战争为题材,探及当代战争背后的政治、社会、文化、心理、道德等方面的问题。这些小说家(如塞巴斯蒂安·福克斯、派特·巴克、杰克·希金斯等)通过对战争历史的深入剖析与重构,呈现了一个个生动的战争历史空间。本文在左伦空间叙事理论观照下,从地形空间、时空体空间和文本空间三个方面分别探讨当代英国战争小说中战争历史叙事的重构、战争灰色地带的书写和创作这些战争小说的小说家们的叙事伦理,力图呈现多维、立体的当代英国战争小说的叙事空间形式。  相似文献   

3.
从现实空间、想象空间、梦幻空间的联系和区别的角度考察中国古代异域小说和中国现代异域小说的区别,以及中国现代异域小说创作中存在的问题。认为:中国古代异域小说是借助对异域的想象创造一个梦幻空间,并以此实现对现实空间的超越。中国现代异域小说中的“异域”,已经不是小说家杜撰出来的一个梦幻世界,而是作者生活过的现实空间。中国现代异域小说要取得真正的成功,必须以艺术的想象空间实现对本民族现实空间和异域现实空间的双重超越,并且不能是人为地抹煞不同现实空间的实际差别和距离为前提的虚假超越。  相似文献   

4.
艺术作为人的存在方式的重要呈现,其中所内蕴的时空问题集中表征了审美言说的特殊性。艺术时空问题在中国现代美学中有丰富呈现,尤以宗白华的时空观念为典型。宗白华以“时间率领空间”概括中国传统时空思维,把哲学上的空间时间化视作艺术时空的基础,艺术的时空表达也就成为这一哲学命题的表现形式。空间的时间化命题通过艺术的造景与意象安排形象化地表现出来,构成了中国审美经验论的独特话语,这一点异于也高于其生命美学特质。  相似文献   

5.
美国华裔女作家任碧莲的小说《典型的美国佬》书写了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华裔移民文化认同的变迁。以列斐伏尔空间理论的三个最重要的空间维度,即空间的呈现、空间实践、呈现性空间,对照文本呈现的文化空间、家园空间、身体空间的生产,将空间生产理论“挪用”于文本的解读实践,探究《典型的美国佬》文本中女性人物海伦的女性空间意识。海伦在文化空间、生活空间和社会空间中的追寻和探索,是她在后现代时空下重塑自我的有益尝试,也是对跨地域文化价值观的重建。  相似文献   

6.
通过街鼓制度的设置,唐代执政者对都市居民出坊、入坊与出城、入城的时间进行了严格的规定,使都市空间的运行与生产具有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在街鼓制度规定下,唐代都市诗歌产生了独有的空间特征与空间表达方式。从时空的角度对唐代都市诗歌空间构成进行解读,可对唐代都市诗歌得到一种新的认识:唐代都市诗歌的时间和空间特征反映了诗人们政治上的得意与否等信息。  相似文献   

7.
唐诗中的扬州是一个复杂多元的空间:在地理向度上,唐诗塑造清俊秀丽的扬州都市“第一空间”,彰显“江海扬波”的自然地理特征和宗教气息浓郁的“江南气象”;在情感向度上,唐诗构建了及时享乐、颓废感伤的“第二空间”,包孕着诗人对历史兴亡的无限感怀,对商妇辛酸生活的精细体味;在审美向度上,唐诗以艺术化的方式构建无限意味的“审美空间”,超越了诗人个体的心理情感,具有“情感的形式”的意义,和历史性的时间感勾连在一起,从而形成一个融时间向度的历史性和空间向度的质感于一体的“审美时空”.  相似文献   

8.
在文学领域中,叙事作品的行动必然要在一定的时空中发生,时间和空间的异质性造成了小说艺术表达的张力.鲁迅在对小说时空关系的多样化处理中,更注重对时空形而上的探索.鲁迅小说中独具时空变化的形式与内容主要体现在其小说故事时空形式的营造和错综时空下的深层结构两个方面.鲁迅小说成为时空多元多极的文本和思考人生的切入点,并充分展示了他对时空的独特理解  相似文献   

9.
在文学领域中,叙事作品的行动必然要在一定的时空中发生,时间和空间的异质性造成了小说艺术表达的张力.鲁迅在对小说时空关系的多样化处理中,更注重对时空形而上的探索.鲁迅小说中独具时空变化的形式与内容主要体现在其小说故事时空形式的营造和错综时空下的深层结构两个方面.鲁迅小说成为时空多元多极的文本和思考人生的切入点,并充分展示了他对时空的独特理解.  相似文献   

10.
小说空间既指涉现实世界,是对社会历史空间的模仿和呈现,又能自成一个艺术世界,是具有象征性和表意性的符号世界。刘庆邦的三部煤矿题材小说《断层》《红煤》《女工绘》在现实与象征的维度上创造出了丰富而生动的煤矿世界,看似是对煤矿历史和现实空间的经验表达和摹写,实则是用艺术编码的表意方式,构建一种独具魅力的审美化空间和艺术体验。《断层》《红煤》和《女工绘》中的煤矿空间,具有鲜明的行业性、地域性特征,同时蕴含着复杂的区域文化身份,凝聚着中国当代煤矿空间的社会结构、意识形态、情感结构以及话权力形式,它们不是封闭空间,也不是僵死和空洞的容器,它们代表着刘庆邦在不同的时间阶段对煤矿空间场域不同的审美认知,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时代烙印,是一个充满多种可能性的精神空间,更是一次次地“作为历史重写本”的地理景观。煤矿空间在营造氛围、塑造人物和设置故事冲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有意或无意建构的直观空间形象,以及对这些直观空间的巧妙安排和运用使得小说艺术的特性充分彰显出来,并且小说的空间本身就是小说文本之中的潜在密码或者言外之意,通过对小说空间的拆解和探密,可以加深和拓展对小说空间叙事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诗词的时空关系可分为诗词的外部时空关系和内部时空关系。在从时空关系的角度欣赏诗词时,产生审美感受的主要动因不是审美过程中的时间率领空间和收空于时,而是诗词自身化时间为空间的审美机制。中国人从宇宙意识的构成到对艺术作品的审美,都遵循着在可把握的现实空间中寻找家园感的心理机制。化时间为空间在诗词中的表现可分为将时间收摄入空间、在时空合一中归于空间、营造往复循环的空间等数种。时空关系的疏离会导致价值空没的悲剧感,其表现可分为时间是否定空间的因素、空间不能作为时间的归宿、彰显时空的客观性等数种。这种悲剧感因为契合了中国文化中的价值建构方式而成为悲剧美。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将自然时空延伸到社会领域,哈维在继承马克思时空观的基础上,提出了辩证的时空观,并且更加强调空间的维度。马克思和哈维的时空观产生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具有不同的价值旨归,马克思的时空观是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价值指向的,而哈维则是以辩证的乌托邦为价值指向。时空观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对马克思和哈维的时空观比较,可为中国当前的社会发展提供一个新的发展视角。  相似文献   

13.
正确理解"城市与空间正义"对把握城市问题本质、建构合理城市社会意义重大。当代中国城市发展同时地面临均质性与差异性两个难题,协调这种矛盾的一个重要选择是建构一种建设性的差异性正义,特别是一种"流动的差异性正义";不仅要以个体为单位,更要从集体、体制、制度等层面思考城市问题、城市正义;对中国而言,城市与空间正义的推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找到合适的建构主体、形成合理有效的集体行动;需要反思城市化本身的节奏与限度,没有对人的生产欲望、发展欲望的合理限制,城市化本身能否可持续将是一个大问题;在应对城市问题的诸多方案中,技术不是解决问题的万能钥匙。  相似文献   

14.
时间和空间是政策运动的存在形式。总政策、基本政策和具体政策都具有自己的时空边界、时空周期和时空效力。在一定时空能产生积极作用的政策,在另一时空会产生消极作用。因此,政策必须与时俱进,随空变化。建议应以深刻地揭示了政策时空运动规律的“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时空政策学。  相似文献   

15.
论空间语义     
现代社会已经进入空间生产的时代。空间生产主要体现为空间的语义生产,包括空间的分隔与连接、功能配置以及作为艺术符号的生产。空间生产一方面满足了城市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也带来了空间的过分拥挤,而拥挤使空间的不断再生产成为可能。寻找生活意义所进行的抗争不仅需要面对空间中的物,而且更需要面对空间本身。  相似文献   

16.
陶艺介入空间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空间”的理解为基础,并结合当今“知觉空间论”,通过对陶艺介入二维、三维室内外空间的研究,从各方面阐述了陶艺介入空间的多种思考,并引发出陶艺介入现代二维空间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每一部作品里都有一个由艺术家创造的“独特的世界”——艺术时空。《静静的顿河》的艺术时空有着独特的处理方法,表现在时间的主观游戏和意象空间的建构上。作品真实、客观地突出了“人性”最纯朴、最美好的一面:对真、善、美的追求,对美好家园的憧憬。  相似文献   

18.
在《追忆似水年华》中,普鲁斯特以附丽于时间的艺术家的成长作为主题,以具体可感的物象和形象显现时间,以融时间于空间及无意追忆的画面感、共时性的精细叙述等各种空间化形式来变形时间,为小说这种"时间艺术"创造了一种新的境界,并为现代小说技巧另辟了新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