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韩经贸合作关系的现状及其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庆义  刘蕾 《理论界》2004,(1):43-44
中韩两国自1992年建交以来,在各个领域的合作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尤其是中韩双边经贸关系及各项合作稳步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两国互为重要经贸合作伙伴的关系日益加强。中韩两国在电信、汽车、IT、金融、劳务等领域的合作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在资金、技术、环境和服务等领域的合作也迅速开展起来。中韩为两国的经贸合作也制定了相应的政策,签订了有关的协议。中韩两国的经济结构具有很大的互补性,随着中国成功的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今后中韩经贸合作关系一定会进入一个全面发展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2.
吴航 《人文杂志》2007,(4):188-190
中韩两国的经济合作在WTO、APEC、"10 3"、《中日韩推进三方合作联合宣言》、双边合作等多个层次上进行。地缘条件优越、经贸关系日趋紧密、经济关系互补性强以及合作氛围良好等是东北亚经济一体化的有利条件。中韩经济合作要在更高层次上取得突破,重点是在中韩各种层次合作基础上构建起中韩自由贸易区框架,建立健全中韩经济摩擦解决机制,并确立经济合作区域布局。  相似文献   

3.
获国务院批准的中韩(长春)国际合作示范区以吉林省省会长春市为中心,是在与吉林、延吉、珲春连接的开发带上优先提供韩国企业市场形成、通关、人力等优惠的中韩共同运营的综合系统.中韩国际合作示范区是两国新经济合作模式,为双方经贸合作提供了良好机遇.中韩两国应不失时机地利用发展窗口期加深经贸合作,探索合作共赢的有效途径,为深化中韩双边合作乃至东北亚地区的多边合作拓宽道路.  相似文献   

4.
推进区域合作深化中越经贸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小松 《学术论坛》2007,30(9):65-71
随着中越政治外交关系水平的提升,两国经贸合作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2006年两国贸易额一举突破百亿美元大关.新形势下,如何深化中越经贸关系?抓住方兴未艾的区域合作重大机遇,推进双方的全面合作,将是一条重要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正逐步融入到世界经济体系之中,利用国外金融资本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之一.中韩两国经济互补性强,地缘相近,文化相通,两国经贸关系存在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中国经济保持较高速度增长为今后两国经济、贸易合作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为中韩经贸及产业技术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中国各级地方政府正以积极的姿态推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并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进行改善投资环境建设、加大吸引金融资本和国外先进技术的工作力度,以期达到加速产业协调发展、提高产业优化升级速度、加强地区整体优势、提高核心竞争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罗雪中 《学术界》2005,(5):237-241
德国统一以后,十几年来中德两国经贸关系的发展及其特点是令人鼓舞的,但其水平还不太符合两国在政治上良好的互信与合作的状况。究其原因,在中德两国经贸关系发展的过程中,有制约其发展的障碍因素存在。只有现在全面准确地认识两国经贸关系发展中的积极特点和不足之处,才能在以后做到趋利避害,继续保持两国在各个方面良好的发展势头,为此,特提出五点建议。  相似文献   

7.
本文首先对中韩物流技术发展情况、物流技术特点和相关概念等进行比较,然后通过整理国内相关竞争力研究理论,制定出中韩两国科学有效的竞争力评价标准,并对中韩两国物流技术特点、管理水平以及设备应用情况进行分析,最后结合两国的基本国情以及两国的物流实际发展状况,提出相应的合理化合作建议.  相似文献   

8.
中日经贸关系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日经贸关系不仅影响两国自身的经济发展,也关系到东亚地区经济发展与合作。本文在中日经贸关系现状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中日经贸关系发展的阻碍因素,并提出了改善中日经贸关系的基础以及发展中日经贸关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中韩建交12年以来,中韩贸易额从过去63.7亿美元发展到目前的632亿多美元,两国互为第三贸易国。同时,入世后,中韩经济关系由过去的互补变为在更多领域的竞争。这就需要两国进一步调整经济结构和政策,避免过分竞争和不必要的摩擦,谋求两国经济关系朝着更广阔领域的合作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中日经贸关系不仅影响两国自身的经济发展,也关系到东亚地区经济发展与合作.本文在中日经贸关系现状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中日经贸关系发展的阻碍因素,并提出了改善中日经贸关系的基础以及发展中日经贸关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中日经贸关系是我国对外经贸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随着中日经贸合作的日益深化,两国不仅在贸易和投资领域的互补关系日益增强,而且这种互补关系在中日两国经济发展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积极作用。因此,推动中日经贸关系健康发展,实现中日经贸互补双赢是两国的共同选择。  相似文献   

12.
于蕾 《社会科学》2012,(10):44-50
中印经贸关系的实质是竞争还是合作?一直以来都是个困惑。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两国的经贸关系再次陷入竞争性与互补性争论之中,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中印经贸规模与两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同步增长。基于竞合理论的分析,两国需要从贸易竞争力、贸易依赖度和贸易自由度几个指标去解析中印经贸未来发展的竞争和合作空间,两国的自由贸易制度将可以得到进一步的研究和安排。  相似文献   

13.
对中韩旅游合作的分析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韩两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不断扩大 ,两国人民对彼此国度的了解逐渐加深 ,相互往来也不断增多。其中以旅游观光、商务考察为目的的相互往来越来越多。尤其近年来 ,随着中韩旅游业的发展 ,不仅使两国人民的友谊更加深厚 ,而且加速了两国经济合作的步伐 ,并推动了两国经济的发展。  一、金融危机前 ,中韩两国旅游业稳步发展   1 992年中韩建交初期 ,两国相互交流的人数达2 0万人 ,其中大多以商务洽谈、探亲访友、公务、旅游为目的 ,旅游则是以韩中旅游为主。韩国经济的发展 ,促使韩国企业加快了向海外投资的步伐。由于历史渊源、地域及…  相似文献   

14.
中韩两国共同受到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两国大学生在家庭理念、国家理念、个人理念和人际关系理念方面有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但由于政治、经济、历史的原因,中韩两国文化也存在明显差异。相同或相近的文化观念,为中韩两国的跨国企业提供了很好的合作基础,而文化差异也对跨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挑战。  相似文献   

15.
随着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在海洋领域的深入运用,海洋的信息化、数字化成为海洋发展的必然趋势,建设“智慧海洋”势在必行。中国和韩国互为海上邻国,双方都有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中国和韩国已有的合作基础为两国智慧海洋合作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中韩两国应秉持“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原则,建设以政府为主导的多方合作体系,建设中韩智慧海洋三维合作平台。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区域生产网络的视角来研究中韩m建立的可行性,并通过引力模型实证检验了建立FTA对促进双边零部件贸易以深化两国分工与合作的影响.文章以零部件贸易来反映区域生产网络内的分工情况,通过对1998-2007年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中韩两国在东亚区域生产网络内的分工合作程度是不断提高的,同时分工的地位又是不平衡的,这为建立双边FTA提供了可能.随后本文通过建立双边零部件贸易的引力模型实证检验了建立FTA有利于双边零部件的发展,从而有利于两国在区域生产网络中进一步深化分工.研究结果还表明,在世界范围内和东亚区域内,FTA变量的回归结果有所不同,对于中国是东亚区域内的FTA的影响大于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而韩国则刚好相反.  相似文献   

17.
从山东看中韩经贸关系的现状与前景赵海成中韩经济贸易关系历史源远流长。尤其在1992年8月24日中韩建交以后,两国之间的经济贸易、投资、科学技术文化交流与合作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其中,山东与韩国经贸关系的发展更为迅速,呈现出一派看好的趋势。一、韩国的经济...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美经贸关系逐渐脱离两国政治关系的桎梏,一步步走向成熟。经贸关系不仅有力促进两国经济的发展,也对中美关系大局产生积极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韩国第三方物流发展快速,并在发展中形成了鲜明的特点.这些特点主要体现在韩国第三方物流的利用效率,货主企业与第三方物流的合作关系,以及政府的支援政策等方面.韩国第三方物流企业在物流基础设施、物流信息技术、管理水平、伙伴关系水准、综合物流服务能力等方面具有较大优势,同时政府的综合物流政策以及产业政策值得我国借鉴.另外,中韩两国的第三方物流合作具有广阔的合作基础和领域.为了提高物流产业效率,中韩两国应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并在互信基础上进行广泛的合作,这对于双方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参与全球供应链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韩两国地缘上的相邻性、文化上的相近性,使得两国的文化产业发展既相互竞争又彼此合作。本文基于文化传统与现代性差异的视角对此作深入分析,认为中韩两国文化产品在进入对方文化市场的过程中,既因传统文化背景、历史变迁进程、情感认知结构、民族审美观念以及现代性方面存在相互认同而带来的有利条件,同时也因在传统文化发展、国家意识形态、排他性民族主义、现代化进程等方面的差异而造成许多不利因素。因此,双方必须在继承共有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加强文化产业上的相互合作与交流,以应对时代的挑战,促进两国文化产业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