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和谐”是社会实践最基本的“人和”环境的客观需要;也是形成“和谐文化”并指导人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的根本前提;同时也是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一个社会的和谐在本质上体现为一种和谐的文化精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需要以“和谐文化”为基础构建和谐社会。“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本质要求。  相似文献   

2.
性别和谐的愿望古已有之,但现代意义上的性别和谐与传统社会的性别和谐有着实质性区别.现代意义的性别和谐,是在承认两性差异的基础上,强调两性相互平等、共同发展的内外一致的和谐.它表现为双方在价值观念、社会地位、主体人格、发展状态等方面的和谐状态.当今社会,两性关系仍然存在许多不和谐现象,需要我们在考察现实问题的基础上,寻求改变这种状况的基本路径,并由此建立起和谐的两性关系,从而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良好的两性关系基础.  相似文献   

3.
当前不仅要看到社会不和谐的种种现象,而且要找到其深层根源,更要寻求缓解它的机制和制度,以便塑造社会主义“制度和谐”或“本质和谐”。就奠定和谐社会的经济基础来说,当前迫切需要构建社会主义的“四主型经济制度”。  相似文献   

4.
当前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种种不和谐:大学生身心素质发展不和谐、科学人文素质发展不和谐、人际关系的不和谐、大学生个体与社会发展关系上的不和谐等。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要正视和重视部分大学生发展不和谐现状,帮助大学生树立和谐发展的理念,用和谐的思维认识事物,用和谐的态度对待问题,用和谐的方式处理矛盾,强化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四体",使大学生成为全面协调发展的"和谐人",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5.
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互动性决定了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关注人的和谐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人的和谐发展集中体现为人的各方面素质的和谐发展。人的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知识与能力、个性与社会适应性的和谐发展均是人的素质和谐发展的要义。推进人的各方面素质的和谐发展,是杜绝种种社会不和谐现象的根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6.
消除马克思所说的异化劳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现实要求。从和谐社会的角度看,异化劳动加剧了社会的不和谐,是造成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自身不和谐的重要原因。由于我国现阶段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马克思所说的异化劳动现象,因此马克思提出的异化劳动理论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只有防止和消除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本身的异化、人的类本质的异化以及人的异化才能最终实现社会各方面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7.
程恩富在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发表了《和谐社会需要“四主型经济制度”》一文。文章认为,当前不仅要看到社会不和谐的种种现象,而且要找到其深层根源,更要寻求缓解它的机制和制度,以便塑造社会主义“制度和谐”或“本质和谐”。就奠定和谐社会的经济基础来说,当前迫切需要构建社会主义的“四主型经济制度”。  相似文献   

8.
纪增龙 《金陵瞭望》2006,(21):20-21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了全面部署.极大地深化了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认识.特别是新提出的“加强社会管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心在基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等重要论断.对新形势下加强社区党的建设具有重大指导意义。曾庆红同志在视察鼓楼区党建工作时指出:“社区是社会的细胞.社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如果我们每一个基层社区都是和谐的.都按和谐社会的要求做到了,我们整个国家的和谐才可以达到.如果我们基层的细胞不和谐.出现各种各样的矛盾和问题.国家就不可能和谐。”从鼓楼区的实践也证明.加强社区建设是构筑和谐社会的重要切入点。  相似文献   

9.
和谐社会的建设以和谐文化为基础,和谐文化以和谐精神为灵魂,而和谐伦理精神是和谐精神的价值内核。市民社会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起基础性作用,市民社会是现代性的伦理实体,塑造了现代人的交往方式和存在方式,也孕育了现代社会特有的伦理精神,市民社会伦理精神是构建和谐社会中“价值理想”、“秩序伦理”、“政治伦理”和“交往伦理”不可或缺的重要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10.
当今中国社会的主题,从政治哲学视域看,主要是社会活力与社会和谐问题。社会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与社会活力有关,即公民社会不成熟;二是与社会和谐有关,即存在着某些社会不公平、不和谐的现象。活力与和谐无疑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两块重要基石,构建和谐社会根本上就是要形成活力与和谐相互协调、有机统一的社会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1.
虚指名词是否能以及如何能作句子的主语这个难题,一直是逻辑哲学争论的焦点之一。对此,蒯因提出过本体论承诺的观点。事实上,在作出本体论承诺之前,必须约定一个本体世界,即对象的存在与否只能在本体世界中进行讨论。这一点是整个问题解决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存在与时间》是西方思想文化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是西方哲学史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一部著作。《存在与时间》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就和影响,首先与它处理的问题的深度、广度和现实性有关。《存在与时间》的基本问题不是人,而是一般存在的意义。《存在与时间》从表面上看是要纠正西方人在存在论问题上的根本错误,实际上却是以存在论问题为进路思考时代的问题。海德格尔在把事物是否存在的问题变成事物的意义问题的同时,也把理论问题变成了一个实践问题。当哲学的理论问题变成哲学的实践问题时,哲学也就成了我们的存在方式。《存在与时间》的一个划时代的贡献是恢复了实践哲学的基础地位,开始了哲学的实践哲学转向。  相似文献   

13.
论社区文化及其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人们的一切活动都在一定具体的社区内进行 ,社会生活存在的一些普遍现象也往往可以在社区里反映出来。社区文化正是社区存在的一个重要现象 ,也是社区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社区文化的发展程度将直接关系到社区建设的发展状况。因此 ,研究社区文化 ,研究社区文化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 ,努力探寻社区文化构建的有效途径 ,对于推动我国社区建设的发展 ,进而提高社区生活的品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董学文先生的批评文章曲解海德格尔与实践存在论美学的关系,力图把实践存在论美学的基础——马克思存在论思想曲解为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思想,并力图以唯心主义和存在主义来定位海德格尔学说,以此排斥实践存在论对海德格尔学说的有益吸收,这在学理上是站不住脚的,而且董学文先生对存在论概念的理解存在着诸多错误,如把存在论归为唯心主义,认为存在论是反认识论的,把存在论与世界观和宇宙观概念相混淆。在对马克思主义解读问题上排斥任何从新的视角上的理论探索,这本身就不符合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5.
探讨我国老龄建筑的模式、规划及建筑设计等方面的问题,总结了适应老龄社会的通用建筑设计要点.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实践哲学第一次确立了哲学理论的实践本质,开始了哲学从抽象本体论思辩向现实实践分析的转向。马克思是在实践观与哲学观的双重更新中实现这种转向的。马克思的实践观深刻地体现了自然、人与社会的实践现实性和相互构成性,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摒弃了关于实践根本问题的抽象思辩。但是,实践哲学本身是一个现实的社会历史性的实践运动和过程,马克思并没有也不可能一劳永逸地驳倒本体论哲学,而且,由于历史环境与历史语境的限制,在他的实践哲学中仍然隐含着一定的本体论支撑。  相似文献   

17.
针对当前理论界对人的尊严的探讨没有从元理论的角度阐明尊严问题是如何进入人类视野的问题,本文试图从哲学本体论的人学转向、人与制度伦理关系的异化及尊严在历史与社会中的表现形式三个方面给出答案。始自古希腊的哲学本体论的人学转向预示着人对自身的认识和思考,这是人的尊严凸显的历史前提;人类在自己创造的制度中异化为工具而不是目的,标志着人与制度伦理关系的异化,成为人的尊严凸显的根本原因;并最终通过一定的历史和社会的表现形式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18.
贫困是困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现象之一。我国西北民族地区的大部分农村,由于受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等各种因素的相互制约,贫困问题依然严重,扶贫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因此,深入研究西北民族地区农村贫困的原因,探索有效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途径,直接关系到我国多民族社会的和谐稳定与新农村建设的实现,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认为我国社会变迁中出现的组织分化、阶层分化、利益分化及价值观分化等现象深刻地影响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进程,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形成十七大报告所提出的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局面,本文提出,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必须加强社会整合功能,充分利用政治、经济、文化的资源整合社会,使得社会生活的权力、制度、组织、价值体系浑然一体,这是中国共产党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相似文献   

20.
感恩维度下的高校贫困生资助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上出现的一些贫困大学生“不知恩,不感恩,不报恩”现象,应从贫困大学生的感恩观、感恩心理特点及感恩心理的社会基础去理解,它是施恩者、感恩者与社会传导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构建“三位一体”的高校贫困生资助模式有利于感恩教育的推进与发展。具体措施包括:完善物质层面支持、开展精神资助与能力帮扶、积极推进政策层面支持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