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希腊、希伯来隶属两种不同的文化传统 ,分别以哲学、宗教为其精神特征 ,然而亚历山大东征后的地中海世界却使这两种不同文化走到了一起 ,从冲突到融合 ,经历了几百年时间 ,其间充满了军事冲突、政治斗争、宗教融合、文化碰撞和哲学争论 ,最终产生了基督宗教。本文就是研究基督教产生的这种犹太、希腊背景。  相似文献   

2.
中日古代文学意识──儒佛道──以《红搂梦》和《源氏物语》比较为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叶渭渠中日两国古代文学从口诵文学发展到文字文学的过程中,产生文学意识,尔后受到儒佛道文学思想的渗透。但由于两国的风土、政治经济条件、宗教文化形态各异,尤其是各自...  相似文献   

3.
崇高的颂歌——建国十七年文学风格概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代文学风格的整体系统中,建国后十七年文学风格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又可视作相对完整、独立的发展体系,十七年文学风格形态以崇高为主调,以优美、幽默和喜剧为变奏,风格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风格由勃兴到成熟,最后由异化而走向衰落。十七年文学风格对当代文学风格具有开拓奠基意义,在正反两个文面提供了值得人们研究和记取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4.
从基要主义到恐怖主义全球化时代的宗教政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义  陶飞亚 《社会》2007,27(5):47-47
1970年代以来全球宗教复兴和宗教政治的发展,是全球化背景下社会运动的一种形式和表现。宗教基要主义和恐怖主义作为一种宗教运动,反映了对主导性的全球化意识形态的反抗,以及对全球化方案的替代性选择。这可以被界定为一种文化政治或认同政治。政治伊斯兰作为当今最突出的宗教基要主义和恐怖主义,一方面反映了全球社会运动和宗教运动的一般特征;另一方面则也是美国霸权和意识形态人为制造的结果。针对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本文作者认为,当今的宗教与政治冲突更多地是反映了一种不同基要主义之间的冲突,而非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  相似文献   

5.
李安泽 《求是学刊》2012,39(3):41-45
严复是我国第一位提出全面向西方学习的启蒙思想家,也是一位中西哲学文化比较研究的开拓者.他对儒教和基督教的比较研究,将两大文化系统的异质性凸现出来.他对基督教和宗教问题的理解,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和精神特色.严复的宗教观念,代表了近代一部分中土学人,在坚持本土文化的精神特色的基础上,融合外来宗教与文化思想,推动中西文化会通的一种尝试与努力.  相似文献   

6.
吴晓玲 《浙江学刊》2003,(1):128-131
本文对印度古典诗学味论中的艳情味概念进行了梳理、论证,指出它产生的背景文化,它在文学及文论中的价值意义;揭示艳情作为重要审美因素,它的发展及至最高境界喜,形成一道清晰的轨迹,显现出印度宗教文化哲学及民俗风情的个性风貌,更是展示了印度古典诗学味论的一个侧影。  相似文献   

7.
同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作家福克纳对中国作家莫言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文学地理和艺术表现手段等方面。然而,由于社会和文学背景不同,两位文学大师的创作又具有很大的差异性:福克纳揭示的是社会变革中人在精神层面上的现实,莫言则主要以中国农村的百年变迁为主线,展示了作家的社会责任感和政治责任感;在创作思潮方面,福克纳代表了现代主义的文学成就,莫言则为后现代主义文学指明了发展方向。因而,莫言与福克纳之间是继承、扬弃与发展的关系。莫言的巨大成功在于他向西方先进文化学习的同时,更加注重自主创新,尤其在作家对人的本质探讨方面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创作道路。  相似文献   

8.
张小容 《生存》2020,(7):0170-0171
古诗词是我国历史长河中独特的艺术瑰宝,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据着重要地位,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入古诗词教学和传统文化深化了核心素养,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文学修养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本次研究以传统文化为研究背景对古诗词教学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文化战略是一种资源性战略,以文化资源为基础,是整体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服务于国家的总体利益。宗教是印度文化资源的主体内容,对印度文化战略具有本质影响。印度宗教有印度教、佛教、耆那教、锡克教等本土宗教和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外来宗教两大类。因之,印度文化战略的宗教底蕴十分深厚,体现于形成和实施等各个层面。就当代印度而言,其文化战略的本土宗教色彩尤为浓烈,具有印度中心意识、独立自主意识、宗教大家庭意识和非暴力意识等特点,为印度政府和印度民间的"共识",成为印度凝聚国民情结、发展对外关系和提升国家综合实力的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10.
<正>《明清文学与文献》由黑龙江大学明清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办,杜桂萍教授主编。《明清文学与文献》力求反映黑龙江大学在明清文学与文献研究方面的优长与特色,以前沿性、创新性和笃实的学风追求为目标。《明清文学与文献》欢迎海内外学者的积极参与,以彰显明清文学及其相关之历史、宗教、艺术、哲学等领域的前沿动态和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11.
《阿含经》属于丛书类型的编著,蕴涵丰富。作为文化元典,《阿含经》是那种蓄积了久远深厚的传统文化,将文学、史学、哲学、神话、宗教、法律伦理等融为一体的大文学,同时由于其包罗宏富,也不乏具有纯文学意义的作品。一、写实性《阿含经》文学特点之一是写实性。梁启超在论述《阿含经》研究的必要性时,提出了6条理由,其中有3条与写实性有关,即“第一,阿含为最初成立之经典,以公开的形式结集,最为可信。以此之故,虽不敢谓佛说尽于阿含,然阿含必为佛说极重之一部分无疑……第三,阿含实一种言行录的体裁,其性质略同《论语》,…  相似文献   

12.
当代审美文化是在哲学、宗教、社会心理和艺术现状的四重背景前的产物,在其每一种表现中都可以寻得这四重背景的交互作用。当代哲学正在失去以往的纯正性质而趋于世俗化、生活化和感性化,表现出崇实、尚用、拜物的倾向;宗教对于终极价值的追求从精神的探索变成了物的探索,从理性的行为变成感性的行为,从形而上的现象变成形而下的现象;社会心理最突出的变化则是一切都感性化而放逐理性;当代艺术放弃了自身的自律性、否定性和超越性,表现出对于商品化逻辑和工具逻辑的妥协和屈从。当代审美文化的每一种表现形态都能找到这四重背景的规定性。广告文化即是一例。  相似文献   

13.
北京文学的多民族性王光对于居京的作家来说,北京为他们提供了生活与创作的特定文化环境氛围;对于北京来说,居京作家则以他们的创作,参与了北京文化特别是北京文学的创造。北京作家不仅仅在文学观念、创作风格等方面有所不同,而且在民族背景方面也有很大区别。北京自...  相似文献   

14.
宗瑞冰 《阅江学刊》2010,(6):104-107
江南文学是以江南文化为背景和依托的,张籍诗歌对江南地域文化的反映、摹写,以及江南音乐文化的因素对张籍产生的影响等,深刻体现了张籍诗歌的"江南文学"特征。  相似文献   

15.
19世纪末20世纪初既是俄罗斯社会剧烈动荡时期,也是俄罗斯文化发展的"白银时代"和哲学创作的"鼎盛时期".其中以别尔嘉耶夫、舍斯托夫等为代表的宗教哲学是俄罗斯哲学发展的最高峰,在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文化相碰撞与融合的现代性背景下,白银时代宗教哲学在创造性地回归东正教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并超越西方理性文化精神,寻求民族文化精神新生长点,实现俄罗斯文化的批判性重建,俄罗斯宗教哲学的文化重建努力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外在标识,更是一个民族精神的灵魂。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两个文化体系,中国和印度虽处在相近的地理位置,具有相似的社会结构,但两种文化却不尽相同。比较中印思维方式上的“天人合一”与“梵我同一”,精神追求上的“伦理道德”与“宗教解脱”,民族心理上的“凝聚同化”与“宽容包容”,我们发现,印度文化是具有极大包容性、强烈宗教性、深刻内省性特质的宗教文化。  相似文献   

17.
1840年以来的中国文艺的演化过程极为复杂多彩。文艺转型,即中国文艺如何从古典型转为现代型,是研究现代文艺史的重要方式之一。从这一方式看,中国文化的三种转型模式最具有理论意义。这就是建筑的意义转换,文学的形式转换和绘画的功能转换。关于建筑转义,我已经在《中国建筑文化三题议》一文①中有详论,这里就专门讨论文学和绘画的转型问题。中国文学的转型模式:“形式”转换中国文学的转型,主要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文学结构的等级变动,从古代以诗文为最高的诗、文、戏剧、小说等级制转为现代的以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  相似文献   

18.
随着亚历山大大帝于公元前334年入侵东方到公元前30年埃及托勒密王朝被罗马帝国灭亡,其间东西方文化进行广泛全面的交融、汇合而形成一种新文化:希腊化文化,尔后被罗马帝国继承下来。基督教及其神学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形成和发展起来,从而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宗教和神学。其间犹太神学家斐洛起着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由于他使希腊、希腊化文化和犹太文化、希腊哲学和犹太教相结合,从而创立了一类新型的犹太教神学,为基督教及其神学从形式到内容树立了楷模;它集中体现在古代基督教作者,尤其是古代基督教最大神学家奥古斯的神学体系中,并进而广泛地影响了中世纪经院哲学,成为西方宗教和神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9.
1.多元论问题如今,没有任何一个地理区域在文化和宗教方面是完全封闭的,也就是说,不存在任何有明确界限的文化背景的文化空间。如今的各种文化是在各种不同的宗教和文化体系的影响下形成的混合文化。这些变化可称之为融合过程,它们形成了更为复杂的结构。尤其是现代...  相似文献   

20.
张丛皞 《学术交流》2012,(9):183-187
悲剧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主要的题材样式。异域文学精神的启发与作家自我体验的折射一向是学界探讨中国现代文学中悲剧精神和悲剧意识素质的主要观念前提,这种学术视点一定程度上遮蔽了中国本土性的历史文化处境对中国现代悲剧文学创作起到的重要制导作用。中国现代积贫积弱和战争不断的历史环境以及急遽变化和自由混乱的文化境遇,为悲剧文学的创作提供了客观条件,也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文化转型的观念结构的意识分裂与价值冲突,生命个体的全面苏醒勃发的意志与理性的冲突,宗教意识无法忽视的潜在影响,政党政治的兴起与观念分立背景下价值建构的不懈努力,不但使中国现代悲剧文学的创作暗合了人类文化史上的多种悲剧观念,而且影响了中国现代文学诸多观念形态与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