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过程中的城乡统筹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工作任务十分艰巨,不仅要保障灾区人民的生活恢复到正常水平,避免灾区人民因灾致贫和返贫,同时,更为重要的是要利用灾后重建的契机,在科学规划的前提下为灾区经济更好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在灾后重建过程中,应根据灾区的经济发展情况、地理特征、人口居住情况等,以"人群规模居住,城镇规模建设,土地规模利用"为指导,以"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城市与农村统筹发展,产业因地制宜协调互动"为目标,在重建过程中推进城乡统筹工作.  相似文献   

2.
技术作为人的最基本的在世方式,是人类实践活动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由此决定了技术的二重性特征—-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而技术的社会属性正是技术负荷价值的根源所在,这一观点在亨利·福特的T型车以及网络技术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相似文献   

3.
技术是人在实践活动中使用的方法或手段,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技术自然属性是技术的本质属性,贯穿了技术产生和发展全过程;技术的社会属性产生和发展于私有制基础之上的社会关系中。将技术看作人的存在方式,以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三阶段”理论为技术历史演进研究逻辑,理出在人追求自由王国的过程中,技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历史演进过程:人的依赖下的技术以追求自然解放为目的,技术表现为自然属性;物的依赖下的技术被资本家私人占有并在资本逻辑下异化为资本家抽象统治的手段,技术表现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辨证发展;自由王国下的技术为人自由意志的实现中介,技术表现为更高级的自然属性。  相似文献   

4.
"枫桥经验"是42年前由基层农村创造的一个社会治安管理工作的典型经验。它的基本精神是正确化解社会矛盾、转化社会对立人群、预防和控制犯罪、促进社会和谐。在四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枫桥经验"所体现和渗透的以人为本的思想、德治与法治并重的哲学理念以及预防和控制犯罪的实践形式,可以作为我国农村社会治安管理的成功经验予以探究。  相似文献   

5.
人类的起源与发展经历了"生物与文化"的双重进化过程,这一过程使人类在其所有行为的表达上均具有"双重属性","双重进化"及"双重属性"是人类面临所有困境的根源,这些困境在双重进化的前提下是不能根除和回避的,人类对此决不可视而不见。唯一可能缓解人类社会两难困境的方法是:调控人类文化进化的节奏,处理好"双重进化"及"双重属性"之间的平衡关系,从而最大限度的使人类与自然有序、和谐、健康并持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科学技术伦理向度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科技的进步与发展给人类的伦理道德提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前所未有的难题 ,自然中心论与人类中心论以绝对化为特征 ,忽视人的社会属性 ,忽视自然是人化的自然这一基本事实 ,从而割裂自然与人类的内在联系。通过对观念前提的反思和对实际情况的深入研究可以发现 ,人的价值终究应在与自然和睦相处的过程中实现  相似文献   

7.
山东省农村人口状况及其对经济社会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东省农村人口的发展,呈现出人口增长率减慢,人口数量与规模依然庞大,人口老龄化程度提高,农业劳动力文化素质下降,农村人口流动与迁移的势头不减,老人、妇女和儿童成农村常住人口主体,农村人口居住地由自然村和行政村向社区聚拢等方面的现状与特征。这些现状与特征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客观上导致了现代农业发展自然继承人缺位的局面,既加快了农村社会重置资源的步伐,也给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农村社会公共管理与社会服务体系的完善造成了重大压力。  相似文献   

8.
科技的进步与发展给人类的伦理道德提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前所未有的难题,自然中心论与人类中心论以绝对化为特征,忽视人的社会属性,忽视自然是人化的自然这一基本事实,从而割裂自然与人类的内在联系。通过对观念前提的反思和对实际情况的深入研究可以发现,人的价值终究应在与自然和睦相处的过程中空现。  相似文献   

9.
<周易>从整体上把握天地人的宇宙结构,整体性是其基本思维方法.<周易>讲宇宙万物生生不灭、自强不息、奋发向上,进取性是其基本理念.<周易>又把整个自然宇宙看成一个无穷变化的客观过程,把变看作自然宇宙的根本属性.这些不仅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管理思维、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的形成和发展,还给现代管理许多重要启示和直接浸润.  相似文献   

10.
在西方思想界,宪政基本价值的阐发往往围绕人论来进行,而人是一个多面相的存在,西方宪政实际上是建构于人性论与人格论两个基点上。宪政是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个体性与群体性内在矛盾发展的产物。在这一矛盾发展的过程中,法治、自由、平等、民主、人权等宪政基本价值得以生发。  相似文献   

11.
基于社会学视角,对湖北宜城一个地方市场发展的机理进行分析,发现农村地方市场发展与熟人社会的特性紧密相关。一方面,村庄社会关系、地方性规则、社会网络塑造地方市场秩序;另一方面,市场网络、市场规则、市场理性也在形塑地方社会关系、社会网络和社会治理共同体。在熟人社会中,社会与市场的互动呈现出从单向嵌入到双向嵌入再到动态互构的发展过程,而社会关系、社会资本和社会治理为市场发展提供了深厚的社会基础。熟人社会与地方市场互动机制的理论化,拓展了市场与社会关系研究的中国经验和理论命题,也能为当前乡村振兴中有效推进产业振兴提供方法论启示。  相似文献   

12.
中国"贫困人口城市化"的趋势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中国贫困人口主要居住于农村地区,贫困基本上是一种农村现象,城市贫困人口的比例微不足道。但随着政治经济体制转型和城市化快速发展,中国在农村贫困人口迅速降低的同时,城市贫困人口规模和比例迅速增长,出现"贫困人口城市化"现象。城市贫困人口面临更多的新风险,其空间分布模式也不同于农村贫困人口,对中国而言,这是一种新型的贫困和新的挑战。在减缓贫困的战略和政策上,中国需要有新的思维。新思维的重点是通过发展和完善正规与非正规的社会保障网络,增强城市贫困人口应对风险的能力,赋予贫困人口机会和权利,并促进贫困人口的参与,减少社会排斥。  相似文献   

13.
社会资本与我国农村信贷风险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受三农特点及农村现行基本经济制度的影响,我国农村信贷面临更大的风险。更为严峻的问题是,我国农村缺乏合规的抵押物,因而,在城市信贷体系中,常规的、有效的信贷风险控制手段并不完全适合农村信贷。但是,农村社会资本同样具有经济价值,完全可以参与农村信贷风险控制,尤其是充当抵押物。这种设想已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运用,尤以小额信贷模式最为成功。我国农村具有丰富的社会资本和无穷的开发潜力。因此,我国应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重塑农村道德和信任网络,建立农村征信体系,完善农民信用记录;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和服务网络,增强农村居民的交流能力;支持和规范农村合作组织及农村民间金融的发展;鼓励和支持农村金融机构积极参与农村新型社会资本的建构。  相似文献   

14.
使用四川泸县和宁夏平罗县803户农户的微观调研数据,实证探究了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户宅基地退出行为的影响及其内在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流动会促进农户退出宅基地,且劳动力流动对农户宅基地退出行为的正向影响随流动距离的增加而增大。进一步研究发现,农村劳动力流动显著增加了农户家庭收入,但农户家庭收入在劳动力流动影响农户宅基地退出行为中承担的中介作用表现为“遮掩效应”。从农村劳动力流动面临的风险寻求解释机制,结果表明,来自市场、制度及社会等层面的风险均对农户宅基地退出行为产生显著抑制作用,且从社会网络异质性角度看,这些风险对低社会网络农户宅基地退出行为的抑制作用更大。因此,建议积极引导达到城市化要求的高收入群体走出“半城市化”,从市场、制度和社会三个维度破解农户宅基地退出障碍,帮助农户进一步拓展社会网络来弥补城乡分割的社会结构漏洞。  相似文献   

15.
日本农村妇女在融入家庭和社会的过程中,主要依托亲缘和地缘关系,形成了不同类型的个人关系网络,为日常生活提供了各种非正式支持。农村妇女关系网络的构建决定于各种不同的因素。各种因素的影响程度在不同的交际空间中有所不同。它们相互叠加,综合作用,勾勒出多种关系网络模式,赋予妇女个人关系网络不同的内涵和特质。关系网络研究为我国农村妇女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我国应从理论层面加强农村妇女个人关系网络的研究,理清其存在形式和特质,以理论为指导,从现实层面推动农村妇女个人关系网络和非正式社会支持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基于社会网络的农民工返乡创业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族或泛家族社会关系网络对返乡农民工创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社会网络的完整与畅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成败.笔者在对社会资本、社会网络与返乡农民工创业关系研究的基础上,基于社会网络的创业价值构成要素分析返乡农民工创业的社会网络价值,得到了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社会网络条件,最后给出了基于自致和帮扶的返乡农民工创业的社会网络重构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实现土地的综合发展是土地整治事业的终极目标。采用文献研究、比较分析和系统分析方法分析德国、日本、中国台湾地区多功能土地整治的特点与经验,探求适应新时期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土地整治新路径。结果表明,德国注重景观与生态保护的综合性整治,日本重视居住空间与农业用地共生,中国台湾地区聚焦优化农村生产、生活和生态“三生”条件。结合中国政策背景和土地基本国情,得出以下启示:应健全法律制度,实现土地整治的规范化管理;强化景观生态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改善农村“三生”条件,促进乡村振兴与发展;关注人的需要和公平正义,构建城乡等值的生活条件。  相似文献   

18.
民国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时期,处于社会低层的农户经常受到战争、自然灾害、瘟疫等因素的冲击,面临着频繁的生活风险。在民国时期,包括现代社会保障和商业保险在内的正规机制风险应对机制在农户应对风险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极为有限,农户应对风险的主要方式是社会网络内的风险统筹和跨时期消费平滑机制中的民间高利息贷款。依赖社会网络和民间借贷市场来应对风险有很大的局限性。亲友网络的规模是有限的,这决定了其在应对风险方面作用的有限性;民间高利率贷款则是一种高成本的风险应对方式。所以,民国时期农户的风险应对能力总体非常低下。在这种情况下,频繁的风险冲击使农户经常处于生存的边缘。  相似文献   

19.
言心哲一生从事农村社会学和社会工作专业教学与研究工作,在中国社会学与社会工作历史上均占据重要位置,是一定程度上被学界忽视的一位社会学家。言心哲的社会学研究包括社会调查以及农村社会学两个部分,主要治学特点是专业功底扎实,注重对本土具体情境的适用以及以调查服务社会的价值情怀。其社会工作研究概括起来有四个特质:第一,反映了当时中国的社会历史背景和对社会工作参与社会建设的客观需求;第二,注重社会工作学科的系统性和专业性;第三,重点关注了社会工作参与当时社会建设的本土化努力;第四,其研究体现了当时中西方最新研究成果,更适合与当代形成比较研究。重新梳理言心哲等老一辈社会学与社会工作学者的学术研究,在学术和学科建设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简称“低保”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救助制度,被认为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最后一张安全网”。统筹城乡低保制度有其必要性,它是维护社会公正、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协调我国经济社会建设的需要,是降低制度运行成本、规范农村低保制度的需要,也是完善目前社会保障体系的需要。统筹城乡低保制度也有其可能性,它无论从经济基础、政治基础还是实践基础来看都是可行的。而实现统筹城乡低保制度建设,就要做到城乡低保认识观念的统一、城乡低保政府责任的统一、城乡低保资金筹集的统一和城乡低保管理机制的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