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孔雀东南飞》与《罗密欧与朱丽叶》悲剧成因之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爱情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与莎士比亚的剧作《罗密欧与朱丽叶》同属著名爱情悲剧,这两部作品,虽然是不同体裁、不同时期、出自不同作家之手的作品,却都写出了一对纯洁善良的青年男女为爱情而牺牲的悲剧。封建文化制度和封建家长的干涉与阻挠造成了主人公的爱情悲剧。但是由于主人公性格和所处的社会背景的不同,它们在悲剧的成因上又有些许不同之处:造成两者悲剧命运的矛盾冲突不一样,悲剧主人公的性格不相同等。  相似文献   

2.
《红楼梦》卷首,曹雪芹借“石头”之口说,他创作此书“不敢以儿女之笔墨唐突朝廷之上也”。这里所说的“儿女笔墨”,从作品的实际来看,主要是指作家在作品中描写的青年男女在爱情婚姻问题上悲欢离合的种种情事,所谓“唐突朝廷”,是指作家通过作品对封建统治阶级的揭露和批判。在《红楼梦》中,曹雪芹通过对封建阶级贵族青年男女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爱情婚姻悲剧的描写,为我们刻划了那个社会的众生相,从而使这部闪耀着现实主义光辉的杰出作品,成为时代的一面镜子。他“不敢唐突”是假,如实描写是  相似文献   

3.
土族人民勤劳纯朴、能歌善舞,在其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活动中逐渐形成了具有独特民族风格和浓郁地方色彩的民间文学艺术。由于土族历史上只有本民族语言而无文字(现已草创土族文字),因而这些珍贵的文学遗产大多是靠民间艺人一代又一代口传身授流传下来的。土族民间文学艺术丰富多彩,有歌谣、舞蹈、叙事诗、神话、童话、故事、寓言、谚语等等,是中华文苑中一枝别有芳馨的奇葩。 歌谣 土族谚语云:“饭可一天不吃,歌不可一日不唱”,凡有人烟的地方,就有“花儿”(民歌)的芬芳,而土族之乡尤显馨  相似文献   

4.
《血溪》以新的艺术观念,再现了一个民族的艰难历程。编导者用当代意识对一个古老的民族进行了反思,使其具有历史纵深感和时代的启示性。 一、一个耐人咀嚼的悲剧主题 《血溪》以土家族、汉族两对男女青年的爱情悲剧为线索,以土家人把关的“峡口”为喻体,围绕“峡口”的封闭与开放的斗争,揭示了民族进程里的悲剧主题,民族的融合、世界大同的理想通过两对男女青年的爱情悲剧表现了出来。聚居在峡口内的各民族山民都心系峡口,在这里发生的一切都冲着峡口而来。峡口是斗争的焦点,石头一家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而浪尖人物是石  相似文献   

5.
元明清爱情剧中矛盾冲突和思想意蕴之演化许金榜在浩如烟海的元明清戏曲作品中,爱情剧数量最多,成就也最大。对这些作品,人们似乎习惯于用歌颂青年男女对爱情的追求和反封建礼教的斗争来加以评论。而实际上,随着各个历史阶段政治、经济、思想状况的变化,产生于不同时...  相似文献   

6.
《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篇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作品通过一对青年男女——涓生和子君的恋爱悲剧,揭示出它产生的社会根源,表达了深刻的思想内容。这是鲁迅长期求索的结果,无论当时,还是今天,它一直放射着耀眼的光彩。  相似文献   

7.
也谈土族是否有神话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土族是否有神话?这是每一个从事土族民间文学研究的专家和工作者们所颇为关注的问题。近年来,对这个问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然概而述之,有如下两种观点:其一,土族民间文学中没有神话这种文学体裁。持这种观点的人们从土族形成的年代入手,对土族民间故事中“找不到神话”这种特殊现象进行了详细的解释:“中国务民族神话  相似文献   

8.
席勒的《阴谋与爱情》从政治角度切入,把一个普通的不同门第之间男女相爱的悲剧型故事写成一出政治悲剧。剧中主要人物瓦尔特、斐迪南、露伊斯主观上彼此并无恶意,但当他们各自按照自己的意愿行动时却成了不可挽回的悲剧。悲剧有其必然性。这种悲剧必然性使作品饱含批判的火热激情、跌宕起伏的艺术世界和给人震撼的阳刚之美。  相似文献   

9.
<十八春>演绎了一个美好而凄婉的爱情故事,这在张爱玲的笔下是少见的,故事也体现了青年张爱玲的爱情理想.但是,透过这至真至纯的爱情,可以看到隐匿在男女主人公心中来自"身世"的不安,这俗世情怀是这幕爱情悲剧的内在动因,也揭示了爱情悲剧的根源,那就是男权意识的压迫.从这个主题可以看出,被看作张爱玲"转型"之作的<十八春>,实际上是和作家以往的创作相传承的.  相似文献   

10.
“五四”时期,文艺界出现了不少反映青年知识分子争取个性解放和婚姻自由的作品。《伤逝》写的也是这个主题,而鲁迅却一反当时文艺界流行的倾向,以一对青年男女从相爱到分离的爱情悲剧,愤怒地揭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吃人的本质,特别是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批判了资产阶级的个性解放思想,形象地说明了这样一个深刻而独特的见解:离开了  相似文献   

11.
《豪门春秋》和《红楼梦》在许多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但这也不妨碍把二者间的共性进行比较。从人物个人境遇和爱情悲剧表现等方面来解读这两部作品,是研究这两部作品的一个新的切入点。中美文学在塑造妇女形象方面的异同揭示了文学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某些相似或相异的规律。伊迪丝·华顿与曹雪芹对两部作品中男女感情纠葛描摹非常细腻。华顿与曹雪芹同样用悲剧的方式将莉莉·巴特与林黛玉"嫁入豪门之梦"击碎来向人们展示她们各自的悲剧人生。  相似文献   

12.
融融是马来西亚砂劳越的华文女作家,她的小说具有现实性与本土性的特色.从内容主题、艺术技巧的角度去审视其小说创作历程,可以概括出三个比较明显的特征:一是同甘共苦的爱情观,在纯美爱情与悲剧爱情的比照中凸显其爱情理想;二是地区精神的华人书写,以家族与本土的融合去表现砂劳越华族的生活样貌;三是云开雾散式的叙事,在作品结尾往往寄予美好的期盼.她的作品风格朴实,具有浓郁的人文关怀精神,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族群关系、社会生活、时代变迁等都有细致探讨.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由于家长制和封建礼教的束缚,青年男女的爱情婚姻问题成了历史上的重大问题,追求爱情婚姻的自由、幸福始终是青年一代追求的焦点,许多作家都把它当作突出的主题来创作,而且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的特色。从元代到清中叶比较有代表性的剧目《西厢记》、《牡丹亭》和《桃花扇》来看,爱情主题在戏曲中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典型价值。 一 元代杰出的杂剧家王实甫的《西厢记》是我国戏曲史上描写爱情题材的杰出作品。它以封建时代上层社会青年男女反对封建礼教,争取婚姻自主为题材,揭露了封建礼教对青年自由幸福的摧残,通过青年男女的美满结合,歌颂了他们对爱情的追求,寄托了作者的希望,唱出了“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美好愿望,成为数百年来封建礼教束缚下的青年男女追求爱情幸福的赞歌。它给了在封建礼教束缚下挣扎、奋斗的同代青年以巨大的鼓舞,在元代戏曲舞台上树起了一面反封建反礼教的旗帜,这是《西厢记》极为可贵之处。  相似文献   

14.
冯沅君的作品生动鲜活地表达了“五四”时期青年男女的思想、情感和心理,通过对爱情理想和爱情认知这一辛苦历程的展现,表现了知识女性主体的真实存在和觉醒,是反映当时女性处境的宝贵文献。  相似文献   

15.
莎士比亚戏剧和汉乐府诗歌分属两个不同的时代,代表不同民族的文化.但其代表作<罗密欧与朱丽叶>和<孔雀东南飞>都是通过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控诉了封建礼教,赞扬男女主人公对个性解放和爱情幸福的追求,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通过比较其社会背景、人物性格等,不难看出东西方爱情悲剧观的异同.  相似文献   

16.
在陶然以爱情为主题的小说中,"乐感文化"退隐而去,"悲剧色彩"彰显出来。细读其作品,会发现其中差不多所有男女互动的爱情故事当中,最终都是以中年男子的悲剧命运而告终的。  相似文献   

17.
《孔雀东南飞》(又名《焦仲卿妻》)是汉乐府中的名篇,作为一部表现古代青年男女的爱情长篇,它与《木兰诗》一起被誉为古代民歌的“南北双璧”,全诗建构宏大,共353句,1765字,清代沈德潜认为它是“古今第一长诗”,确非过誉之辞.这部作品描写了焦仲卿和刘兰芝的动人心魄的爱情悲剧故事,充溢着强烈的反封建色彩,是一篇声讨封建礼教的檄文.在艺术上,这部作品也是颇为精致的,达到了汉乐府叙事诗的高峰,尤其是作品中刘兰芝焦仲卿这两个中国文学史上较早出现的封建叛逆者形象,更是闪烁着熠熠的艺术光彩.本文试从该诗构思精巧独特,结构完整紧凑;选材精当,繁简互用;比兴手法的运用及语言的古朴生动等方面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发生了一件引起轰动社会的“黄陆事件”,带有浓烈的悲剧色彩。各报纸争相跟踪报道,成为当时社会热点,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揭示了当时青年男女在婚姻爱情方面新理念,也昭示那个时代的女性追求爱情自由的道路是坎坷崎岖的。  相似文献   

19.
1960年,当我们在西藏拉萨、日喀则、拉孜等城市和农庄调查民间文学的时候,最先听到的,也是听得最多的,往往是下面这首优美的情歌: 在那东方山顶,升起皎洁的月亮,青年姑娘的面容,浮现在我的心上。据说这首情歌在西藏家喻户晓,人人爱唱。应该说它是一首流传极广的民歌,然而,这首情歌却是二百七十多年前,一位著名的藏族古典诗人的作品,这位诗人不是别人,正是仓洋嘉错。仓洋嘉错是西藏第六世达赖喇嘛。虽然他身为西藏最大的活佛,却写出了如此优美的爱情诗篇。这些诗已成为人民喜爱的情歌,至今仍在西藏、四川、青海、甘南等广大藏区流传。因此,仓洋嘉错情歌在藏族古典文学和民间文学中,都是值得重视的作品。  相似文献   

20.
《诗经》中描写爱情婚姻,多次提到桑林,桑间或以桑比兴.其原因在春秋时期有媒氏在桑林中今男女相会之习俗,中春之月奔者不禁的婚姻是当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的一种补充.这种习俗源于远古殷商民族以桑林为祭祀高媒神之神社,更由于青年男女对自由爱情之追求和社会对人口增长的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