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凯特·肖邦的《觉醒》通过对女主人公艾德娜在男权压迫下自我意识觉醒过程的描述,探索了自然和女性的联系,揭示了父权制以文明为工具对自然与女性的双重统治,表达了作者对女性的关注、对回归自然的生活方式的歌颂和对城市文明的批判,透露了作者构建一个两性平等、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社会的理想,蕴涵着深刻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  相似文献   

2.
《金瓶梅》所写人物甚多,不少为作者杜撰而成。但细考其中所写文武官员,多可见于宋,明两代之正史,杂史和野史笔记。然而作者写官员,并不囿于史实,限于当时世风时政的特质和作者个人的素质缘由,《金瓶梅》写官员对史实进行了“我化”处理,“近史而悠缪”,形成明显二律背反的扭结。其中重要人物狄斯彬的“我化”叙写,可视为典型例证。  相似文献   

3.
本文拟根据斯坦纳提出的"理解即翻译"的论断,具体分析了翻译过程及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扮演的双重角色--读者和作者(或再作者)及其二者相统一的翻译之结果.作为读者,译者应该理解和阐释原文;作为再作者,译者应该给读者相应的解读和阐释空间.  相似文献   

4.
爱伦·坡的短篇小说《威廉·威尔逊》通过对两个威尔逊从斗争到双亡过程的描绘,成功刻画了主人公人格的分裂与冲突。两个威尔逊对应于精神分析理论中的本我与超我,但自我哪里去了?本文分析了作者成长与生活的环境,指出作品表达的心理特征源自作者的亲子依恋缺陷、人际沟通障碍与现实中的挫败经验。作者的生活经历导致作品中出现"自我"缺失,但自我并没有消失,而是回流到本我中,并以升华的心理防御形式出现。  相似文献   

5.
卡会卡在他的第一个长篇小说《美国》中,采用了狄更斯的笔法,对西方文化的演进历程及其本质特征,进行了一次深刻的检讨。年轻的主人公卡尔·罗斯曼被放逐美国的经历,形象地概括了两千年来西方基督教文化发展的基本过程,小说第七章关于“俄克拉何马露天剧场”大招聘的场面和卡尔应聘过程的描写,可以很自然地使人联想到20世纪上于普遍的信仰危机中的西方文化的种种太,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际的混乱情景。卡夫卡通过卡尔  相似文献   

6.
《三国演义》虽然没有把经济问题放到突出的地位,但却能始终把所要争战的资财当作战争叙述的基本要素之一。首先,作者在叙述某一方英雄豪杰“起事”时,大致都先叙述其接受一定数量的资助或抢占部分财产,以充当战争叙述过程中聚财、用财的铺垫。其次,作者常常通过叙述人物对资财的态度以及资财对人物的影响,来关联战争过程,使得情节跌宕起伏、错落有致。再次,在战争叙述的有机构成中,粮草、国宝、地盘等财产还充当了不可多得的结构间架,为编织错综复杂的故事、纽结波澜壮阔的情节服务。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薇拉·凯瑟的代表作品之一《啊!拓荒者》中几个主要人物形象的分析,揭示了作者通过这些形象所寄寓的对土地的眷恋、对劳动的热爱和对幸福的坚定追求,指出正是由于她对这些美德的推崇使她博得了“物质文明过程中精神美的捍卫者”的称号。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西方政治学中政治体系概念、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国家观以及列宁的无产阶级专政体系概念的系统梳理和比较分析,指出无论是对国家抑或是对政治体系概念的分析都应从两个层面上来展开,一是国家或政治体系的本质,即国家或政治体系是一定阶级的专政,是统治阶级通过国家对社会实施领导和管理的政治权力或者国家权力,这主要表现在以国体和政体为核心的国家政治制度之上;二是国家或政治体系的实际运作过程,即国家政权在实践中的具体运作过程,这主要表现在政党、国家政权机关与社会团体的关系之上。长期以来,我们对前一个层面的问题已有十分充足的了解,而对后一个层面的问题则主要借鉴西方政治学的政治体系概念来进行阐释,其效果并不十分令人满意,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以无产阶级专政体系对国家或政治体系的实际运作过程进行考察的经典分析理论,长期以来被我们忽视了,或者说是被西方政治学的政治系统等分析理论遮蔽了。因此,在使用政治体系或国家的概念时,应注意它们不同层面的内在机理。  相似文献   

9.
<寒风竹>通过写彭家洼乡朱家埠村村民朱执深因交不起提留款,被乡干部集体毒打的故事,透视了当今农村存在的新矛盾和新问题.作者本着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深刻剖析了农村基层干部的心态、恶习,从而引发读者关注社会,立足时代,关心党和国家的命运和前途.  相似文献   

10.
豪威尔斯的《赛拉斯·拉帕姆的发迹》是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一部力作。在这部小说中 ,作者以其特有的敏锐 ,异常准确地描绘一个渴望跻入上流社会的暴发户的感情 ,刻画了波士顿上流社会。正是作者对日常生活重要意义的现实主义的观察 ,才赋予这部小说以独特的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11.
不同文体的特征造成了文本中叙述人与作者之间的距离从贴近到疏离的不同变化。与其他非诗文体相比,读者在阅读诗歌的时候,有两方面的原因会影响其阅读:一方面,作者与读者往往将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视为作者本人,但实际则是作者在诗歌中塑造了戴着不同面具的“我”;另一方面,尽管读者可对诗歌的意义进行多种解读,但作者仍然可以通过其诗歌修辞,对内部结构进行调整,此外,还可以副文本的题解或注释方式来控制读者对文本的理解维度,展现多个不同的抒情诗人形象。 关键词:不同文体的特征造成了文本中叙述人与作者之间的距离从贴近到疏离的不同变化。与其他非诗文体相比,读者在阅读诗歌的时候,有两方面的原因会影响其阅读:一方面,作者与读者往往将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视为作者本人,但实际则是作者在诗歌中塑造了戴着不同面具的“我”;另一方面,尽管读者可对诗歌的意义进行多种解读,但作者仍然可以通过其诗歌修辞,对内部结构进行调整,此外,还可以副文本的题解或注释方式来控制读者对文本的理解维度,展现多个不同的抒情诗人形象。  相似文献   

12.
《第二性》是对近代以来的女权主义理论的一个总结。本文从该书作者西蒙&#183;波娃的哲学思想的巨大转变、萨特对她的启示、她对女性的处境和命运的认识、她想唤醒女性意识以及引导男性理解女性等方面对《第二性》的写作动机进行详尽的分析。  相似文献   

13.
莎士比亚的&lt;威尼斯商人&gt;并不似传统评论所界定的是一部喜剧,而是一部悲喜剧或曰正剧.其一,剧本严肃揭示了高利贷资本与商人资本的尖锐冲突--这正是大转折大动荡时期英国的社会特色.同时,作者也无情地暴露了巴萨尼奥唯利是图的赌徒灵魂.其二,剧中夏洛克并非仅是一个贪婪可笑的小丑,他身上既有种族歧视的折光,又有宗教偏见的影子,悲喜交并.其三,剧中安东尼奥的忧郁不仅是个性使然,更具有沉重的社会背景.  相似文献   

14.
四、刘勰对创作过程中情感的认识 在创作过程中,刘勰也是同样注重情感陶冶的,并且在这个意义上,刘勰对情感的讨论已经完全离开经典而进入了艺术的范畴。 一个作者,当他面对客观事物产生感情,并且萌生了要把这种情感表达出来的冲动时,他的创作过程实际上就已经开始了。但是,问题在于,作者在创作过程中不仅面临着一个如何表达感情的问题,而且还有一个表达什么样感情的问题。这是因为作者面对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个文体名目来说,小品文在现代才出现,但其实际历史却很悠久。魏晋南北朝时代就出现了小品文的第一次高潮,历经唐宋而在明季达到鼎盛。从写作上说,小品文崇尚简洁,重视情韵,既受史著尚简笔法的影响,同时也与玄学简淡玄微的旨趣相关。其哲学渊源,实为庄玄,提倡人生的艺术化,追求个体的自得自适。这种艺术化的人生态度,还文章以审美、娱乐功能;而就审美特征而言,便是崇尚简约,重视情韵。二者一在文用层面,使应用文字变成审美文字;一在审美层面,以意境作为散文叙事的重要特征,从而区别于小说叙事的以情节冲突、性格成长等为主要特征,在古代散文从应用叙事走向文学叙事的过程中,对散文文体的确立及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  相似文献   

16.
大学城&#183;大学文化&#183;人文素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城建设是适应高等教育迅速走向大众化的一个重要措施。建设大学城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然而大学是不可能速生的,必须综合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以及现有高等院校的规模等具体情况来长远规划,应该适当减弱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强大学自身的主动性,这样才能保证大学城建设能够把服务高等教育发展放在优先地位,而不是本末倒置的价值追逐。大学文化的积淀是长期的、历史的,而且对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应该给予充分的重视,这是大学城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论述了英国作家查理斯.狄更斯在小说《大卫.科波菲尔》中的人物塑造手法,主要从幽默和讽刺两方面入手,分析了作者对人物神态、个性和语言的描绘;让读者在作品的诙谐、愉悦气氛中领略作者的写作初衷,透过作者锋利的笔触认识到文中蕴涵的哲理。  相似文献   

18.
本土建筑文化与异质建筑文化的交织是形成今天日本建筑业繁荣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重要分析了这一交织过程的特点,层次以及形成这一交织的原因,最后通过中日对比,提出日本建筑文化的发展对中国建筑界的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9.
从哲学发展规律看,《易经》是一部以筮书为形式的古代哲学著作;从《易经》成书的时间、作者的政治地位及成书的目的看,《易经》是中国古代的政治哲学著作,《易经》的思想主旨是周人的政治哲学。  相似文献   

20.
瞿秋白《多余的话》既反应着作者深刻解剖自己正直知识分子的真诚,又体现着他要给后人留玉下一段真实历史的责任感,既抒写着他对毕身追求的理想受到损毁乃至失落的悲情,又表达着对玷污着革命理想的道德纯洁性的“党内斗争”的抗议。在看来消沉悲观的曲笔下,表达的是党内正常民主生活受到破灭的心忧和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