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鲁迅的"实骂"与"虚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骂人”(指文明、文化批评和社会批评或批判 )现象是“五四”时期及以后尖锐、激烈的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的产物。鲁迅在文坛的“善骂”是出了名的。他能以敏锐的目光 ,透过粒米见大千 ,透过现象抓本质 ,“骂”出了形而上的文化层面的意义来。  相似文献   

2.
鲁迅“骂人”是特定时代的特定文化现象 ,并不只是鲁迅在“骂” ,事实上是更多的人在骂鲁迅。与其纠缠于鲁迅的“骂人” ,不如更多地去了解鲁迅所处的时代。如此 ,才能更好地了解鲁迅“骂人”的形而上意义。  相似文献   

3.
教师培训中"实工虚做"现象解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各级教师培训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和必要手段,现实中教师培训往往流于形式,笔者透过基础教育教师培训中"实工虚做"现象,分析导致教师培训工作流于形式的原因,提出扭转教师培训"实工虚做"局面的有效措施,以促进教师培训工作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4.
语素从语法角度分类主要依据语法功能,即独立成沉的能力(能否成调和构调时所起的作用)和位正固定的情况。根据这个标准,可以把语力分为实素和虚素。我们这里对语素实虚的划分同一般通行的看法并不一致.语音的实虚并不等于河尖的实虚,二者不能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5.
"行文如行兵,遣笔如遣将",写作中的虚笔与实笔写法,尤如三十六计中的"围魏救赵",它妙在本要"救赵"却不直接"救赵",而出人意料通过"围魏"手段来巧妙地表现"救赵"的目的.写作中"虚笔"与"实笔"虚实相生,相得益彰,同时又各得其宜,各尽其妙.  相似文献   

6.
英文的翻译是一项看似简单却较为棘手的工作。英语翻译或以物质名词取代抽象名词 ,或以人的某种表情或动作揭示人的内心世界 ,此类的以“实”喻“虚”的表达变抽象为具体 ,变空洞为形象 ,会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像。对于英语中以实喻虚的形象表现手法 ,翻译时应想方设法维系原文的具体性及形象性 ,一个常用的手段即是从“实”到“实”,将英语的以实喻虚译成汉语的以实喻虚  相似文献   

7.
8.
中西美学在艺术的虚实问题上看法不同,中国美学推崇虚,西方美学推崇实。柏拉图和文艺复兴的大师们对艺术褒贬不同,但他们所依据的原则一样,艺术因为虚而受到谴责,因为实而受到褒扬。中国美学推崇艺术不是因为艺术之实,而是因为艺术之虚,艺术的魅力就在于它能够将现实世界虚灵化为精神世界。20世纪西方美学家看到了虚在艺术中的重要作用,但是这种虚与中国美学所推崇的虚非常不同。前者是一种解释和知识形式,后者是一种觉解和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9.
作为清王朝的奠基者、开创者,努尔哈赤、皇太极在统一女真诸部、建立巩固后金和清政权的过程中,推行了各种行之有效的政策.其中大力实施的"虚边实内"政策,为满族的兴起和强盛奠定了物质基础,为灭亡明朝、统一全国作了必要的准备.但"虚边实内"也造成东北边疆人口、防务等的空虚,为俄国后来的入侵提供了方便.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第三代诗歌"兴起,于坚作为"第三代诗人"的代表者之一,以其先锋的诗学理念和诗歌创作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本文从分析于坚的诗歌文本入手,发现于坚的诗歌既有虚性又有实性,是处在虚与实之间的写作。但这种写作难度相当大,是冒险性写作,如果把握不好虚实的尺度,很容易陷入丢"虚"和卸"实"的危险境地。于坚为当下汉语新诗的写作探索了一条充满可能性的道路,即在虚与实之间保持微妙且美妙的平衡。  相似文献   

11.
骂人话与其他语言现象一样,既受文化的深刻影响,同时也是文化的真实反映。陕北骂人话分为死亡诅咒、与性有关的骂人话、断子绝孙的诅咒、对人品及能力的谴责与贬损几类,其詈骂内容都与家族衰亡的诅咒相关,其诅咒事项都有历史或经验的依据,真实地反映了陕北的民俗信仰与禁忌。  相似文献   

12.
本文运用辨证的方法,着重阐明虚写和实写两种艺术风格的差异。虚写与实写各具千秋,但二者总是紧紧相联,常常互相结合的,“如此风格方可达于最高的境界。”  相似文献   

13.
宪法是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最高法律整合.正义作为最重要的法哲学价值必然介入到此种整合中.正义介入之方式,相当程度上决定了被介入的宪法之法哲学价值和正义自身价值实现的大小.中国1975年宪法以其特殊的正义介入方式,使该部宪法进入了罗文斯坦所称之规范性宪法行列.同时,以实驭虚的正义观与正义实践,亦使正义得到了效果颇佳的特殊实践阐释.  相似文献   

14.
极数十九经历了实虚反复转化的漫长演变过程。从先秦《左传》重耳出亡"十九年"的实数,到《庄子》内篇演变为反复出现的虚化极数;又由《史记·平原君列传》的"十九人"的可虚可实,到《汉书》苏武拘禁匈奴的"十九年",以及玄奘取经"十九年"(一说十七年),又回到实数;复从鲁迅《孔乙己》中所欠的"十九个钱"的虚化,似乎又是对《庄子》的回应。平原君的"十九人",又在唐诗与以后诗中演变为虚数。先秦—战国—汉代—唐代—鲁迅演变的四部曲,基本呈现由实到虚的回环往复。从而形成了虚数与实数共同带有极数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比英汉成语中数词“实”与“虚”异同 ,分析英语成语中数词意义——精确 ,实义 ;汉语成语中数词意义——模糊 ,虚义。揭示了不同民族思维模式影响指涉意义相同的英汉词汇 ,论述了汉语数词“虚化”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汉民族形象思维的特点 ,而英语数词“实化”反映出英语民族抽象思维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17.
鲁迅作为二十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的地位是不可撼动的.然而,鲁迅被利用,被歪曲,被肢解,鲁迅成了"两个鲁迅",一个是作为客观存在的鲁迅,一个成了当权者整人的工具仓库中一件被经常使用的工具.鲁迅成了最受诬蔑的人,单纯的鲁迅世界变成了十分复杂的各种各样的鲁迅现象.  相似文献   

18.
“五四”时期的鲁迅 ,在家庭中 ,作为长子、长兄 ,在教育部 ,作为分管文化工作的官员 ,其言行大多未逾传统文化规范。作为大学教师 ,他在教学和学术活动中的“反传统”,主要表现为 :敢于赞许文学中的创新和在研究中敢于发表创见。作为作家、思想家的鲁迅 ,则激烈地“反传统”,这是时代的需要 ,是文化急剧转型的必需 ,是创建新文化的必需。他的“反传统”内涵 ,在社会制度、封建等级观念、政教观念方面 ,主要是“破除”;在文艺等方面 ,则主要是冲破、超越、创新 ,并非完全断绝与传统文化的联系  相似文献   

19.
论中国古典园林中的“虚”与“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虚"与"实"是一对既抽象又概括的范畴,大凡艺术创作,都要讲求虚实关系的处理.虚实相生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原则,也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精髓.园林空间的处理、园林意境的创造皆具有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特征."虚"可以说就是"无"、"空",或者说就是空间、虚景、联想;"实"也可以说就是"有",或者说就是形象、景物.在中国园林艺术创作过程中非常重视化景物为情思、化实景为虚境,以达到情景交融的高潮.  相似文献   

20.
从地域文化角度解读鲁迅的文学创作 ,解读鲁迅与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 ,是鲁迅研究中的一个新课题。本文简述了鲁迅故乡的吴越文化特征 ,分析了鲁迅对浙东越文化的感悟、认同 ,及其在现代文化思想启迪下对吴越文化传统的扬弃和升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