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1]742-743反而思之,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能够形成、之所以能够变革整个西方传统哲学,其关键也是来自方法即思维方式的变革,而思维方式的变革更是源于思维方式所遵循的“道”或“理”,即思维逻辑的变革所决定。所以,从整个西方哲学思维逻辑变迁的历程来透视马克思是如何变革传统哲学的思维逻辑,不仅能使我们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西方传统哲学的变革点,而且能使我们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本性。  相似文献   

2.
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认同马克思哲学的实质是一种"实践思维方式",但对此有着大相径庭的解释,主要有如下观点:一种观点把马克思哲学归结为"实践本体论";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哲学的实质在于"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后者认为本体论思维模式并不能真正揭示出马克思哲学的实质,"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之后仍存有未尽问题:马克思哲学有无本体论,马克思哲学作为形而上学在何种意义上终结了"哲学"?  相似文献   

3.
从人类思维主导观念的转变解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思维主导观念 ,经历了从“是什么”到“怎样” ,再到“是什么”和“怎样”并重的转变。这种转变的历史过程是从哲学的本体论到认识论再到方法论 ,进而向以实践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转变。从这种转变中 ,我们就能从深层解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四部分讨论了先秦时期“象”的思维及理论的发展情况 :首先指出“象”字的抽象含义源于古《象》舞而来 ,由对象这一特定动物行为的模仿 ,转向对一切事物的模仿 ;其次指出“象”思维早于“象”概念的出现 ,是古人在自己的生活活动中形成的 ;第三 ,对先秦典籍中有关“象”的论述进行了分析概括 ,指出了先秦人对于“象”理论的基本认识 ;最后 ,揭示了“象”思维对于先秦文学思想及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当前经济与伦理关系的研究仍然没有摆脱实体主义还原论思维的束缚,从而遵循了这样的一条思维路径:在逻辑上通过从整体到部分、从现象到本质的还原一定可以找到某个最为基础、具有“本质意义”的“实体”,通过这个基础“实体”就可以揭开经济与伦理结合的全部奥秘。实体主义还原论思维蕴涵着价值一元论的信仰,以这种思维方式去探讨经济与伦理的结合,不仅会造成理论上的片面性,而且也会带来实践上的盲目性。马克思哲学以实践为基础的生成性思维对我们正确理解经济与伦理的结合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贺来 《东岳论丛》2004,25(3):21-26
马克思哲学的现代哲学品格是马克思哲学“当代性”的深层根据。马克思以“实践思维”克服了作为传统形而上学核心的“本体思维” ,超越了由于“本体思维”所导致的现实的人的存在之失落 ,使人真正以一种合乎人的本性的方式获得了现实的理解 ,并使哲学在对象、主题、内容以及研究方式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正是这些变化 ,奠定了现代哲学的一些最基本的原则 ,标志着哲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或新的时代 ,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也因此而获得了坚实的思想根据。  相似文献   

7.
本文围绕马克思哲学革命有关的三个重要问题进行探讨,说明马克思哲学是“改变世界”的哲学;说明马克思终结了思辨的独立的哲学,创建唯物史观与实证知识水乳交融的新哲学理论形态;说明马克思哲学思维方式不是什么“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而是以实践为基础和导向的辩证思维方式,从而揭示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本质:它打破传统哲学的框架,抛弃哲学追求“绝对真理”的幻想,把哲学改造成无产阶级“改变世界”的精神武器,为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以及实现人类解放提供了新的哲学理论形态和世界观方法论指导。  相似文献   

8.
刘伟 《齐鲁学刊》2013,(3):66-69
马克思既坚决反对旧唯物主义抛开主体,直观地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又坚决反对唯心主义抛开客体,单纯从主体方面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与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不同,马克思在思维方式上实现了从"两极"到"中介"的革命,并且把这种在思维方式上实现的革命,贯彻到了"现实的个人"中。从"现实的个人"之价值规定性和社会历史规定性出发,马克思在其哲学探索中,构筑了其作为价值批判原则的"理论的理论"和作为实践原则的"实践的理论"。值得注意的是,这两种理论向度之间的关系,既非平行,又非前后"断裂",而是相互渗透和融合于其整个理论体系之中。马克思哲学探索中的这两种理论向度,对当下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当代,“共同体”日益在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得到了人们的较多关注。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独特性与超越性的呈现,不能仅仅限于思想史的梳理,更为重要的是对其思想前提的解蔽,也即对“类”的思维方式、“关系理性”和生产实践的解蔽。只有在深入挖掘这三个前提的基础上,才能体现出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异于其他“共同体”思想的独特性与超越性,同时,也有助于为当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推进提供思想资源与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0.
颜岩 《人文杂志》2006,(2):16-18
我以为,尽管自然概念是施密特《马克思的自然概念》论说的核心,但他的理论目的却是通过对马克思自然概念的重释,揭示马克思哲学唯物主义的本质和特点。本文着力分析了施密特对“唯物主义”及马克思哲学唯物主义的理解,并透析出其理论贡献与局限。一、对“唯物主义”发展史的一般考察施密特开篇第一句便指出,“关于马克思的自然概念问题,必然延伸到唯物史观同哲学的唯物主义的关系问题”②。施密特为什么要对“唯物主义”进行一番考察呢?主要原因在于他认为这是我们理解马克思自然概念和马克思哲学的关键。在他看来,第二国际理论家不理解哲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