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2.
3.
一只虎皮鹦鹉,飞归大自然,几天后却饿死在硕果累累的树林里,可悲呀!这只虎皮鹦鹉饿死的原因很清楚,长期的笼养,使它过惯了“饭来张口”的生活,磨灭了它原有的锐气,再回到大自然时,已无能力觅食了。 相似文献
4.
韩军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2(3):96-97
对于“文化研究”与“文艺理论”的论争不能只做简单的现象归纳,而应该深入挖掘内在的文化逻辑,从研究对象、理论形态以及理论主体定位入手,观照作为"理论"对于历史与现实的应对策略和形式。开放、多元、富于实践品格的形态是文艺学学科经由反思走向的必然。 相似文献
5.
6.
7.
黄淑芳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6(1):113-116
本文以尼采的"上帝之死"与罗兰.巴特的"作者之死"两个哲学命题的相似性为切入点,对解构主义与尼采在哲学思想上的渊源进行了探讨,证明解构主义理论中对于作者权威的解构以及文本终极意义的不确定性等基本观点皆可自尼采对理性以及宗教的解构中找到根据。因此,可以说,尼采是现代以及后现代解构主义思想的理论奠基人。 相似文献
8.
庄穆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7(4):97-103
围绕后现代哲学关于"人之死亡"这一话语,回顾西方哲学对"理性人"的观念构建的历程,阐析后现代哲学对西方哲学传统的"理性人"及确立"理性人"的主体性与中心地位的批判与解构,"人的死亡"评析与反思,可以对死后之"人"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9.
陈立胜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1(6):38-45
本文首先讨论了“上帝之死”的意义,在此基础上考察存在哲学的焦虑观,并分析走出“上帝之死”所造成的虚无主义之可能的路数。 相似文献
10.
储诚喜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2):32-39
在尼采宣称"上帝之死"以及福柯欢呼"人之死"之前,黑格尔其实已经宣告了超验的、彼岸的老上帝的死亡.与此同时,在黑格尔的"死亡哲学"那里,"上帝之死"亦同时伴随着"人之死".本文力图考察黑格尔、尼采与福柯各自的"上帝之死"与"人之死"的思想意蕴,考辨其深刻差异,以期梳理西方现代性思想的发展线索. 相似文献
11.
12.
死亡无疑是每个悲喜人生的结局,安德森和鲁迅在各自的小说中试图通过主人公的死亡来体现什么?本文为此对这两篇小说进行比较与分析。 相似文献
13.
刘钊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2(3):17-20
从尼采杀死了“上帝”到福柯消解了“人”,西方哲学经历了以人作为主体的确立和解构的过程。福柯从时代的本质要求出发,通过宣布“人之死”实现了其后人道主义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功能性超越,展现了其特有的后人道主义旨趣。 相似文献
14.
章忠民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5(1):58-64,156
在尼采宣布“上帝已经死了”之前,黑格尔就已揭示出,在苦恼意识中“上帝本身已经死了”.然而,黑格尔借助于理性自我和解功能,使上帝在“实体即主体”的理性视界中得以新生.黑格尔对苦恼意识的解构与超越,一方面彻底改造并超越了以康德为代表的传统哲学的知性二元论的对立、抽象、片面与虚假性,在绝对唯心论的基础上实现了人与神、人与世界的和解;另一方面,黑格尔的超越却因其极端的逻各斯中心论对神性与人性的肢解,其合理性与合法性遭到现当代哲学家的质疑,倍受批驳和抛弃.然而,与他揭示出在苦恼意识中上帝已经死了这一可怕的事实相比,更为可怕的是,黑格尔为上帝的辩护、使上帝复活的劳作,却真的消灭了上帝.这样,黑格尔便与上帝之死,甚至也与后现代性勾连在一起了. 相似文献
15.
惠慧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3)
本文对《红楼梦》的后四十回写出的“黛玉之死”的现实主义悲剧的卓越艺术成就.从人物的心理描写,事物发展的具体描绘和两个必然因素的巧合三方面进行了探讨,从而说明“黛玉之死”是合符生活发展的必然逻辑和创作规律的。 相似文献
16.
红色经典中的英雄之死是英雄形象塑造的重要表现内容,是革命者英雄人格的最终完成、革命理想价值的最高体现.红色经典中对英雄之死进行了价值替代和有意义补偿,个人价值被融入了集体价值,肉体的湮灭意味着精神的永生等崇高意义的诠释.红色经典还对英雄之死的描写采取特殊的叙事策略,使用了"观看"模式和仪式性话语,这对当时人们的思想情感产生重大影响,但也形成对死亡的单一价值判断和僵化的写作模式. 相似文献
17.
智夫成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1)
明末农民起义领袖“老回回”,本名马守应,陕西绥德人,因是回族,故诨名“老回回”。“老回回”是一位较为杰出的农民起义首领,对明末农民战争作出过历史贡献,是位值得研究的历史人物。 关于“老回回”最终结局怎样?史籍或多缺载,或语焉不详;而《鹿樵纪闻·闯献发难》则载他最后于淅川“病死”。 当前,在有关研究老回回的论著中,有的同志沿用旧说,认为马守应最后“因病逝世”, 相似文献
18.
张融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41(3):138-147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个人拥有的网络虚拟财产日益增多。为了回应社会的变化,《民法典》第127条明确规定了网络虚拟财产。但遗憾的是,有关网络虚拟财产的规定在《民法典》中屈指可数,这就导致与之相关的问题依旧难以解决。网络虚拟财产继承人的确定即是其中的体现。具言之,在网络用户没有立遗嘱的情形下,其名下的网络虚拟财产应如何确定继承人?对此,立法并无明文规定。此时若完全依照一般财产继承规定确定继承人,将会背离继承法的立法精神。〖JP2〗基于此,学界亦提出了不同的继承人确定方案。然分析可知,这些方案均存在局限,无助于保护被继承人的利益。通过论证发现,区分网络虚拟财产的类型,并依类型具体确定继承人才是解决网络虚拟财产继承人确定问题的应然路径。 相似文献
19.
历史上著名的苏格拉底之死在西方哲学中具有三重涵义:在人与神相比照的维面,西方哲学强调了"死"是必然的.死是内在于人生之中的;在人与物相比照的维面,西方哲学强调了"死"是幸福的,死亡就是灵魂从一处迁往另一处;在人与人相比照的维面,西方哲学强调了"死"是独立的,死亡使人自身个别化从而本真地作为他自己而存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