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广州话句末"先"的话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香港大学香港粤语口语语料库中出现在句末的“先”字进行考察 ,并从话语结构的角度加以分析。研究发现 ,句末的“先”有两类 ,一类可还原成普通话的“先” ,另一类不能还原。不能还原的“先”主要的功能是充当话语标记 ,标示话语中暂时需要打断的地方 ,是一种会话管理的手段。这种较新的用法应该是由表示时间或次序先后的副词“先”演变而来的。  相似文献   

2.
赣语上高话助词“来”,既可位于句末做事态助词(记为“来1”),表示过去曾经发生过、完成了某事,且有成句作用,是过去已然态标记;也可位于谓词性成分后做动态助词(记为“来2”),表示曾经完成过某种动作、发生过某种变化或存在过某种情况,属于某种经验或阅历,是经历体标记.“来2”产生途径有二:一是“来1”受“V+助词+O”格式类推前移至谓词性成分后,从而形成了“来2”,二是由表完成义动态助词“来”在“过去”语境中逐步语法化为“来2”.  相似文献   

3.
现代汉语结构助词"的"的来源问题,是汉语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汉语言研究必须回答的问题,同时也是汉语学界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总结、梳理近百年来学术界相关研究成果,对于认识现代汉语"的"来源大有裨补.  相似文献   

4.
本文着重介绍跟普通话不同的、富有方言特色的广州话称呼语,所介绍的称呼语包括对称(对面称呼)、背称(背后称呼)和对各种人物的指称。阐明广州话称呼语的特点,词义内涵和感情色彩以及构词、造词手法、并谈一谈广州话称呼语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5.
广州话"类同义"副词历时演变的特点与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广州话类同义副词的历时演变有其特点:普通话是后起的副词"也"取代了"亦",而广州话则是"半取代式并存型".广州话没有"也","亦"沿用至今,表总括的"都"和表重复的"又"则衍生出类同义与"亦"并存,并呈逐步取代"亦"之势.广州话"类同"义副词历时演变的认知动因是,"都"、"又"与"亦"具有共同的语义基础--"相同性";语用动因则是日常口语交际的需要.这种演变具有自己的演变机制,即"都"、"又"是通过"语义偏移"的途径衍生出"类同"义.  相似文献   

6.
通过问卷调查、模拟情景调查和语料库搜索等手段,调查分析了广州话典型狭义处置句的变异.结果显示广州人最常用“VCO+但”的形式;“VCO”式常用度排行第二,说明在不用“佢”的情况下,VO语序的“VCO”式仍是表示处置义的优选句式;“‘将’字句+佢”排第三;“将”字句排最后,是广州人说得最少的形式.结果反映出广州话典型狭义处置句依然是方言特征明显的形式占优,未有出现向普通话真正靠拢的趋势.语料库搜索到的语料还证明不管是“‘将’字句+但”还是“将”字句都常见于谈论时政类话题的话语当中.  相似文献   

7.
动词"给"的语法化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法化可分为词类的语法化和句法结构的语法化,从这两个层面并结合汉语史对动词"给"的语法化历程及其动因进行了考察与探讨."给"有动词、介词和助词三种词类,词汇意义不断减弱."使事物位移"(给1)演变为"允许某人做某事"(给2),在语法化历程中逐渐失去动作性,演变为"物体传递的方向、目标(介词给3、给4)",演变为"处置性、施事性标记(介词给5、给6)",演变为"强化及物性标记(助词给7)"."给"在句法结构中的位置越来越非中心化,动词"给"处于句子中心位置;介词"给"后带名词宾语后处于中心动词之前,或介词"给"位于中心动词之后;助词"给"位于中心动词之前.  相似文献   

8.
语法化是个连续的渐变的过程,“了”从开始只能跟延续性情状的动词组合到能够和终结性情状、静态性情状的动词组合的过程,就是“了”语法化程度逐步增强的过程。“了”的语法化在语义和读音两方面都体现出一些阶段性的特征,在方言里,“了”语法化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读音形式,一般情况下,语法化程度越高,其读音形式越简单。  相似文献   

9.
汉语结构助词"的"书写形式之演变与分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代汉语中,助词"的"的书写形式在使用上比较混乱,从历时的角度描述其书写形式的演变过程,可以总结出其书写形式分合的原则:一是分写合写各自利弊如何,二是分写合写的约定俗成的情况如何.  相似文献   

10.
现代汉语中经历体标记过的语法演变过程比较清晰,即表示空间上运动的实义动词——表动作完成结束的助词——表经历的体标记,在国际主流语法研究理论生成语法的框架下,用完结短语假设理论对过的语法化过程进行了理论解释,这种分析具有人类语言的共性。  相似文献   

11.
在近代汉语中,<醒世姻缘传>中的助词"可"是用法非常特殊的一类助词.文章详细分析了这类助词在<醒世姻缘传>中的使用特点,将其归纳为三种分布环境和两类表达功能.最后对<醒世姻缘传>中所出现的与助词"可"有关的标点错误的句子,一一作了校正.  相似文献   

12.
广州话句末语气助词"嘅"、""的音义和用法的复杂性体现在:(1)"嘅"的读音和语义功能的复杂性。"嘅"[kε33]、[kε35]、[kε353]三种读音是句子语气覆盖叠加的结果,既有共同的核心语义功能,又有各自倾向性的用法。其中读[kε35]的"嘅"还有几种不同的情况。(2)""的合音情况的复杂性表现为,受语调的影响而产生[ka33]、[ka21]、[ka35]三种读音。无论哪种读法,都有不同来源:一为"嘅语气助词+啊";另一个则是"嘅结构助词+啊",故同一读音的""的语义功能不一定完全相同。另外""的跨层合音现象及语义功能也呈现出复杂性。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语料考察基础上,以认知语言学的主观性和主观化为理论工具对"起来"与"起去"的不对称分布进行对比分析,指出"起去"的消隐现象与"起来"的概念包容性相关;"起来"经历了一个主观性不断增强的主观化过程,而"起去"没有获得主观性表达功能因而走向消隐.  相似文献   

14.
云南民族"直过区"经济社会发展调查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共产党对云南省还处在原始社会末期的少数民族地区采取特殊和帮扶的政策,保证他们直接地但却是逐步地过渡到社会主义,实现历史性的跨越,这些地区被称为民族"直过区".50多年后中共云南省委党史研究室等部门用历史与现实结合的方式,对"直过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了大规模调查研究,发现"直过区"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仍是我国现在最贫困的地区,该地区的少数民族群众是我国最弱势的群体、最特殊的族群,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低层次,所以,政府和社会应该予以该地区特别的关注和扶持.  相似文献   

15.
"过"是从实义动词虚化而来的程度副词,较早见于中古汉语,基本用于单音词之前。"过于"从跨层结构重新分析而来,较早见于近代汉语初期。在使用过程中,"过于"从既可修饰单音词又可修饰复音词,发展为只能修饰复音节成分。"过"、"过于"在句法功能逐渐形成互补分布状态,时代越晚,这种分野越严格。论文还对它们句法功能的差异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16.
现代汉语中作为连词和助词的"再说"是由近代汉语中的状中短语"再说"经由词汇化和语法化演变而来的。在元明清时期,短语"再说"经常分布在句首和句末两个位置,不同位置的"再说"分别发展出连词和助词的用法。这一语法化过程是由认知域投射、语用推理等多种因素导致的。早期的连词"再说"在使用频率上有一定的地域性差异。  相似文献   

17.
房青 《船山学刊》2010,(1):78-80
湘潭方言的助词大体分为两类:时态助词和语气助词,时态助词帮助构成动作的完成态或进行态,湘潭方言的语气助词数量比较多,表示的语法意义细腻丰富。本文通过介绍湘潭方言助词在句子中的语法功能来认识湘潭方言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通过模拟语音实验和分层调查研究发现,广州话-k塞尾入声在近几十年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但是这种变化跟有些学者从音理上推测的入声变化趋势并不完全一致。广州话-k塞尾入声的变化具体表现在ak组和 k组的部分入声字(主要是上阴入和阳入字)向着主要元音和塞尾同时变化的方向发展, k、 k两组的大部分入声字则朝着弱化和脱落塞尾的方向迈进。  相似文献   

19.
广州话动词“有”及其否定形式“”[mou13]与VP之间可嵌进“得”,形成“有得(得)+VP”这种句式。本文对该句式进行了讨论,全文分两大部分:一、具体分析该句式所含有的6种语义,阐述各类的语义结构特点以及语义结构或语用习惯对动词的选择、限制。二、分析该句式的句法结构,对“有得(得)”的词性及句法功能作探讨  相似文献   

20.
结合前人的研究,副词可以说是:在句法结构中,一般只能充当谓词性结构中的修饰成分而从不充当被修饰成分的词.本文从上古和近代的变化发展来浅析时间副词"终""终于""始终"的语法化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