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范礼安将耶稣会的适应思想应用于远东传教活动,对中国的传教事业进行了统筹和规划,他主要采取了组织学习中文、研究中国文化、创办圣保禄学院、编写汉语版基督教义等措施,从而使天主教入华传教事业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并且在客观上对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2.
传教士进行商业活动的基本原因是生存需要.在沙勿略传教日本期间,经费来源是马六甲地方长官赠送的30桶上等胡椒.随着传教活动的开展,经费缺口越来越大.最迟在1571年,耶稣会开始进行有组织的商业活动.在范礼安首次远东巡视期间,这一活动被制度化了.他与澳门商人行会订立契约,每年为教会提供50担生丝份额,并任命专事此职的管区代表负责商品储备及流通、销售、资金调配等商务活动.耶稣会土的商业活动在教会内外引起轩然大波,教皇、耶稣会总会长及葡萄牙国王多次下令禁止,教会内外的派系之争又使得这一争执趋于复杂,但生存需要仍使得这一备受争议的活动经久不衰.  相似文献   

3.
明末清初,受政治背景、文化前提等因素的制约,耶稣会士采取了“科学传教”的在华传教策略。他们的“科学传教”活动历时200余年,其间经历了初始、兴盛、衰落三个阶段的起伏变化,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使他们的传教活动达到其前辈们所无法企及的高度,而且在客观上对中国近代科学的产生与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耶稣会支配着日本的对外贸易,在贸易中获得的暴利是日本传教经费的主要来源和保障。传教造成日本大量基督教徒的出现。当时日本的政权都意识到集传教、贸易于一体的耶稣会对统治的危害,视基督教为“邪法”、“大祸之萌芽”、“后世之大患”,故先后发布多道法令宣布禁教锁国,试图躲避外来思想的入侵。  相似文献   

5.
明末清初来粤的传教士与西学东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末清初基督教第三次入华时 ,随着社会的进步 ,耶稣会士们采取的是“文化传教”策略 ,在将西方先进文化大量介绍来中国的同时 ,极力融合中西文化 ,以收事半功倍之效  相似文献   

6.
本文探讨各个天主教修道会在明、清传教的有关文献,尤其深入讨论了耶稣会文献的种类、特征与现有的分布情况.除了讨论西方传教文献对个别明、清史题目的重要性外,本文亦表列了里斯本Ajuda图书馆与罗马耶稣会历史档案馆有关中国文件的现存情况.  相似文献   

7.
巴黎外方传教会是17世纪在巴黎形成的一个传教团体。从巴黎外方传教会档案材料分析,巴黎外方传教会直接听命于罗马教廷,肩负协助教廷传信部制衡葡萄牙保教权和建立远东土著教会的使命赶赴远东。巴黎外方传教会入华对天主教中国本土化产生过正面影响,客观上促进了中法文化交流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晚明时节,以利玛窦为代表的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在中国传教的过程中与佛教发生了巨大的争论,在宇宙论、本体论、认识论、人性论、价值论等多方面展开了论辩。这场轰动朝野的争论具有重要的文化蕴义。  相似文献   

9.
主要以耶稣会向东方传教为契机,西方绘画开始传入中日两国。东西方文明及其绘画的交汇,在中国和日本体现出许多共同的特点。但除了外部因素之外,主要由于中日不同的历史和文化传统的背景,中日两国社会文化和绘画界也产生了不同的反应,形成有趣的对比。面对西方文化,日本不同的社会阶层都表现出与中国不同的倾向,民众的思想和生活境况使他们倾向天主教,促成了天主教美术的兴盛;作为武家政权的中央政府能够折衷性地学习西方文化中于已有用的成分,促进了兰学的发展和绘画中科学的因素的运用;而以中间阶层为代表的武家文化的现实主义、功利主义倾向使得各种画派可以吸收西方近代绘画的写实主义因素。  相似文献   

10.
陈可培 《东方论坛》2007,(6):12-15,21
以耶稣会士在华的传教策略为切入点,追溯耶稣会的历史和特性;以<道德经>的思想为参照,分析利玛窦的<畸人十篇>的主旨和意义,换一个角度深入探讨利玛窦之传教策略之所以独特而有效的因素.作者认为推动了耶稣会士在中国的传教事业的利玛窦之适应性传教策略恰与"无为而无不为"的精深睿智的道家思想相契合.  相似文献   

11.
明末入华的基督教传教士译述了大量西学著作,创译了大量西学术语。其中部分术语借用了中文古典语汇,这一方面是因为异种文化之间具有互通性,这为术语译介提供了客观条件;另一方面也有赖于耶稣会士所采取的"学术传教"策略。而文化的差异性与文化的自我意识却成为阻碍术语译介的深层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12.
金尼阁与中西文化交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末在华天主教传教士金尼阁(NicolasTrigault,1577-1628),无论是在中国传播基督教方面,还是在中西文化直接交流方面,都有其重要地位。但长期来学术界对他的研究还比较薄弱。金尼阁1577年(明万历五年)3月3日出生于当时比利时的杜埃(今属法国)。1594年(万历二十二年)11月9日加入耶稣会16”7年(万历三十五年)3月,在完成了规定的学业后,被派赴远东传教,从葡萄牙的里斯本出发远渡重洋,经印度果阿中转东来澳门,最后成功地进入中国内地①。此时,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教局面虽然刚由利玛窦(MatteoRicci)等老一代传教士打开,…  相似文献   

13.
《异乡客》和《战斗的天使》是美国女作家赛珍珠为在中国传教的父母所写的传记。作者在书中解释了两位传主来华传教的原因和他们在中国的传教生活 ;剖析了作者本人的宗教态度以及西方传教运动在华失败的部分原因。虽然这两本传记为她获得 1 938年诺贝尔文学奖赢得了决定性的一票 ,但这两部作品长期没有得到评论界应有的重视 ;作品中所描写和分析的基督教传教运动及意义尤其为评论界所忽视  相似文献   

14.
耶稣会是天主教改革中出现的一个宗教会众。耶稣会士本质上是基督教人文主义者。本土化是耶稣会士,从圣方济沙忽略、范礼安、罗明坚到利玛窦等传教士们在中国进行传教的重要方法之一。本文试着从历史、文化、思想与宗教的角度对这一现象作了具体阐述  相似文献   

15.
1605年,开封犹太人艾田前往北京拜会利玛窦,利玛窦随后派遣使者到开封实地调查.之后至开封进行考察的耶稣会士还有艾儒略和龙华民,他们坚信能够归化开封犹太人.真正实施归化开封犹太人夙愿的人,是后来首位来豫开教的意大利教士毕方济;延续其事业的人,主要是葡萄牙教士费乐德、奥地利教士恩理格;真正完成对犹太人古教古经系统考察、撰写出最有价值著述的人,是清初葡萄牙教士骆保禄、法国教士孟正气和宋君荣.明清之际,耶稣会士关于中国开封犹太人古教古经的追寻,是为其在华传教活动寻找提高权威性的重要依据.可以说,耶稣会士早期在河南的地方性传教活动,是与寻找开封的犹太历史追忆相呼应的.  相似文献   

16.
景教在中国的失败跟它在中国的传教方式密切相关。其失败原因之一在于 ,以阿罗本为代表的景教士在景教文典的翻译和传播景教的过程中过分依附于“三教”(尤其是佛教 ) ,致使其文化身份失落  相似文献   

17.
在法国于17-18世纪掀起的"中国热"过程中,以希腊海洋女神命名的法国船舶安菲特利特号(L'Amphitrite,海神号)两次远航中国起了重要作用.但由于资料匮缺,国内学者对于该船远航中国的动机、过程与结果的研究甚少.安菲特利特号或海神号船肯定是现在所知的第一艘在中国海岸停泊过的法国大船.这当然并不是说法国直到那时为止从未曾在中国采取过重大商业、宗教和文化活动.自从耶稣会的教祖方济各·沙勿略于1522年死于广东上川岛,巴黎外方传教会于1660年创建和路易十四于1685年派遣6名"国王的数学家"耶稣会士赴华(其中有5位于1687年莅华),于1688年创建了法国北京传教区以来,法国便在华开展了大量的文化和宗教活动.安菲特利特号船两航中国,既是法国长期在华活动的结果和形成的一次高潮,又为法国后来在华活动开辟了道路,特别是促进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韶州是利玛窦在中国内地传教的第二站。利玛窦在韶州传教6年,并建立了耶稣会传教团据点,为天主教向南昌、南京、北京发展,在思想上、组织上、物质上以及人际关系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利玛窦在韶州建的第一座教堂,见证了利玛窦在韶州的传教活动,具有重要的实物价值和象征意义。然而时至今日,人们仍未找到利玛窦所建的韶州第一座教堂的具体位置。通过对新近发现的明朝韶州同知刘承范遗稿《利玛传》的剖析,初步确定利玛窦在韶州建造的第一座教堂的位置,对利玛窦在韶州设立的传教机构情况有进一步明确的考察。  相似文献   

19.
1933至1937年,英国在远东推行对日妥协政策,希望缓和由日本侵华引起的中日矛盾和英日矛盾,维持英美日在亚太地区的均势,维护“9.18”事变后的远东现状。英国一方面企图迫使中国承认伪满洲国,发展英日在华的经济合作;另一方面希望通过与日本妥协,使日本同意延长将于1936年满期的海军军备条约。日本宣布废约后,英国又谋求与日本达成新的海军协定,未成功。1937年夏,英国希望签订一个太子洋条约维护其远东利益。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英国远东政策以失败告终。  相似文献   

20.
1933至1937年,英国在远东推行对日妥协政策,希望缓和由日本侵华引起的中日矛盾和英日矛盾,维持英美日在亚太地区的均势,维护“9.18”事变后的远东现状。英国一方面企图迫使中国承认伪满洲国,发展英日在华的经济合作;另一方面希望通过与日本妥协,使日本同意延长将于1936年满期的海军军备条约。日本宣布废约后,英国又谋求与日本达成新的海军协定,未成功。1937年夏,英国希望签订一个太平洋条约维护其远东利益。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英国远东政策以失败告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