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一种思想往往有其基础上的哲学"存在论承诺",否则就会陷入飘忽的"无根"境地,马克思的社会理想也不例外。马克思的社会理想是通过对西方"传统存在论"的根本性革命而获得其存在论根基的。"传统存在论"是以抽象性、实体性为基本特征,与之相对,马克思的存在论思想则是实践论的、生存论的。马克思的存在论思想与其社会理想具有内在的耦合关系,具体表现为历史起点的一致性,历史过程的一致性,理论建构的一致性以及践行目标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2.
3.
马克思哲学之当代意义的阐明是我们所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对于第二国际理论家与西方马克思主义早期领袖在马克思哲学阐释定向上所构成的那种对立的反思,有助于我们把握这项任务的基本性质。而柯尔施正是通过对第二国际的庸俗马克思主义所进行的猛烈批判,开启了一个对马克思哲学之阐释定向的反拨。本文从柯尔施对庸俗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入手,分析经由这一批判性反拨所构成的对立,并通过对于存在论基础的检审,提示柯尔施这一批判的意义和限度。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的哲学视界是从关注"思辨理性"或"抽象自然"回归到关注"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的,它的本体论形态就是"社会存在论".在"社会存在论"中,设定评价尺度的内在根据获得了本体论解释,这种解释本身展示出了一条不同于传统解释的新的解路,同时也形成了一个超越于"理性存在论"的崭新的解释模式.从根本上来说,马克思对评价尺度的"社会存在论"解释是一种反历史非决定论的解释或一种尚历史决定论的解释.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哲学之为真理,就在于其对之前的“诸学问”施行了知识系统的自我“净化”,追问“存在与人”的原初意义关联,并最终通过“共产主义”通达了“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存在本质。若从马克思哲学的存在特质来看,“人”的特殊性在于它是所有存在者中的唯一可调节者、创制者:“人”之外的万物不可能把自身调节成为专门适于“人”的存在,而只有“人”才能把自己调节为适于自然、社会的某种(类)存在。作为对比,几乎所有前马克思哲学和非马克思哲学都无视这样一种质朴的、直达本真的有关“人”的本质理解,往往被自己和别人制作的各式各样的观念论所牵引、诱惑和迷惑。在对存在设问的各种哲学回答中,“人”是“诸麻烦问题”的制造者,“人的问题”自始至终是世界性的,以至于“类哲学”成为马克思哲学探讨“人的存在”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内在环节。处于新时代的马克思哲学必须持续追问“人的存在”的时代变形并积极回应其世界性诉求——马克思哲学本身就带有“管天、管地、管人”的宏观与微观相互贯穿、彼此互应的存在论属性,而对这一特征的洞察和把握恰恰是马克思哲学切入“人”的存在本质的最鲜明特点。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实践观之重大意义,需要在存在论的维度上加以理解。进一步而言,马克思实践观的存在论意蕴,可以从"实践与现实的个人"、"实践与社会存在"、"实践与自然存在"这三个方面得到阐发。按照马克思的意旨,我们把"现实的个人"作为阐发马克思实践观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7.
"实践存在论美学"没有把"实践美学"推向前进。"实践存在论美学"借助现象学和海德格尔存在论,把本体论存在论化,把马克思人道主义化,并回到了人性论和人本主义的历史观。"实践存在论美学"力图超越传统本体论,实际上陷入更深的形而上学。造成这一结果的根源,是它在选择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时发生错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中国化和时代化,仍须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作指导。  相似文献   

8.
9.
深刻把握党的自我革命与社会革命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是协同推进“两个革命”的前提与基础。从理论逻辑层面看,“两个改造”相统一的辩证原理构成了“两个革命”辩证统一的深层哲学底蕴;从实践进程层面看,统筹推进伟大社会革命与自我革命,构成了中国共产党在各个历史时期不断克敌制胜的重要保障;从现实层面来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在世情、国情和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在党的建设面临巨大挑战的形势下,进一步协同推进“两个革命”需要把握基本的经验原则。 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变革源于其存在论根基.以"现实的个人"为存在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终结了全部形而上学,实现了哲学的当代性.而"现实的个人"的形成则经历了"自我意识"、"对象化的人"、"现实的个人"三个阶段.与此同时,表征哲学存在论之现实性的"活动"也相应地经历了"自我意识的创造活动"、"对象性的活动"、"生产实践活动"三个过程.实践活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存在论形成的隐密的中心.  相似文献   

11.
辩证法作为一种独特的理论思维,有其存在的"本体论承诺".辩证法也就生成于对其"承诺"的"本体"的寻求、批判之中,因而辩证法总是与本体论纠缠在一起的.批判性是辩证法的内在本性,但这一批判本性,决不是一种对事物的简单否定和反驳,而是对其所承诺的"本体"所内含的"矛盾"的反思和批判.正是这一反思和批判,最终实现了马克思以人的生存方式为"根本"的实践批判的辩证法的本体论革命.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的社会革命学说有三重维度,即价值性、科学性和实践性。所以,要在人本维度上根本把握马克思社会革命的精神和灵魂,要在经济维度上辩证地分析社会革命的根源、胜利条件及其进程,要在实践维度上深入理解社会革命和政治革命的内在统一性。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的哲学革命,既不在于用一种本体论替代了另一种本体论,也不在于逃避或者拒斥了有关本体论的一切话题,而在于彻底改变了本体论的提问方式和立论根基,实现了由传统本体论向存在论的现代转向。马克思所创建唯物史观,为历史哲学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存在论视域,在存在论的视域下,传统的、形而上学的本体论被消解,人的存在以及存在的始源性结构——实践、感性对象性活动——成为历史思维的出发点,历史的本质被给予了一种合理的解答:历史是生成的,是以实践为中介的自然、社会、世界历史、人向人本身的生成,是以人的创造性活动向人的存在的敞开。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社会革命理论的内容深刻体现在关于人类解放、社会规律和生产力社会化等方面的论述中。以这三个视角重析马克思社会革命理论,有助于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马克思社会革命理论展现出深刻的历史启示:首先,社会革命是人类解放的必然要求;其次,社会革命是社会规律发展的必然环节;再次,社会革命以社会生产力发展为必然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社会革命的历史成果,又是当代延续。深入挖掘马克思社会革命理论的历史内涵,对理解中国社会革命特点以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5.
16.
马克思通过对传统伦理学的主体、性质、理论基础及其与现实的关系等的批判,揭示了传统伦理学的意识形态性质,其根本特征是体现特殊阶级的特殊利益的话语形式。马克思站在历史唯物主义原则的基础上,颠覆了传统伦理学,并指明共产主义社会的伦理原则是"类",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真实的自由原则,由此,开创了伦理学史的革命性变革。  相似文献   

17.
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一个基本范畴,在马克思诸多文本中具有多重性内涵,尤其具有虚假与真实的二元张力.究其原因:一是认识论的追求与价值论的选择;二是特殊利益与普遍利益或阶级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对立;三是马克思阶级分析方法的产物.面对意识形态二元张力所带来的对立和后果,马克思指出建立共产主义学说和无产阶级革命实践是它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从外在角度"静观"人的超越本性是传统形而上学产生的根源,传统形而上学把人及其生活世界二重化,但在现代性的冲击下,由于二元世界的不可整合最终导致传统形而上学的终结。现代西方哲学虽然向现实生活世界转型,但由于不能真正把握人的本真存在,因而没有完全回归到人的现实生活中来。马克思哲学把人还原回其本真生存状态———历史性的生成实践中,站在整个人类学的高度以实践生成思维转向人的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19.
人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人的社会性维度的延展和外化体现为人类在历史中始终以共同体的形式存在,共同体以其与人的密切联系而成为哲学的聚焦点。西方哲学从伦理、信仰、先验理性多维度的探讨中,形成了城邦共同体、信仰共同体、契约共同体、先验理性共同体、爱的共同体等主要共同体思想。传统共同体思想的共性都是以抽象的、直观的形式来把握共同体,把对共同体的认识引入到抽象的领域。马克思通过批判传统共同体思想的抽象性局限,以实践的方式指明社会关系是维系共同生活的根本纽带,走向自由人的联合是共同体的发展方向,从而在共同体的生成前提与基础、内部成员之间的联系、发展方向等核心问题上开启了革命性变革。  相似文献   

20.
世界历史开启之后,形成了错综复杂的世界历史理论。以世界市场为中介"切中"了世界历史这一独特的理论进路,是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区别于其他世界历史理论的关键。这个理论进路的核心要义是,世界市场的空间场域内在地成为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理论视阈。具体而言,马克思以世界市场为中介确立了把握世界历史的基本原则、揭示了世界历史时代资本主义的生存论危机、关照了世界历史时代人类的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