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图书出版是一项系统工程,其出发点是满足文化传播的需求与广大读者阅读的需求。而正是读者阅读需求日趋理性化,使得图书出版模式发生了从把市场作为被动主体到主动去适应市场发展的根本性转变,这也就促成了图书选题策划工作在当前图书出版过程中极其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黄靖 《职业》2013,(2):138-140
本文就如何在农村图书市场百花齐放、品种繁多的新形势下,策划出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能够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实用图书选题进行了探讨,从选题、策划、组织实施三个方面分析了如何做好农家书屋专用安全系列图书的策划和编辑出版工作。  相似文献   

3.
刘静 《职业时空》2012,(11):73-75
各大出版传媒集团的形成和上市不仅预示着未来出版业的发展方向,而且也正在改变着出版社传统的运营模式,出版业的人才需求呈现多样化。新形势下的图书编辑,要与时俱进,提高自己的选题策划与组织能力、市场预测能力、社会活动与交往能力等,了解数字出版等新兴领域的技术、商业运营模式等,紧跟现代出版业的脚步。  相似文献   

4.
图书出版是传播知识、探求真理、传承人类文明,丰富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重要途径。重点图书项目大多是社会发展各领域的前沿研究成果或者集大成之作,具有颇高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效益,会对相应领域的文化传承和科学研究、发展产生深远影响。重点图书的出版不仅是出版社品牌建设的重要一环,也是出版企业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主要表现。在我国由文化大国向文化强国、由出版大国向出版强国转变过程中,重点出版物的打造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科技重点图书的策划实施谈点看法。  相似文献   

5.
图书编辑出版过程是一个相对而言较为漫长且复杂的过程,众多因素的存在都会影响图书编辑出版的质量和速度,而其中最为关键的一个因素无疑是与作者的有效沟通合作。良好的作者沟通是保证图书编辑出版质量的关键,是避免图书出现错误、曲解作者本意问题发生的有效手段。因此,应该重视图书编辑与作者的沟通合作工作,以便保证图书高质量出版,并为后续的图书推广和发展夯实基础。本文从选题策划阶段、书稿编辑阶段以及成熟推广阶段出发论述了编辑与作者的有效沟通内容,希望能够为图书编辑出版工作的良性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6.
邱薇 《职业时空》2008,4(9):196-196
近5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大学合并、增设新专业、招生规模的扩大,有些大学出版社,如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在中小学生教辅图书的出版上已形成品牌,市场份额已被确定的情况下,将图书策划出版重点放在了普通大学教材和高职高专教材上,以其作为出版社持续发展的支撑点。但是,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这样新成立的小型专业出版社,因经济基础薄,积累策划、组织出版精品教材经验少的出版社,若“跟风”出版一些专业课类教材,是否能成为该类出版社实现走出困境的举措?  相似文献   

7.
图书编辑出版工作涉及内容较多,影响图书编辑出版质量的因素十分多样。图书质量是图书编辑出版需要始终关注的一个热点,因此,出版单位以及出版相关人员需要时刻树立"质量第一"思想,严把图书编辑出版关,强化图书编辑出版监控,优化图书编辑出版流程,从选题、编校、设计、印制、审读五大关口出发,优化图书编辑出版细节,保证图书编辑出版质量。本文围绕图书编辑出版工作展开讨论,希望能够为优化图书编辑出版贡献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8.
图书是知识传播的主要渠道之一。图书编辑不仅是知识的梳理与撰写者,更是知识的传播者。因此,图书编辑需要具备较高的文化修养、全面的个人能力。包括对知识的审识、吸收和过滤,对大众思想意识的引导与启发,对社会正能量的传播与传导等能力。而随着图书行业逐渐步入市场经济时代,图书的商业化运作,还需要图书编辑具备较强的营销能力和敏锐的市场洞察力、高屋建瓴的选题能力和图书的营销能力。而完善的选拔与培养机制,则是图书编辑成长的基石。  相似文献   

9.
郑悠然 《现代交际》2014,(9):119-119
在我国强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我国新闻出版业成为朝阳产业,业界的竞争日益激烈,怎样扩大国内市场份额,做大做强企业,乃至跨出国门,开拓国际市场,是出版业商家都必须积极探索的问题。笔者属出版业中图书出版新人,尽管经验不足,但自认为:扩大企业知名度、明确读者群、确定选题方向、挖掘作者源应为我们这类刚刚起步运营的图书企业应采取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策划编辑是出版企业的核心人力资源,其素质决定着出版产品的质量和出版企业的整体绩效.策划编辑不仅要进行选题、组稿等常规工作,还要对选题的实施过程和结果进行监控和指导.因此,对策划编辑的素质要求是全方位的,策划编辑的胜任力特征模型应从意识、知识、能力、特质等四个维度进行剖析和构建.  相似文献   

11.
尽管当今时代多媒体技术发展迅速,但图书因其本质属性依然会存在下去。目前,图书出版业存在图书选题和编辑形式陈旧、图书出版类型单一、专业复合人才缺乏等问题,图书出版业的发展受到阻碍。在媒体融合背景下,应丰富图书选题和编辑形式,根据市场需求优化出版类型,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以推动图书出版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孙雁 《职业》2008,(14):7-9
作为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教材重要出版基地,2007年,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凭借多项出色的经济效益指标.已经跻身全国出版业30强,处于领先阵营之列.近年来,该社针对重点选题领域的市场变化和读者不断提升的需求,深入调研,精心组织编写,出版了一系列品牌产品.如中职机械专业新版教材、美容师国家职业资格教程全彩改版教材、中国高技能人才楷模宣传一书一画、农民进城就业指南、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宣传系列图书等一批卓有影响的标志性品牌产品,赢得了良好的社会赞誉.  相似文献   

13.
专栏作为评论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它是新闻评论从严肃的政治圣坛上走下来,走进普通百姓生活的一个重要形式。本文从新闻评论、报纸评论专栏和报纸专栏评论的定义;报纸专栏评论的特点,类型,写作要求以及在新闻评论中的地位,作用;专栏评论选题的重要性及一般要求等三个方面对报纸专栏评论及选题要求进行了初探。  相似文献   

14.
图书长久以来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品读书籍是一种好的习惯,但是在琳琅满目的书架上为何我们会一眼看中一本我们不曾熟知的书便在好奇心驱使下把它取下来阅读?吸引我们的无非是它的装帧别具一格。图书是一种文化产品,滋补我们的内心,图书装帧的发展、风格和其所代表的意义,采取何种的装帧方式和设计类型才能更好地匹配一本书,这些是需要慢慢学习积累的,我愿意分享一下我对图书装帧的小小探究。  相似文献   

15.
赵菁 《现代交际》2011,(6):95-96
选题对于一个栏目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栏目必须有自我拓宽意识,并根据栏目现有的优势特征进而捕捉、策划、实施一系列相关的特别节目、重点选题,这对于提升栏目品牌感染力及品牌内涵的延展都大有裨益。本文以《法治进行时》栏目为例,详细分析重点选题的分类与运作。  相似文献   

16.
张爱华 《职业》2011,(12):22-22
图书馆管理创新已成为图书馆生存与发展的灵魂。一、管理理念创新1.从以书为本向以人本位的转变现代图书管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实质是倡导对学生实施人文关怀,实行人本和谐管理,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提供人性化服务,将图书看成是一种资源,看成是高校师生汲取知识文化、提升综合能力的源泉。这就要求高校的图书管理人员树立一种服务的意识,将图书资源充分地开发,让每个需要的师生都能方便地获取,让图书在师生之间畅通地流转。2.从以藏为主向以用为主的转变现代图书馆最本质的一点就是要充分发挥图书的功能,让更多的人通过阅读图书来获取知识、丰富情感、陶冶情操、提高素质。  相似文献   

17.
这期杂志的策划选题是城市雕塑,旨在从历史的角度、以现实的眼光全面反映成都城市雕塑的历史沿袭和当代发展,从一个侧面触摸这个千年古城的文化脉搏,体察其艺术史的渊源.但记者编辑们反馈回来的信息却不尽人意,这个策划做起来十分地艰难,一是雕塑文字上没有历史,二是实体上的雕塑近似碎片,稀少而  相似文献   

18.
本文阐述了图书情报机构核心价值的认识,以知识管理促进图书情报知识的共享和创新,才能真正实现图书情报机构核心竞争力优势的形成.唯有追求图书情报核心竞争力才是图书情报机构谋求长期竞争优势的根本战略.  相似文献   

19.
陈昊 《现代交际》2014,(8):99-100
我国畅销书发展日益完善,期间对于出版物市场也反映出不少不良现象,出版社如何寻找好的选题以及作为精神文化产品的书籍在人文关怀上也存在诸多问题。本文针对畅销书的大众文化性质进行分析,探究现象背后的原因。通过公共事业平台给出解决方案供出版社参考。  相似文献   

20.
张景云  张希 《公关世界》2016,(13):84-85
策划型原案例是笔者受耶鲁大学“原案例”的启发,开发的一种主要适用于策划方案设计的案例模式。策划型原案例开发的动因主要是学生团队参加各种专业赛事时,感到企业选题表述比较简短,对选题方的需求和意图了解不够详细和明确。虽然有时可以听宣讲会,效果也极其有限。一是因为宣讲会要求参赛学生必须现场聆听,二是宣讲后信息稍纵即逝,学生记忆不够全面,三是受到宣讲人员经验的局限,依然不能有效地传达并使学生准确理解选题方的困惑与需求。笔者与北京“同升和”鞋店盛晶经理开发的原案例,并将之应用与教学、科研和相关赛事中,产生了系列成果,不仅学生受益,也获得企业认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