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彭湃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是广东诲陆丰农民运动的领导者,是我党最早从事农民运动的革命活动家。彭湃于一八九六年十月二十二日出生于广东省海丰县的一个封建大地主家庭。当时,中国已经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国人民惨遭帝国主义列强的掠夺和欺凌,生长在中国东南沿海小城镇的彭湃,目睹广大农民遭受军阀、官僚、贵族、田主以及“新兴资产阶级”的盘剥压迫,看到农民“终日在地主的斗盖、绅士的扇头和官府的锁链中呻吟过活”  相似文献   

2.
“三农”问题是在中国特定历史条件下诸多矛盾的反映,实质是拥有九亿农民的大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经过艰辛探索,中国共产党对“三农”问题的认识已经完全摆脱了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局限,形成了科学的认识和新的方针政策。十条基本方针、科学发展观、城乡统筹方略、重中之重思想、“两个趋向”论断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构成了“三农新政”,带来了“三农”历史性的转变。“三农新政”引导了我国新一轮改革和发展的实践,新的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成为时代的呼唤。它呼唤“三农”理论重建、农民重塑、产业重构。社会呼唤沈阳农业大学培养出更多的“三农”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也期待沈阳农业大学的师生成为“三农”发展的践行者和推动者,坚持产学研结合,为“三农”提供更多的人才和科技服务。  相似文献   

3.
国民收入中“弱势群体”农民的初次分配很差 ,再分配当然更差 ,遑论“三次分配”。不合理的税赋加重了农民负担 ,户口、农地制度限制了农民的流动 ,成为“三农问题”的制度症结。局限在“三农”圈子论“三农” ,中国不可能出现持续的经济和社会和谐。“解放农民” ,减少农民 ,以制度化形式实现中华民族的共同富裕 ,将是 2 1世纪中国最英明的抉择  相似文献   

4.
马守应(?——1644年)陕西绥德人,回族农民起义将领,别号老回回,《中国历史人物辞典》马守应条称其为“明末农民军将领”;顾诚先生在其《明末农民战争史》里说:马守应“就是陕西清涧县最早投身农民革命的一位著名领袖”。马守应的起事时间,《明史》、《明通  相似文献   

5.
“蕃客”是中国历史上特殊的外籍群体,因商业贸易、使团互访等原因来华,部分落籍中国,成为中国回族重要的组成部分。论题从史料记载、前人研究观点等考证“蕃客”最初进入中国的路线及最早落籍的地点。  相似文献   

6.
美国哈佛大学已故教授史华慈是当代最著名的现代中国问题研究专家,其名著《中国的共产主义运动与毛泽东的崛起》是其博士论文并是其成名作。该书中,史华慈首次提出“毛主义”的学术范式,对其形成、内涵和意义进行了最早的论证。他强调:“毛主义”在革命的理念上与斯大林主义有着明显的差异,毛主义是“由农民所进行的革命”,而不仅仅是“为了农民而进行的革命”。前者强调农民自身就是革命的主体、性质和动力,而后者则只把农民利益当作革命的重要目标之一。显然二者的意义有着本质的不同。史华慈的这些论点对西方毛泽东研究领域影响极大。并引起了广泛争论。  相似文献   

7.
梁天明 《江海纵横》2005,(1):F003-F003
在21世纪,对于现代化征途中奋力赶超的中国农民来说,是一次伟大的机遇,因为中国社会对处在转型期的“三农”的关注正逐渐升温,使得农村问题成为全社会的第一话题。“三农”的关键是农民,农村和农业的主体是农民,农民的生存状况决定着农村的兴衰,也决定着中国社会的成败。而“三农”问题正是青年学者葛志华多少年来苦苦探索、为之付出心血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8.
在经历了官场“折腰”和心灵痛苦之后,陶渊明才真正认识到乡村田园作为心灵自由的天地的精神价值和审美价值。他在回归田园以后,一方面以隐士的审美眼光讴歌农民生活的诗意美,成为中国田园抒情诗的最早诗人和最杰出的代表;另一方面,他以隐士的幢憬构建理想的农民乐园─—桃花源,成为中国农业政治文学中最优美且影响最大的作品。陶渊明对中国农业文学的这两大贡献,使他成为中国这个东方农业古国中最有文化代表性的诗人之一。  相似文献   

9.
“三农”发展中的矛盾已经成为中国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的重要制约因素。农民增收是“三农”问题的核心和关键。在科学发展观的和谐境域中,系统性、统筹性、协调可持续地解决好“三农”问题的根本方法是建设以农民增收为突破口,以农业发展机制、农村稳定机制和农民增收机制三位一体为核心要素的中国“三农”发展系统,其构建应涵盖以下几个协同机制:农业现代化机制,农村乡企化机制,农民知识化机制。  相似文献   

10.
“软实力”最早是由美国学者约瑟夫·奈提出的国际政治学概念。全球化时代软实力已经成为衡量国家实力的重要指标,海派文化正在成为上海城市“软实力”的源泉;海派文化让世界重新认识上海和中国,拓展了中华文化的影响,提升了中国的软实力。  相似文献   

11.
“情境性”使政治社会化的“内化”与“外化”两个阶段并不必然一致。这种“非对偶性”由于历史和现实制度性原因在当代中国农民中显现得尤为严重。科学分析“情境性”逻辑地成为破解“非对偶性”以提高农民政治社会化效果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2.
30年代有位评论家指出:“我们应当知道鲁迅是中国最早的乡土文艺家。……自从他创造了这一派文学以后,表现‘地方土彩’(Localcolor)变成新文学界口头禅,乡土文学家也彬彬辈出,至今尚成为文坛一派势力。”①事实也是如此。虽然在20年代初有些作者开始注意到农村的题材,反映农民与妇女疾苦,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社会快速转型,传统的“乡土中国”不断解体,“城乡中国”成为转型期中国社会结构新形态。城乡中国阶段新的城乡均衡关系逐步形成,农民自由进城和顺利返乡,形塑了转型期乡村社会的“半工半耕”结构。以农民为主体的“半工半耕”结构充分体现了农民的阶层自主性,赋予了中国社会结构充分的弹性和韧性,维系了转型期乡村社会结构的均衡。城乡中国富有弹性的社会结构,是中国特色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保持稳定有序发展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14.
顾恺之是中国最早系统提出“传神论”的绘画美学理论家。“以形写神”、“迁想妙得”等理论成为中国人物画的重要创作方法。从“传神论”的哲学源头入手,讨论各家思想对其画论的影响,论述“传神写照”这一理论中“神”的内涵,重点从审美体验来论证“以形写神”、“迁想妙得”等概念,从而加深对顾恺之绘画理论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中国梦”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而对农民来说,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好日子,是他们为之苦苦追寻的梦想,而农村与城镇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差距让农民对城镇的向往之心越来越强烈。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就是人的城镇化,使进城农民融入城市成为市民,同时实现城乡的一体化和人的无差别发展,它不仅是农民“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同时还是农民实现“中国梦”的重要载体。我们要通过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的改革助推城镇化,通过发展产业支撑城镇化,将文明生态理念融入城镇化的全过程,实现城镇和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凯迪拉克,这个极具渊源与传奇的名字,常被人们用来比喻最顶级的事物。今天,我们不妨藉由巡礼其首度集齐中国的全车系的机会,对其内涵一窥其貌。“凯迪拉克”最早源于底特律汽车城创建人、法国皇族兼探险家“安东尼·德·凯迪拉克”的姓氏,充满了对富有开拓精神的名门望族的敬意。这一姓氏,可追溯到古罗马,在当时,只有百折不饶、永不受驾驭的人,才配拥有它。在更遥远的年代,人们用“凯迪拉克”表示“最出色和最具声望的事物”。始自1902年,凯迪拉克制造豪华车的历史,一直辉映着全球汽车工业的成长之路。进入中国3年来,凯迪拉克已逐渐为人们所熟知,并成为在中国最具声望的豪华车品牌之一,演绎着中国时代人物精彩纷呈的尊崇人生。  相似文献   

17.
赵文  朱少文 《延边大学学报》2008,41(1):105-109,136
农民现代性是农民摆脱传统思想束缚后的个性生成与重组,其内涵包括“目的性气质”和“技术性气质”两方面。从现实微观的角度看,农民现代性的价值与生成为当代中国农村政治建设提供不可或缺的主体支撑;从宏观的理论角度看,中国农民现代性获得过程与政治哲学的终极关怀有着共同的价值耦合——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西周初年的岐周人最早使用“中国”一词 ,其后通过大分封赋予其以疆域、人民、文化、主权等内含 ,使之变为一种观念体系 ,形成了最早的“中国观”  相似文献   

19.
潘岳在《学习时报》第342期撰文认为“:大同社会”代表中国古代理想和谐社会的最高境界。它与柏拉图的“理想国”时期,比欧洲最早的空想社会主义“乌托邦”早了2000年。中国传统文化所提出的和谐共生理想,成为以“和”为核心,兼顾多元、和谐有序、包容开放的一套哲学伦理体系。  相似文献   

20.
欧洲城市化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化现象最早出现在欧洲,中国正处在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阶段。人们从欧洲城市化历程的研究中可以发现,中国工业化的市场背景、市场状况以及城市化的主体———农民的兼业化就业机制与欧洲某些时期有相似之处,但也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为此,人们可以借鉴欧洲城市化的教训,在培育国内市场、消除国内市场分割以及增加农民的有效城市化需求方面采取一定的措施,以加快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并尽量少走弯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