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征戍诗在《诗经》中约占七分之一,是《诗经》的重要内容之一。征戍诗的思想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讴歌明主伟业的民族颂、颂扬英雄主义的正气歌、吟唱怀远念家的相思曲和描绘田猎盛况的赞美诗。《诗经》中的征戍诗,与整部《诗经》敦厚、中和之旨相谐和,在庄严中透出温和,激昂中显出节制,表现出崇德尚义、敦亲睦友的人情美。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的征戍诗伴随着征戍之事而产生和发展。强烈的政治色彩、尖锐的情理冲突、深刻的人民性和浓郁的时代感是其思想内容的突出特点 ,在艺术上也多有颇可称道之处  相似文献   

3.
一谈到征戌诗,人们自然想到其高峰唐代.然而,它的发轫,却要一直追溯到《诗经》.而且,征戍诗向来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唐代以前,它的基本主题和表现形式就已经形成.所以深入研究自《诗经》以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征戍诗的发展轨迹,对发掘这类作品的思想和艺术价值,乃至全面揭示盛唐边塞诗的繁荣原因,都是很有必要的.本文拟就此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4.
<正> 宋人严羽曰:“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滴、行旅、离别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严氏把“征戍”列为众题材之首,确实反映了战争诗在唐诗中所占的地位。唐代不仅拥有一批成就卓著的边塞诗人,而且几乎所有的诗人都或多或少地涉及了战争题材。十年前关于边塞诗的热烈讨论,对于战争诗的研究无疑有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但那次讨论人们似乎太多地着眼于对战争的讴歌与否。实际上无论是对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战争的讴歌,在战争诗中并不占很重要的地位,而弥漫于整个唐诗的是对战争的厌恶,是远征将士的悲哀和征人妻子的相思之泪。汉民族的厌战心态在唐诗中有着典型的反映。  相似文献   

5.
如果把唐诗比作一个百花盛开、万紫千红的大花园,那么,唐人思乡诗就是这百花园中凌冬开放、艳丽动人的一丛红梅。宋人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离别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而思乡诗,正是这几类作品中最重要、最精粹、最能“感动激发人意”的一个组成部分。认真探讨这类作品发展繁  相似文献   

6.
许浑,字用晦,是晚唐著名诗人,有《丁卯集》传世。许浑创作涉及题材甚广,其中送别诗颇为引入注意。一是作品数量多。在许浑530多首涛中,送别诗计89首,约占17%之多,在晚唐诗人中较为可观。二是精心之作多。宋人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评》中指出:“唐人好诗,多在征戍、迁谪、行旅、离别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许浑送别诗总的来看确有“感动激发人意”的艺术效果,这是他创作成就的一个重要方面。为了理解许浑送别诗的创作及其特色,有必要先对唐代送别诗创作繁兴的背景加以阐发。  相似文献   

7.
大散关诗话     
大散关是关中平原的西部门户,也是古今征戍不断、战事频仍的雄关险隘,历代多有题咏。诗家往往触景生情,托物感怀,或忧念时局,情系国事;或写雄关之险峻,绘景物之灵秀;或述行役之苦辛,发思古之幽情;或诉身世之飘泊,话命途之多艰,显示出多元的创作视野,具有十分厚重的社会内容和时代底蕴。  相似文献   

8.
“陇首”由地理方位之名,经过汉代文人创作,以及由民歌进入乐府的过程,形成了以悲凉为特质的文学意象。南朝边塞、赠答、征戍、闺怨等主题诗中,多涉及陇首意象,这与南朝诗人对北方“陇首”一带的想象性构建密不可分,是南朝文学对唐代边塞诗意象群形成作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元代色目诗人马祖常是元代留存作品最多的少数民族作家之一。关于马祖常的诗歌风格,其实已突破了历来"清丽"、"雅正"与"不受羁勒"的评价,表现为江南诗之刚健雍容、中原诗之细腻大气、北地诗之清丽质雅,最终形成了多元浑融的风格。  相似文献   

10.
《锦瑟》是李商隐诗中最难解的作品之一。本文对李商隐的这篇作品做出自己的解读与评析,力求能够澄清历来对李商隐这首诗的解读分歧。解读的关键在于不纠缠于对作品背景的考证,而是着眼于作品的意象及其所传达出的情感。  相似文献   

11.
盛唐边塞诗人高适的名篇《燕歌行》(四部丛刊影印明刊本《高常诗集》卷五),今人多认为诗序中所言之“御史大夫张公”即为玄宗时名将张守进,所谓“征戍之事”指开元二十六年《七三八》张守登隐瞒部下败状,“妄奏克获之功”这件事(见《旧唐书》卷一O三“张守检传”)。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卷二在此诗下引《旧唐书·张守传》后即谓“此诗盖隐刺之也。”岑仲勉先生亦谓“此制张守登也。”《读全唐诗札记》朱东润先生主编之《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编之《唐诗选》论及此诗时亦持此看法。傅珐琅先生则对此提出…  相似文献   

12.
唐代边塞诗,以充沛的感情,刚健的诗笔,描写了祖国寥廓壮丽的边塞风光,豪迈慷慨的军戍生活以及幽怨悲凉的征夫之恨,思妇之悲,题材多样,意境雄浑,因而受到历代评论家的一致推崇。早在宋代,严沧浪就说:“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别离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沧浪诗话》)把它列为唐代好诗之首。当代的几部有影响的文学史,对它也非常赞誉。说它“从各方面深入表现了边塞生活,在艺术上有新的创造,大大地促进了盛唐诗歌的繁荣。”(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  相似文献   

13.
刘大白初论     
老诗人卞之琳在给徐志摩诗集做序时说过这样的一段话:“做人第一,做诗第二。诗成以后,或只能就诗论诗,不应以人论诗。诗以人传,历来也有这种情况。但是做为文学现  相似文献   

14.
从《尔雅》看周秦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尔雅》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字书,它的成书和撰人历来说法不一。刘歆、郑康成等认为是周公、孔子为解释五经而作,欧阳修、高承等则认为是秦汉间学《诗》者为解《诗》而作。自西汉时起,《尔雅》即被列入经书,但《尔雅》之作并非专为解经,更非专为解《诗》。通观其文,释《诗》者不足十分之一,释五经者不足十之三四。所释内容虽大部分  相似文献   

15.
对于诗词的畛域、历来众说纷纭。廊清词与诗(这里指古体诗和近体诗)的界限,对于古代诗词的欣赏或者诗词的研究,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词,是诗非诗。从广义来说,它属于诗歌这个大家族,是抒情诗的一个种类。然而从它所独具的艺术特性来说,又不能简单地合二而一。诗和词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中国文学史上,唐诗、宋词历来并称,诗是唐代文学的代表,词是宋代文学的代表。诗鼎盛于唐,词全盛于宋,唐诗宋词,密不可分。唐诗上承我国千百年来诗歌创作的精华,  相似文献   

16.
赵环 《南都学坛》2006,26(4):79-80
关于《锦瑟》的主题历来众说纷坛,自宋元以来,尤以诗集总序说、政治寓意说两种说法为最。全面考察该诗,以上两种学说都不能概括出诗的主旨,用意向说来注释该诗相对来说更为贴切一点。  相似文献   

17.
士作为一个并非固止的阶层历来有着士大夫与寒士的朝野分流,这种朝野分流决定了士人社会职事的“志于道”与“游于艺”的分工。诗“穷者而后工”,寒士以其生活际遇的隐幽沉沦而创作了更具生活真实性、更富现实包容量、也更具艺术感染力的诗歌,因而寒士诗歌有着相当重要的文学史意义。本文为清代嘉道时期江南寒士诗群研究系列论文之一,主要从文学生态地理学的角度,论列寒士诗群的地域特征及清代江南寒士的文化性格。  相似文献   

18.
《秦王饮酒》是李贺的重要诗篇之一。关于这首诗的解释,历来众说纷纭,迄无定论。分歧要点,一是“秦王”指谁;二是诗的后一层有无讽刺意味。近几年来,前者有所进展,后者仍在五里雾中。我认为浓雾之所以不能驱散,并非全因资料不足,考证功夫不到,而与研究方法也有一定关系。本文谈些不成熟的看法,不当之处望读者不吝指正。 为了解说方便,先将原诗引出:  相似文献   

19.
赠别诗所表现的内容,顾名思义,是临别所赠,因而它有特定的时间和特定的创作群体,但是对它的界定问题历来比较模糊.赠与别二者必须同时具备,并与相关的其他题材区分开来,如送别诗、赠答诗、酬赠诗,与赠别诗既相包容又相区别.  相似文献   

20.
黄山谷的词,从留传至今的180余首作品看来,数量较少,占山谷诗的十分之一左右。然而如同对山谷诗的评价意见不一一样,历来对山谷词的评价也是有褒有贬,莫衷一是。褒之者说:“今代词人,惟秦七、黄九耳,唐诸人不逮也”;①“‘超轶绝尘,独立万物之表,驭风骑气,以与造物者游’,东坡誉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