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希望所有像我一样有过蘑菇情结的人,能够在灰暗中抬起头来。 金庸的《鹿鼎记》里有一段有趣的情节:韦小宝要寻找会打仗的人才,苦于无法识别人才,忽然计上心来。自忖:像我这样没本事的,必须跟皇帝拍马屁才能混下去,那么真正有本事的.一定是不肯拍马屁的人。  相似文献   

2.
《史记》有很高的文学性,这是人所共认的。其描写人物的成就之高。简直可以说是一种超前的成熟。在《史记》出现之后.一直到唐代传奇出现之前的九百年间.没有任何一部作品的写人艺术能够与《史记》相提并论。有一位很有影响的评论家曾经说过:中国写人艺术有两个高峰,第一个是《史记》,第二十是《红楼梦》。这种说法并不是虚夸的。十几年前我曾写过一篇《(史记)的小说因素》,对《史记》中的许多小说特点进行过若干分析。文章最后对《史记》与我国后世小说的关系也提出了一些看法.由于那篇文章的重点不在这里,所以只能粗粗带过。现在已经过了十多年,觉得对于后面这个问题还有作进一步归纳说明的必要。在这里准备从三十方面来谈:  相似文献   

3.
李海珉 《社区》2009,(17):58-58
书橱里那套老态龙钟的《三国演义》实在舍不得再翻动了,前不久我又买了一套新的。在野史和演义中,我最欣赏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书橱里的那套老《三国演义》是我读中学时买的,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上下两册,2.30元。对桃园结义的刘关张.我是引为知己;对运筹帷幄的诸葛亮。我是敬若神明。  相似文献   

4.
行箧中的书     
余秋雨 《社区》2009,(11):5-5
与研究生谈读书,我问他们:如果你明天就要投入一次为期长远的跋涉.行箧中将带一本什么书? 抗战时期,许多学者轻装逃难前都思考过这个问题。有人带了《庄子》,有人带了《剑南诗稿》,有一位教授在简薄的行囊中硬是塞进了一部《红楼梦》……  相似文献   

5.
路来森 《社区》2012,(8):16-16
张申府先生曾说:“在中国哲学界。以金岳霖先生为第一人。”金先生著有《逻辑》《论道》和《知识论》。可先生,不仅腹笥充盈、学识渊博。而且在生活工作中。大有幽默感。于谐趣、调侃,乃至于讽刺中,彰显着他的聪敏和睿智。1922年.还在留学的金岳霖在国内发表长文《优秀分子与今日的社会》。文中,他第一希望知识分子能成为“独立进款”的人.“我开剃头店的进款比交通部秘书的进款独立多了,所以与其做官,不如开剃头店,与其在部里拍马,不如在水果摊子上唱歌”。  相似文献   

6.
《水浒传》中武松打虎的故事可谓是家喻户晓.如今.回头再看这段故事.发现吸引我的不仅仅是故事中激烈的人虎大战.还有景阳冈下那间不知名的小酒肆.当然,我的脑海中并没有浮现那些芬香浓郁的美酒,有的只是那五个字“三碗不过岗”。  相似文献   

7.
嗜书夫妻     
高冬梅 《社区》2010,(5):11-11
我是个嗜书如命的人.且家传渊远,父亲在我四五岁的时候就启蒙我渎《三国演义》,背《唐诗三百首》,造就了我日后从文生涯的基础。我先生的父母都是教文科的讲师,先生学的又是中文专业,与我相比.对书的“痴迷”程度丝毫也不逊色。  相似文献   

8.
常跃强 《社区》2009,(35):57-57
近读金圣叹评《水浒传》,因为注意到评语.使我明白了不少道理,对《水浒传》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其实,小时候对这部书就读过。我舅舅就曾送给过我一部两大册的精装120回《水浒》。正值“文革”,这在当时很难得。然而那时候看过就看过了,不过是看热闹.  相似文献   

9.
新月 《社区》2012,(29):5-5
前阵子去了几间新开的餐馆。其中一问是泰式餐厅.装潢得不错,墙壁嵌了一面书架.我注意到上面摆的书。在几本英文书里,夹杂了两本红皮精装,书脊烫金字的《西游记》和《三国演义》。我好奇,为什么会是这两本书呢?那顿午餐,我在意的程度,不输给月亮虾饼炸得好不好吃。  相似文献   

10.
楚辞学三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七录》起,几乎所有公私书目都为《楚辞》特立一类,其原因有二:1、《楚辞》独特;2、其影响大.从“楚辞学”的角度考察,《楚辞集注》增贾谊二赋,乱了《楚辞》之体.六朝人将《楚辞》当“屈原集”看,故刘勰评价屈原,不仅取证于其作品,亦引宋玉代屈原立言之《招魂》与《九辩》为例.  相似文献   

11.
马伯庸 《21世纪》2012,(9):78-80
我的一个朋友喜欢《三国演义》,另外一个朋友喜欢《红楼梦》。两人经常为这两本书在四大名著里的排位吵得不亦乐乎。我过去打圆场,说武无第二,文无第一,你们两位是青菜萝卜,各有所爱,没有客观对错,只有主观好恶,结果被两个人一起鄙视,说我骑墙,和稀泥。  相似文献   

12.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的主旨是使学生参与自已身边的生活活动,参与社会活动。在活动中学习有关的知识和技能,感受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对人、对社会的意义和作用,感受“我”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建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相似文献   

13.
谈读杂书     
汪曾祺 《社区》2010,(26):7-7
我读书很杂,毫无系统.也没有目的。随手抓起一本书来就看。觉得没意思,就丢开。我看杂书所用的时间比看文学作品和评论的要多得多。常看的是有关节令风物民俗的,如《荆楚岁时记》、《东京梦华录》。其次是方志、游记,如《岭表录异》、《岭外代答》。  相似文献   

14.
佛教劝善故事“还魂人的故事”是随着藏传佛教传入蒙古地区的,其中《乔吉德仙女传》和《古苏喇嘛传》在蒙古族中的影响相对深远。这两个“还魂人的故事”与古代蒙古法律文献之间具有诸多可比之处,特别是在保护喇嘛阶层特权方面,佛教劝善故事和古代法律文献之间是互为表里的。  相似文献   

15.
我是哪里人     
张翎 《社区》2010,(32):14-14
你感到了哪一个地方的疼痛,你就是那个地方的人。 随着电影《唐山大地震》的上演,我的小说《余震》也渐渐进入大众视野。不停地有人在问我:“你不是唐山人.也从未到过唐山。你怎么能写唐山地震?”多年的海外生活经历.使我在某些事情上有些天真迟钝。  相似文献   

16.
《鲁迅日记》:“晚访季市。永持德一君招饮于陶园,赴之,同席共九人,至十时归。”永持德一设宴招待日本留学生竹田复,邀蔡元培、鲁迅、许寿裳等同席。席间鲁迅为永持德一书《诗经》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相似文献   

17.
余东海 《社区》2014,(29):56-56
子日:“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篇》第三章) 花言巧语甜颜蜜色的人,很少仁德。在《论语》中,孔子对“巧言令色”的斥责就有三次,《公冶长篇》加上了“足恭”,《卫灵公篇》说“巧言乱德”,足见孔子对巧言令色的反感鄙视。《诗经》说:“巧言如簧,颜之厚矣。”《尚书皋陶谟》说:“巧言令色孔壬”,孔壬是很奸佞的意思。  相似文献   

18.
总结近年来《鹖冠子》研究成果,提出以下看法:1. 《鹖》的作者不只鹖冠子一人。2.《鹖》是否提出元气论仍值探讨。3.《鹖》的篇卷愈来 愈多的原因。4.《鹖》 是否伪书值得探讨,其成书年代在战国秦汉之际。5.有关《鹖》的版本和注释研究简介。  相似文献   

19.
初恋失败的咏叹调──读徐志摩《再别康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常的说法是:《再别康桥》是徐志摩因物而发抒写了再别康桥时的依恋之情。事实上.这种说法见物不见人,于诗的理解有些隔膜,只有将诗与作者独特的生活道路联系在一起理解.才会把握住感情的脉络,彻底弄清诗的底蕴;《再别康桥》与诗作者同林徽因的交往有着密切的关系,是一首爱情诗而非咏物诗。  相似文献   

20.
非洲的女权是否与世界其他地方的含义一样?非洲似乎与其他大陆不同,远离全球对人权的承诺。作为《世界人权宣言》基石的罗斯福的四大自由(言论的自由,崇拜的自由,不虞匮乏的自由,免除恐惧的自由)在非洲是少数人的特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