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应尽快恢复和建立中国社会科学院士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院士制度起步很晚 ,恢复和建立社会科学院士制度更是步履维艰。为此 ,党、政府以及领导人与社会科学界已就这一重大问题做过大量的工作 ,尤其是 1 980年、1 993年和 1 994年 ,相继恢复和设立自然科学方面的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制度与工程院院士制度以来 ,要求恢复和建立中国社会科学院士制度的呼吁与讨论更趋热烈。社会科学院士制度是对有重大社会科学成就者的一种认可和激励机制 ,是全面落实“尊重知识 ,尊重人才”政策的得力措施。社会科学使命重大 ,恢复和建立社会科学院士制度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2.
正"施一公教授现在在国外,不便接受采访。"2013年5月6日,对于记者的采访要求,施一公的秘书这样回答。4月底,清华大学教授施一公的名字相继出现在美国科学院、艺术与科学学院外籍院士的名单中。作为世界著名的结构生物学家,施一公的当选并不令人感到意外。但就在两年前,在中国科学院院士的增选中,施一公却"意外"落选———"意外",是当时很多媒体给出的说法。落选国内院士、却当选美国双院士,施一公的经历再次引发公众对中国院士制度的质疑和反思。"1997年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院士制度起步很晚 ,恢复和建立社会科学院士制度更是步履维艰。为此 ,党、政府以及领导人与社会科学界 ,已就这一重大问题做过大量的工作 ,包括论证、讨论和呼吁等 ,尤其是 1980年、1993年和 1994年 ,相继恢复和设立起自然科学方面的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制度与工程院院士制度以来 ,要求恢复和建立中国社会科学院士制度的呼吁与讨论更趋热烈。社会科学院士制度是对有重大社会科学成就者的一种认可和激励机制 ,是全面落实“尊重知识 ,尊重人才”以及“两手抓 ,两手都要硬”的党和国家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得力措施。社会科学使命重大 ,恢复和建立社会科学院士制度势在必行 ,不能再拖延了。  相似文献   

4.
2009年9月26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测绘局科技委员会主任陈俊勇,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测绘学界泰斗李德仁,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祖勋,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大地测量学博士、美国得州大学空间中心高级访问学者杨元喜一行应邀来到我校做学术指导。下午张祖勋、杨元喜院士在湖北民族学院院长、《湖北民族学院学报》主编戴小明教授的陪同下参观了校园。  相似文献   

5.
科学教育是中国女性科学群体产生的必要土壤,女院士是女性科学形象的高峰标志。文章以中国女院士群体为样本,试图厘清中国科学院、工程院与台湾中央研究院女院士的教育成长轨迹,以期为现当代女子科技教育提供借鉴参考,展示我国女院士的整体风采。  相似文献   

6.
《阅读与作文》2008,(9):30-32
骤降沙漠机场 1998年9月底,我陪同几位院士前往巴丹吉林沙漠考察。前往巴舟吉林沙漠考察的这几位院士都风度翩翩:王大珩院士头脑清晰、思路纵横,行动和言谈都保持着固有的节奏;罗沛霖院士虽已85岁高龄,仍思接千载、谈吐儒雅,还不时开上几句玩笑;崔俊芝院士才思敏捷、为人谦和,他已是年逾花甲之人,但在王老、罗老面前却始终以学生自居,搀扶、开车门这样的小事,  相似文献   

7.
院士的数量与质量标志一个国家或省科学技术人才的含量和发展水平。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有院士1000余人,其中湘籍院士和在湘工作期间当选的院士91人。《三湘院士风采录》生动展示了三湘院士热爱祖国,求实创新,献身科技,敢为人先的院士精神,是一部全面展规院士思想、业绩、风采的首创佳作。  相似文献   

8.
中国工程院12月8日正式公布2011年院士增选名单,河海大学王超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相似文献   

9.
12月8日,中国工程院在北京公布2011年院士增选结果,通过提名、遴选、两轮评审和最终选举,我校王学浩教授榜上有名,成为我校历史上第一位院士。  相似文献   

10.
《华人时刊》2008,(10):48-48
2008年8月12日,张立纲在美国洛杉矶的一家医院悄然离去,在家人的陪伴下,72岁的老人走得安详。张立纲头顶5个院士头衔: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香港工程科学院院士。  相似文献   

11.
《人生与伴侣》2006,(12):9-9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2006年9月7日在“中国食品安全问题论坛”上指出.食源性疾病是目前我国头号食品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12.
何镜堂,1938年出生,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特许一级注册建筑师,总建筑师,高级建筑师,全国政协第九、第十届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2010年1月15日国家主席胡锦涛亲临被誉为“东方之冠”的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与何镜堂院士亲切握手。称赞中国馆“很有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13.
何镜堂,1938年出生,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特许一级注册建筑师,总建筑师,高级建筑师,全国政协第九、第十届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2010年1月15日国家主席胡锦涛亲临被誉为“东方之冠”的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与何镜堂院士亲切握手。称赞中国馆“很有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14.
《国际公关》2011,(2):15-15
3月17日,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工作局、中国工程院院士工作局等机构共同发起的首届“核心科技与国家产业形象中国创造院士论坛”,提出了“国家产业形象”的十点倡议:掌握核心科技.主导国际标准.绿色环保低碳,共赢和谐发展:加强自主创新.保护知识产权;改进工业设计,提升文化内蕴.铸造产品品质.追求精益求精;升级服务体系,建设全球网络恪守商业道德,勇担社会责任,规范行业行为.杜绝恶性竞争;创新中国管理,推动转型升级,拓展全球业务,打造世界名牌。  相似文献   

15.
以1948年首届院士选举中社会学院士的评选为中心,探讨民国时期学院派社会学取得的成就。通过考察陶孟和、陈达、孙本文、潘光旦、吴景超五位正式候选人的评选过程,剖析他们学术成绩的得失,认为陶孟和、陈达的当选,说明发展时期的中国社会学在主持与专精两方面,都获得了学术界的充分肯定;运用科学方法深入社会调查并结合中国历史进行本土性研究,获得国际同行的认可,是当时社会学优中选优的评选原则。社会学院士的评选过程虽起伏不定,但始终体现评选的客观性与公正性。同时也应看到,陶孟和“主持”工作的偏向并未推动社会学学科本身的建设与发展,对那一代社会学家的成就也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16.
2008年2月8日,笔者到四川大学低维与介观物理实验室拜访了国际计量委员会委员、中国工程院士、四川大学教授高洁先生。谈话中,高洁先生对年轻学者寄予无限的希望。以下是对高洁院士访谈记录的整理。  相似文献   

17.
阿红 《山西老年》2010,(10):20-22
2010年4月27日,美国加州大学植物细胞生物学教授、来自安徽阜南县会龙乡的朱健康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在美国科学院迄今为止总共2076名院士中,42岁的他是最年轻的一位。同时,他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二位在中国内地接受大学教育的美国科学院院士。  相似文献   

18.
2006年9月23日,由“中国管理科学与工程论坛”学术委员会、东北大学、北京工业大学主办,东北大学承办,大连理工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等8家单位协办,以“管理科学与工程的发展与自主创新”为主题的第四届中国管理科学与工程论坛在东北大学汉卿会堂隆重召开。出席本次大会的有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副主任佘志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学部副主任陈晓田、辽宁省教育厅副厅长李树森、沈阳市科教工委副书记赵日刚等领导,以及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业大学李京文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大连理工大学王众托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交通…  相似文献   

19.
2008年6月25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举行了陈嘉庚科学奖和光华工程科技奖颁奖仪式,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名誉院长汪应洛教授获得光华工程科技奖工程奖,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文治书院院长安芷生教授以“东亚环境变迁的季风控制学说”项目获得陈嘉庚地球科学奖。  相似文献   

20.
2007重大水利水电科技前沿院士论坛暨首届中国水利博士论坛于11月10日至11日在河海大学举行。全国政协原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正英出席了开幕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