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1900年6月22日,一个平常的午后,王道士在莫高窟打开了一扇古老之门。纸写的经卷堆积如山,排列整齐。王道士惊呆了。这扇古老的石门之后,就是震惊世界的敦煌藏经洞。当午后耀眼的阳光,从门缝射进这个布满灰尘的石洞的时候,  相似文献   

2.
元初南方正一派道士诗人马臻,其诗在元道流诗人中成就颇高,但生平正史无传,后人述及,或含混不清,或失检误判,或有舛史实,作者就其生卒年、青少年经历、壮游西京、晚年生活四个问题作出考辨.  相似文献   

3.
《西游记》中刻画了众多道士形象,其中有心胸狭窄、自私自利的太上老君,有卖弄权术、荼毒生灵的妖道,还有道法高超、气度不凡的地仙之祖镇元大仙.本文通过解读这些道士形象,试图挖掘其中蕴涵的文化意蕴:一是明代道教日趋世俗化;二是明代儒释道合流的大环境;三是明代统治者的大力提倡.  相似文献   

4.
宋代文人与道士交往构成了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别后寄诗四种。他们交往的原因包括知识层面上的向道士问道、超越世俗的精神满足和心理安慰。他们的交往方式主要有寄赠诗作、登门拜访、临别送行、文化修养层面的切磋技艺、诗酒唱和以及从心态层面上  相似文献   

5.
元代以前的神仙传记与史传对于同一道士的记载叙事体例相同,但二者存在较大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价值取向、描述内容和叙事视角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马祖常的题赠道士诗以元代包容的宗教政策为背景,记录了道士的日常生活、斋醮科仪,以及其与道士的交往活动,并从这一独特角度展现了元代文人与道士之间的互惠互利关系.马祖常诗对“仙”意象的自觉追求,营造出了澹泊空灵与奇幻瑰丽的意境,在元代涉道诗中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7.
道士是《聊斋》中的特殊群体,他们往来于仙道与人世,既沾着神道的灵光,又隐身茫茫人海。文章试就《聊斋》中出世的自度型与游戏人间的入世型道士探讨蒲松龄的游仙思想。蒲松龄对飞升的想往使他在某种程度上把道教作为精神上的归依。然而就人生态度而言,蒲松龄又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强调干预现实生活,积极营造生活的和谐。  相似文献   

8.
道教和道士思想是中国的国粹,陈独秀和鲁迅都洞明其弊,在文章书信中屡有针砭,且带有各自的特色。陈独秀分析造成义和拳的五种原因,把道教排在第一,认为义和拳就是全社会种种道士所造的迷信邪说的结晶;但这一思想在建党以后发生了变化。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要比陈更加深广,对道教和道士思想的批判更加坚持不懈,他关于“中国根柢全在道教”的论断真正抓住了中国文化和宗教问题的要害。以科学代宗教是他们共同的主张和遥远的理想。  相似文献   

9.
文化艺术,对个人而言,是沉淀人格和品行的基础;对一个民族而言,是塑造民族精神和灵魂的重要载体。今年暑假,我带领中国美院艺术鉴赏专业学子近二十人,游历西北五省毕业考察近一月,翻天山,走大漠,越戈壁,涉丝路,考察文博,领略风情,有愉悦,也有感伤,尤其丝绸之路沿途文化古迹之破败,令人心酸和茫然。我十余年来游走丝路、驻足敦煌,是难以割舍河西的历史情怀。敦煌与西北其他文化重镇如库车(包含龟兹石窟中的克孜尔石窟、库木吐拉石窟等)、天水(麦积山石窟)等一起,构筑了西北佛教石窟艺术长廊。其中,以敦煌石窟尤享誉海内外,而敦煌石窟又以藏经洞的发现而为世人所知。  相似文献   

10.
李白早年深受道教思想的影响,在《访戴天山道士不遇》一诗中,通过对道士生活环境的细腻描写,体现了李白的人格、气质、个性特征及其对道教美学思想的追求,反映了道教天人合一、返朴归真、有无相生、虚静恬淡、自然无为等美学思想,这些道教美学思想也贯穿于李白的诗歌创作中。  相似文献   

11.
唐前古小说中,存在着一个以长生求仙为主题的小说系统,构成此系统的小说前后历经方士小说和道士小说两个发展阶段。作为此小说系统中最常见的人物之一,汉武帝的形象在两汉到六朝的小说本文中发生了持续不断的演变。此文学形象的演变既形象诠释了方仙道向神仙道教演进的规律,亦集中反映出方士小说与道士小说之间的嬗递关系。  相似文献   

12.
《聊斋志异》对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有很大影响,后者的多篇小说即从前者取材。本文认为,芥川之《魔术》当受《聊斋志异·崂山道士》的影响,二者间最大的不同是其艺术世界实化与虚化的不同;又由于这一差异而造成各自作品阐释角度“外向”与“内向”的不同;并且,这种不同还有各自个性与经历上的潜在原因。最后,本文分析了这两篇作品因虚实二境的不同在各自创作历程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中国笔记小说开创了文人文学与民间文学共存一体的先河,实现了此后的两种文学互动影响的机制化,并催生了第三种文学通俗文学的形成。这也是中国文学之所以始终保持主体鲜明、形态丰富、承续有序、不断创新的生命活力的最根本原因。基于此,本文选取晋代的一篇笔记小说 峡口道士 作个案研究,对其进行叙事解读,探讨作品的叙述语态、角色模式、叙事程序等,发掘出这篇笔记小说的深层结构为主体的确认,折射具有文学媒质功能的笔记小说的叙事特征,进而为中国文学的叙事研究提供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14.
江湖夜雨 《社区》2013,(23):10-11
百多年前,茫茫沙漠旁的莫高窟内,发现了一个神秘的石室,里面珍藏着数以万计的经卷、手稿、文书、织绣。这些珍宝震撼了整个世界,从此世界上多了一门学问——“敦煌学”。二十年前,法门寺地宫的白玉石板被揭开,一大批大唐年间封存的稀世珍宝重现于世间,这些“穷天上之庄严,极人间之焕丽”的珍贵文物,让人们目瞪口呆,心驰神迷……  相似文献   

15.
我非常高兴能有机会来到这个著名的论坛,能够加入诸位的讨论并与诸位交流切磋。我选择的是一个非常有争议的关于文明的题目,这一领域在最近几年已经成了硝烟弥漫的战场了。  相似文献   

16.
在译作中如何体现原作的文学性是文学典籍翻译的核心问题,而"前景化"是实现文学性的重要手段.通过选取《聊斋志异》中的经典故事《劳山道士》的5个英译本,对比原作和不同译作的前景化特征并统计数据.研究发现译入语为母语的译者前景化手段运用较好,而译入语为外语的译者前景化手段使用相对欠缺;可以从语言内部和外部因素探究形成上述现象的原因和译者动机;最终提出了忠实原文前景化特征,增加译文可读性,以及中外合作翻译等翻译策略与建议.  相似文献   

17.
王小鹰在90年代创作的三部长篇小说《忤女逆子》、《我们曾经相爱》和《丹青引》,体现着作家对改革开放时代生活的感受、对时代新人精神构建和文化大厦建设的关注.  相似文献   

18.
文化是一定地域的人类集团共有的民族特性、意识习惯和情感价值,文明则由文化所创造并运作,是这个生活的"制度、组织、装置".文明可以通过互相调整与交换,逐渐成为共通性很高的事物,然而文化却并不会失去自己地域的固有性,文化因此而丰富多样.  相似文献   

19.
西罗马帝国覆亡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历史事件,传统史学曾赋予其以奴隶制社会破产,封建制度在西方的确立,基督教在欧陆地区的广泛传播,古典时代结束和西方中世纪时代开端等各种重要意义。然而,从文明史的时空结构分析表明,古典文明是一个以地中海世界为其空间结构的文明,而古典文明的终结与地中海世界的裂变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西罗马帝国覆亡只是开启这一过程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此外,它还开启了地中海周边西方文明、拜占庭文明和伊斯兰文明鼎足而立、彼此对峙的这种新的文明空间格局。自其诞生之日起,这种新的文明格局和相互交往关系就一直规定制约着地中海地区历史的运行轨迹,至今未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相似文献   

20.
文化是一定地域的人类集团共有的民族特性、意识习惯和情感价值,文明则由文化所创造并运作,是这个生活的制度、组织、装置。文明可以通过互相调整与交换,逐渐成为共通性很高的事物,然而文化却并不会失去自己地域的固有性,文化因此而丰富多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