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曹操为样本,概述了曹操历史形象的变迁,浅析了这个变迁背后中国社会思潮的转变,并由此引出了对"历史史料"与"历史真相""、史料背后的思想"等一些历史哲学方面的浅思。  相似文献   

2.
作为文学家的曹操,对文学发展的作用与其在政治、军事上的作用一样,都是巨大的。由于环境、思想的变化,他勇敢冲破传统的藩篱,大胆吐露真情;他志向高远,富于理性思考;他喜好书法、音乐,并有较高的造诣。这使他成为一代文风的开创者,成为建安文学的实际奠基人,成为历史上并不多见的集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于一身的超世之杰,对当朝及后世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三国志>是历史典籍,真实性强<三国演义>是历史小说,艺术性强.就影响深远来说,后者大于前者.尤其是在东亚及日本等国,知道后者的人大大超过前者.仅就对曹操、刘备争夺汉中,以及蜀治理汉中的情况说,后者写得比较详细,基本事实与前者相符.从两书的比较中可以更全面地认识历史面貌.  相似文献   

4.
新春话吉样     
《阅读与作文》2009,(1):63-65
春节,是中国汉族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持续的时间最长,从它的序幕“五豆节”(腊门初五祭后稷)和尾声“元宵节”来看,几乎占去了农历腊月和正月一大半,余波甚至延续到二月二。它的影响之大,是任何节日都不能比拟的,在人类历史长河的世代传承中,它已经化为中华民族和全世界华人的共同节日。  相似文献   

5.
安阳大墓主人身份的鉴定,可以通过历史学和生命科学的合作研究来完成,其前提是要确认曹操家族的世系,以及西晋篡魏过程中是否发生过对曹氏皇族的灭族屠杀,以确认曹氏有后人存世与否.至于曹氏与夏侯氏的关系则可以从西汉创业功臣家族的本籍地聚居和曹氏宗族的过继研究来探明.族谱的调查是确定今日曹氏地域分布的重要线索,假冒改姓的问题,乃至曹彰的民族成分等问题,在今日都可以通过生命科学的方法增加一条确证的科学之路.  相似文献   

6.
周峰 《今日南国》2014,(12):56-56
赤壁之战曹操败兵的真正原因 历史中的曹操确实在赤壁之战中被烧了舰队,但这不是让他决心撤退的真正原因。在《三国志》的记载中,来自北方的曹操军队一到赤壁就开始生病。面对疾病造成的严重减员,曹操只能撤兵。  相似文献   

7.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是以"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固定在受众心目中的,具有脸谱化的人物效果。文学形象和历史人物各自的功能迥然不同。对于曹操的文学形象理解不能影响对其历史人物的公允评价,要区分二者的不同,给予各自专业性的评判。  相似文献   

8.
茄子,又名矮瓜,亦称落苏,属于茄科茄属植物。原产于热带的印度,已有四千多年的栽培历史。公元四五世纪传入我国,至今也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栽培历史了。  相似文献   

9.
曹操在乐府诗歌创作中常常引用古人事迹作为典故,表现出了一种怀古情结。根据伽达默尔的“效果历史”原则,可以发现曹操的怀古情结是受到现实制约的。从对古人的追慕和反思中,曹操追求的人生价值是做一代霸主。而他对古人的追慕也表现出一种相对倒退的历史观。  相似文献   

10.
凡读过《三国演义》这本旷古奇书的人一定都曾领略过曹操的风采,而善于评论人物的许邵又给曹操扣上了“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帽子,从此,曹操被迫戴上了“奸雄”这项“桂冠”。千百年来,为人“津津乐道”。但我则认为,曹操这所谓的“奸雄”并不“奸”。[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细节小事也。因其行事微末.每每为人们忽视。细节不拘果然无害吗?历史的经验证明.事实并非如此。古人云“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现在流行的“细节决定成败”,都可以说明,人们的粗野言行,往往会给一个人、一个集体乃至一个城市、一个国家,造成无可估量的伤害。  相似文献   

12.
《江海纵横》2010,(4):29-29
双方兵力悬殊不大赤壁之战,曹操究竟有多少兵力?曹操自己说八十万,那是虚数。曹操南征荆州时,抽调出步兵八万人、骑兵一万余人,但调集来南征的军队没有全部都参战。旱路运输限制了出战的兵力。在一条线上,上限兵力只能是五六万。至于荆州兵,总数七八万,但所能动用的就是集结在襄阳等地的二万余人。随后,曹操又留徐晃驻扎樊城,  相似文献   

13.
《阅读与作文》2007,(7):22-25
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三国志》的作者陈寿虽然与诸葛亮有世仇,但他在《三国志&#183;蜀书&#183;邓芝传》中还是能客观地评价:“诸葛亮亦一时之杰也。”三国时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手指着刘备和自己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其实当时的英雄远非曹刘二人。曹操论天下英雄时,诸葛亮还未出山;另外,曹操所论对象着重于与自己地位相当的各方军阀,  相似文献   

14.
据陈寿所撰<三国志>载,曹操之父曹嵩乃中常侍曹腾之养子,其"生出本末"已不可考.春秋已降,就一直有"同姓不婚"的禁忌,夏侯与曹氏世为婚姻,故"曹氏源于夏侯氏"一说不能成立.目前国内所藏的家谱,宋代的极为罕见.大多数图书馆所藏的谱牒多为清代或民国时所修,明代族谱已不易见.存世曹氏族谱所录之远祖系唐末宋初人,与曹操时代相距近八百年.又由于历史上盛行冒姓、赐姓、改姓、认领养子、伪造谱牒之风,这就使今人寻求曹操后裔几无可能.  相似文献   

15.
老树 《老友》2012,(4):10-12
新华网2012年3月611的文章《清明节俗,为何历久弥新》指出,清明节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它源起于汉代.前身是失传已久的“寒食节”。而清明节的习俗在上千年的历史演变中,也经历了从禁火到祭扫、从踏青到狂欢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曹操把我国四言诗创作推上新的高峰,曹植的五言诗丰富了诗歌的表现手段,曹丕为中国诗体开创了新的形式,三曹以自己的艺术成就雄视百代,为中国诗歌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石楠 《21世纪》2001,(8):57-59
开放前的在中国社会,人一出生就被安排好了一生。 过去,从上什么幼儿园到上什么小学中学、从读什么课本到穿什么衣服,中国人都没有太多的选择,因为那年代,幼儿园和小学、中学都是按地区划片儿招生,而商店里的物质食粮与精神食粮一样匮乏。大学高考招生制度恢复以后,考大学成了一次个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一旦考进大学,生活又会重新回到正常轨道:你会被编在一个班里,分到一个宿舍,白天按着排定的课程表和全班一起上课,晚上和一部分志同道不合或道合志不同的同学一个宿舍睡觉。三年或四年以后,大学毕业,…  相似文献   

18.
广大民众出于社会良知,约定俗成地形成了鉴别历史人物的一般标准。这些以道义为基本内容的评价标准,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正能量。人性的光辉,使历史上许多志士仁人,超越阶级樊篱,关注国家前途、社会和谐和人类的命运,保持高尚的品格和情操。肯定这样的历史人物,有利于积极地引导社会历史向良性方向发展。而个人建立的事功无论多大,也不等同于历史贡献。不论是非,单以事功为标准评价人物,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会产生负面效应。数十年来,史学界对草菅人命、给后世造成恶劣影响的曹操等人翻案,有悖于正确的评价标准,分明站错了立场,是反人类、反文明、反历史的。  相似文献   

19.
常跃强 《社区》2010,(5):52-53
2009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仿佛又是一场捉迷藏的游戏:得主是德国女作家赫尔塔·米勒。中国作家一片惊呼:米勒是谁?她的作品几乎压根儿就没在中国见过!是的,我订《世界文学》订了20多年,也没读过她的作品。这真是一件让人遗憾的事儿!  相似文献   

20.
曹操与儒学思想有着很深的渊源。这不仅体现在他完成霸业的艰辛过程中,很通脱地将儒学的入世功用发挥到淋漓尽致,有一种“为我所用”的气概;而且在他的文章中也展现了他很深厚的儒学素养。这与他自身经历有关,时代环境的因素更不可忽视,同时曹氏集团中众多人才的儒学倾向对曹操也有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