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父母祖先的祭祀并不随着埋葬和守制的完成而结束,扫墓便是丧葬礼仪活动的延续.从元杂剧可以看出,清明时节祭祖扫墓主要是为了追念祖先以尽岁时之敬,同时随着冰消雪化春暖花开有必要探视祖先坟墓,除草整树添土补坟,上供祭拜挂纸烧钱,纸马祭祀也很普遍.除清明上坟祭祖外,也有冬月上坟祭奠亡人、死者忌日致祭的习俗,还有以"血食"、"神羊"祭祀鬼神之俗.这说明中国人以孝道为中心的血亲观念通过扫墓活动深深地内化为一代代中国人的道德意识、行为和习惯,表现在行动上就是"事死如事生".  相似文献   

2.
老树 《老友》2012,(4):10-12
新华网2012年3月611的文章《清明节俗,为何历久弥新》指出,清明节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它源起于汉代.前身是失传已久的“寒食节”。而清明节的习俗在上千年的历史演变中,也经历了从禁火到祭扫、从踏青到狂欢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清明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大约始于周代,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时间是在公历的4月4日或5日。我国的清明节除了禁火、扫墓等风俗,还有荡秋千、踏青、打马球、插柳、蹴鞠等一系列非常有趣的风俗活动。临淄清明节的风俗习惯除了扫墓以外,还有两项非常重要的,即蹴鞠及吃鸡蛋。文章将对清明各种习俗进行简要梳理、概括及分析。  相似文献   

4.
王秀春 《市民》2006,(4):7-7
清明是中国人祭祀祖先的重要节日。今年清明节许多祭祀典礼上,参与者纷纷身着“汉服”,以复古礼仪拜于祭坛之前。名为“恢复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5.
过年祭祖     
在老北京人的习俗中,对"三节两寿"非常重视,所谓"三节",就是五月初五端阳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还有春节. "三节"里,老北京人犹以春节更当回事儿,因为春节是农历的新年,过节就是过年. 怎么过这"三节"?每个节日都有丰富的民俗活动,但都离不开一个重要的内容,那就是祭祀.比如端午节要祭祀屈原,中秋节要祭祀月神,过年要祭灶王爷等等.但是在这些祭祀中,唯一不可缺少的是祭祀祖先.  相似文献   

6.
清明节诗话     
清明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因大都在农历三月,故古时又称其为“三月节”。清明节始于周朝,但它成为扫墓祭祀的节日,据说与介子推有关。清明节前一天,古时要禁火,只能吃冷食,故称“寒食节”。古代清明节除了到郊外祭祀先人外,文人踏青的风气也极盛行。历代文人墨客都有关于清明盛况的描写。最著名的当推唐代大诗人杜牧的《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诗不用典故,也没有浓艳华丽的词藻,而是运用白描的手法,朴素的语言,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淳朴的乡村风俗画,给人以美的艺术…  相似文献   

7.
节日民俗方面的内容是元代散曲作家描写的重要方面,这其中提到比较多的便是元宵节,寒食、清明节.元宵节,代表着阖家团圆;寒食、清明节是祭祀先人,缅怀祖先,汲取前人人格力量的重要节日,随着踏青、荡秋千、踢蹴鞠等活力运动的出现,对生命的热爱,对自然生命力的向往,也成为散曲家们笔下体现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8.
《南都学坛》2018,(2):20-23
七月十五中元节是华夏民族传统祭祀祖先的重要节日,它起源于佛教的"盂兰盆斋会",后来经过儒学孝悌和道学神论的不断修改完善,到南北朝时期逐步发展起来,特别是道教采用"援佛入道"的方式,把"盂兰盆斋"和"中元地官赦罪"的故事结合起来,再加上人们望秋告成的习俗,逐步形成了七月十五中元节大众祭祖的民俗节日。中元节民俗活动在整个北宋时期发生了巨大变化,它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由朝廷寺院举行的大型"盆斋"祭祀活动转变为民间家庭祭祖的固定节日,让人们在这秋收之际不忘祖先恩惠。  相似文献   

9.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将满族和汉族习俗相融合。例如,拜年的习俗大多采用的是汉族习俗,如拜长辈,"散押岁钱、荷包,摆上合欢宴来。男东女西归坐,献合欢汤、吉祥果、如意糕"等。而除夕时节祭祀祖先则采用的是满族习俗。这反映了曹雪芹虽然是汉族人,但满清入关后,深受满族生活习俗的影响,所以在他的文章中会出现满汉风俗习惯交融的情况。  相似文献   

10.
在西方国家,每年的10月31日是个中文叫"万圣节"的节日。 去年我在加拿大的埃德蒙顿市体会到了这个节日的乐趣,这是人们所说的"鬼节"。我国的"鬼节"是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一到这个日子,人们就去上坟、扫墓,祭奠去世的亲人,人们是在关注自家的"鬼",晚上在街口烧纸,气氛有些悲凉。而这里的万圣节则不同,万圣节期间,许多公共场所乃至居家  相似文献   

11.
在满族民间既有与家谱续修相关的祖先祭拜习俗,也有与家族神灵相关的“祖爷”祭祀活动.由于两种祖先信仰系统的共存,长期以来,造成了人们对于满族祖先信仰的一些误解.本文通过对这两种信仰的面貌、异同、相互关系的揭示,以及对“祖爷”族群身份的剖析,提出理解满族祖先信仰的路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说趔清明节,人们耳熟能详,大都会说出个子丑寅卯。但你知道台湾间有个类似清明节:却比清明节更特殊,更重要的节日吗?  相似文献   

13.
考古发现表明,夏商王室的主要祭祀对象经历了由自然神向祖先神的演变。夏至早商时期,大型祭祀活动集中于宫殿区,颇具原始色彩的沟、坑状等祭祀遗存表明对自然神的祭祀仍占重要地位。与此同时,祖先祭祀逐步发展,出现了宗庙性质的建筑,体现出王室对血缘祖先的尊崇和神化。至晚商时期,在宗庙区和王陵区进行的祭祀占据了优势地位,并发展出王室专有的祭品和礼仪,对祖先的祭祀成为王室祭祀的核心。夏商王室祭祀内涵的变化是早期国家王权发展的体现,也是王权发展的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14.
《诗经》祭祀诗中的祭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祭祀是先秦时期的一项重要活动 ,《诗经》中有许多写祭祀的诗篇。在《诗经》的祭祀诗中 ,当时的人们在充满虔敬的心情中 ,把酒醴、牛羊、植物等祭品奉献给上帝和先祖 ,期盼着他们降下福禄。祭品的不同 ,不仅反映了不同部族的生活习俗 ,传达了农业文明对中华民族的巨大意义 ,并暗示了礼的起源。剖析这些献给神灵的祭品 ,为解读当时社会的典章制度、生活习俗提供了许多例证 ,能深入到民族原始心理的深层 ,站到《诗经》的时代去理解《诗经》。  相似文献   

15.
中华民族有着源远流长的文明和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人们津津乐道的除了诗词歌赋、书法字画等流传万世的艺术作品,还有春节团圆、清明上坟及中秋赏月等承载四时八节的风俗习惯,更有中医、造纸术、火药等这些生于中国而造福世界的科学技术.每一个普通的中国人都能感受到祖先留给我们的这笔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6.
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②,路上行人欲断魂③。借问酒家何处有④?牧童遥指杏花村⑤。ZHUSHI注释①清明:我国农历的二十四节气之一,时间在公历每年的4月4日、5日或6日。按照习俗,每到清明节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去坟前祭奠烧纸,以纪念亡故的祖先和亲人。②纷纷:形容多。③欲:快要、几乎。断魂:形容心里十分愁闷、伤心与悲哀。④借问:请问。酒家:酒店。⑤牧童:放牛的儿童。遥指:用手指向远处。杏花村:在今山西省汾阳县,这里出产的汾酒、竹叶青酒,早在唐代以前,已名扬海内外。也有人说是指安徽省贵池市的杏花村。导读这是一首家喻户晓的抒情小诗。前…  相似文献   

17.
祭祀仪式作为一种伴随着人们生产生活而产生的文化现象,是村民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维系村落居民关系的重要纽带。湖北省仙桃市西流河镇罐子湾的祭祀仪式可分为祖先祭祀仪式和神灵祭祀仪式。这些祭祀仪式体现了罐子湾的村民关系通过集体祭祀、物品互赠、村落互助得以构建。时代变迁中祭祀仪式的转变对村民关系产生的影响,表明祭祀仪式依然是村落关系构建的重要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8.
中元节一直是一个内容丰富多元、流传范围广、具有民族和区域特色的节日。历朝历代中元节普遍以七月十五为期,其活动内容既有与宗教有关者,也有一般人家所行的祭祖之礼,而且通常并行不悖,其中荐新祭祖一直是一般民众的主要活动。目前来看,该节在南方比北方要隆重。明清两朝至民国年间,山东中元节亦以"祭祖"这一基本内容最为普遍。当代山东地区的中元节无论是节期还是名称均延续了明清以来的习惯,在活动内容上也以祭祖(居家祭祀或上坟祭扫)为主。区域分布上,山东中元节习俗活动几乎涉及全省大部分村落,其中以鲁中地区的祭祖活动最成体系也最为典型。调查表明,尽管中元节在山东节日体系中的地位也存在区域差异,但人们认可中元节是对亲人的感恩与缅怀,表达的是对祖先的孝心与家族归属感,有其严肃性和神圣性,作为一种传统习俗应该积极传承下去,这应该就是它在传统文化体系中的地位和意义。  相似文献   

19.
农历七月十五,是民间上坟祭奠的日子。去年的这天上午,在绛县卫庄村无儿无女的刘双来、肖爱云夫妇坟前也出现了一家老少十几口人,他们齐刷刷地跪着,燃香,烧纸,在几个孩子“老爷爷、老奶奶,我们想你们哩!”的声声呼唤中,全家人哭成一片,引得周围上坟  相似文献   

20.
随着有元一代理学在温州的深入传播,最终促使温州士大夫接受并进行社会化的实践,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宗族建设.在宗族事务的各个方面,如族谱修撰、祖先祭祀、祠堂建设、族产兴置、家族教育、族人救济等领域的实践,使元代成为温州宗族走向明清时期全面繁荣的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